南开大学环境学院祝凌燕团队最新EST: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酸HFPO-TA大揭秘-为何它可能不是PFOA的安全替代品?

文摘   2025-01-05 19:59   浙江  
“Hexafluoropropylene Oxide Trimer Acid Is an Unsafe Substitute to Perfluorooctanoic Acid Due to Its Remarkable Liver Accumulation in Mice Disclosed by Comprehensive Toxicokinetic Models”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研究表明六氟环氧丙烷三聚体酸(HFPO-TA)在小鼠体内具有显著的肝脏累积效应,可能不是全氟辛酸(PFOA)的安全替代品。
HFPO-TA的研究背景
- PFAS因优异性能广泛用于工业产品和消费品,但具有毒性,传统PFAS如PFOS和PFOA已逐步被淘汰,其替代品生产和使用增加,其中包括HFPO-TA。    
- HFPO-TA是新型PFECA,在环境中广泛检出,在中国小清河首次被检测到,其污染成为全球问题,且在野生动物和人体中频繁被检测到较高水平,可能比PFOA具有更强的生物累积潜力。
- 传统隔室模型常用于描述污染物毒代动力学,但生理药代动力学(PBTK)模型能更准确识别污染物在生物组织中的关键毒代动力学过程,有必要应用PBTK模型研究HFPO-TA。
HFPO-TA在小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
- 实验设计:选用6 - 8周龄雄性CD - 1小鼠,设置不同剂量(0.56、2.8和14mg/kg)的HFPO-TA口服和静脉注射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组织、尿液和粪便样本进行分析。
- 吸收与分布:HFPO-TA在暴露后15分钟内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和组织,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肝脏中浓度最高,其次是血浆,肝脏组织/血液浓度比(TBR)高于其他组织,且高于PFOA,表明肝脏是其主要累积器官。
   
图 1.在小鼠单次口服暴露 0.56 (A)、2.8 (B) 或 14 mg/kg (C) 后,采用单室模型的 HFPO-TA 的血浆浓度-时间曲线。
- 排泄:HFPO-TA可通过尿液和粪便排泄,但排泄率极低,21天时尿液和粪便累积排泄率分别仅为2.23%和7.26%,粪便为主要排泄途径,且随着剂量增加,尿液排泄相对贡献增加。
- PBTK模型分析:建立的PBTK模型能较好预测HFPO-TA在小鼠体内的浓度变化,HFPO-TA的胆汁清除率低于PFOA,肝脏分配系数高于PFOA,肝首过效应明显,导致其在肝脏中显著累积。长期低剂量暴露模拟显示,HFPO-TA在肝脏中的积累高于PFOA。
HFPO-TA与肠肝循环转运蛋白的结合研究
- 分子对接分析表明,HFPO-TA与肠肝循环转运蛋白(ASBT、OST和NTCP)结合亲和力强,与TCA有共同结合位点,且结合亲和力强于PFOA,其特殊结构有助于更好地与蛋白结合口袋契合,与转运蛋白的强结合可能是其在肝脏中高积累的重要原因。
   
图 4.TCA-ASBT (A)、TCA-OST (B)、TCA-NTCP (C)、HFPO-TA-ASBT (D)、HFPO-TA-OST (E)、HFPO-TA-NTCP (F)、PFOA-ASBT (G)、PFOA -OST (H) 和 PFOA -NTCP (I) 复合物的拟议结合模式。注意:ASBT,顶端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蛋白;OST,有机溶质转运蛋白;NTCP,Na-牛磺胆酸盐共转运多肽。+
研究结论与意义
- HFPO-TA在小鼠体内排泄率低,肝脏累积潜力强,长期低剂量暴露下在肝脏中的积累高于PFOA,可能对人类肝脏产生潜在危害,需要重新考虑其作为广泛使用替代品的安全性。
- 未来研究需扩大人类生物监测数据,探索HFPO-TA及其同系物在不同性别和物种中的毒代动力学差异及毒性机制。
Zhu, Y., Qu, Z., Yang, L., Jia, Y., Zhang, Y., & Zhu, L. (2025). Hexafluoropropylene Oxide Trimer Acid Is an Unsafe Substitute to Perfluorooctanoic Acid Due to Its Remarkable Liver Accumulation in Mice Disclosed by Comprehensive Toxicokinetic Mode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9(3), 1687-1697. doi:10.1021/acs.est.4c10349

关注“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公众号
声明:本文仅供科研交流使用,文中所有观点均来源于已发布的论文,如有侵权或重大问题请通过后台与编辑联系。
欢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监测同行的朋友们投稿!邮箱6514064@zju.edu.cn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您的鼓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添加编辑微信 xwrw1234 加入读者交流群,与大咖在线交流

继续阅读?点击链接阅读合集内推文

#抗生素#微塑料#全氟化合物
纳米塑
#有机磷酸酯
#新污染物分析技术
#内分泌干扰物
#新污染物处理技术
#科研动态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致力于探索和分享新污染物研究动态、前沿热点以及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科研人员、学者、管理者搭建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关注和应对新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