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陆一曾经撰文,对所谓“高考精神”进行了定义,“背负着应试教育、以分取人、学业负担大等诸多‘罪名’,高考穿过了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实际上,我们俗称的‘高考’并没有一个定型,每个省级行政区的考试招生方案也不尽相同。
然而,不论具体方案怎么改革,这项国家考试制度得以存续至今,是因为人们心目中的那个‘高考’有一系列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对个人而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这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得到同一条准绳的检验,这种检验把基于努力和才能的学业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最高标准,排除了身体外貌、家世背景、乡土地域、财产收入、社会资源等各种先大不公平因素的直接加载。
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高考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了全国每年近1000万考生的分层,它对人才粗筛的总体有效性是用人单位有目共睹的。实际上,我们只有高考这项制度承担着全国范围的全面人才选拔的使命,每个人的学力得到公平对待,同时简明高效实现国家级选才,这就是‘高考精神’。”
在这篇题为《大道至简:高考改革不应使选择高度复杂化》的文章当中,作者认为,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多项举措确实扭转了与“高考精神”背道而驰的一些趋势,比如规范(直至取消)自主招生、缩小分省命题范围、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等。但也对近些年来的改革究竟是发扬了还是削弱了“高考精神”进行发问,还提到了在高考改革的大语境下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田忌赛马式的科目选考乱象(主要是选科和赋分制导致弃考某些重要科目的现象严重),迫使高中生屈从于谋算利己主义(科目选考看似终结文理分科,实际上纵容更加功利化、策略化的偏科学习,造成考试失序和失效),大学教育质量起点受损,等等。作者认为,大道至简,高考改革不应使选择高度复杂化。高考越简明,直接负担越轻,赋予选择权只能增添虚幻的获得感,并不能减轻负担。真正的获得感来自更丰富多样的教育供给,选择权也应落实在学习过程,而非考试。这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学者,从理论上和全局上对于高考改革得失利弊的考量。
作为正在接受中学教育的孩子及其背后的家庭家长,恐怕对以上诸多问题有着更加直接和切肤的感受。以上文章从高考改革的选科切入,在定义“高考精神”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且直观的道理:大道至简。如果从这个维度上去看待高考改革,或者站在孩子和家长的角度上去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高中的选科选考问题,还包括比如竞赛学习与考试、高考志愿填报等等在内,与高中升学体制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适用“不应高度复杂化,越简明直接负担越轻”的道理。
由此即可引出,现在的高中升学体制是否存在以上问题?
(一)高中升学赛道太多,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孩子家长的直接负担日益加重。高中升学在大的方向选择上,主要有海外留学和国内升学两个方面,本文所指的均为国内升学部分。在国内升学方面,粗略说起来,升学赛道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四种:一是统一高考、统一招生;二是与学科竞赛强相关的升学方式,这里面包括高中五大学科竞赛,强基、综合评价,等等;三是一些特殊的升学项目,比如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各类“少年班”(本质上就是提前上大学),细数之下起码有清华大学数学新领军、清华大学数学英才班、清华大学物理攀登计划、北京大学数学英才班、北京大学物理卓越计划、中国科大少年班及创新试点班、东南大学少年生、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等等;四是非面向全体高中毕业生的升学项目,比如,外语类保送、国家和地方专项、体育艺术类升学项目等。以上四种升学赛道,特别是前三种理论上是面向所有高中生的升学赛道,再往下细分,可以有超过十条以上的具体赛道。只要是赛道,就意味着机会,无论机会大小,对于很多高中生而言,都有值得去拼一拼的诱惑力、吸引力和裹挟力。同时,为了提高升学的选择面和成功率,在多条赛道面前,很多高中生必然采取“双保险”“三保险”或者“互为备份”的升学策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把升学的“宝”仅仅押在一条赛道上。那么,这势必带来一个问题:在多条赛道面前,一个孩子不会变成三头六臂,他(她)还是只有一个脑袋两只手,赛道多增一条那么学习负担就多增一层,依此类推。而且,这种学习负担,不仅仅是学习时间负担,由此衍生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精神负担、身体负担乃至经济负担,是全方位的“增负”。这不是危言耸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中,多的是这种选择多赛道同时准备的情形,有些人是主动的,而有些人是被动的、从众的,因为大家都在不同的赛道上准备着,我不应该落后,不应该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对这些人来说,负担尤其重且无奈。相比于那些在某一条赛道上走到最前面、冲在最顶端的选手来说,他们反而可以一条赛道走到黑,就比如学科竞赛中的国集选手,他们可以完全脱离高中学校的教学课程和管理范畴,自主选择在培训机构中把自己训练成这条赛道上的“顶尖职业选手”,这已经足以解决他们的升学问题。但很多孩子不是这样。他们更多的是在各种不同赛道的夹缝中“求生存”,以求从中获取最佳的升学保障。多条赛道对这些孩子而言,与其说是一种升学机会,还不如说是一种升学“折磨”。但情况更糟的是,这种多赛道的“内卷”,已经出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也就是说,高中升学的多赛道问题,已经不断向下延伸到初中甚至小学。在这方面,以学科竞赛和特殊升学项目的各类“少年班”更为明显。公众号在前些天写过一篇关于CMO低龄化问题带来的思考与建议,可供参考。这种多赛道“内卷”的向下延伸,也势必将繁重的负担同时向下延伸。因此,在升学赛道已经如此繁多的情况下,所谓高考选拔区分度不够、要不拘一格选人才等等理由和口号,早已经站不住脚,需要做的是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很多升学赛道的开设目的到底是什么?是选材还是另有其他指向,而选材只是一种借口或者次要理由),将孩子们从重重的赛道包围中解救出来。(二)在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加剧“唯分数”“分数为上”的功利化和“重招生轻培养”问题。另一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熊丙奇,对陆一的文章《以科研论文选拔中学生的招生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不同意见,撰文《整体推进去功利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使命》,指出“结果导致学校、学生、家长功利对待选科、选考,这和功利对待竞赛、论文同理。这些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录取制度未改革。”这篇文章提出了“整体推进去功利化”的概念,这是个非常好的概念。在我看来,当前高中教育存在的功利化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选科选考和功利学习,更在于作为直接“指挥棒”作用的高考成绩,被愈加地“功利化”使用了。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高考填报志愿在成绩出来之后。问题表象及其原因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在逐渐形成一个其实不应该有的“共识”,在高考成绩如何被利用好这个问题面前,所谓“三分考七分填”“绝对不能浪费一个分数”,高中升学已经蜕变成了“唯分数论”“分数至上”的数字游戏,握在家长孩子手里的分数成为商品交换中的筹码,期待着能够做到完全等价交换的功利性商品买卖,与高校的买卖。二是加剧了高校的“重招生轻培养”倾向。高考出分后填志愿,迫使高校不得不将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放在“招生大战”中,请华VS北大,复旦VS上海交大等等,每年总会上演不同层次中一对对CP的“相爱相杀”招生剧情。为了能招到好生源,在学生家长手握的分数筹码面前,高校也不得不放下堂堂“大学”身段,尽量贴近孩子家长的功利化需求,做出相应的功利化招揽。而经历这一番与兄弟高校、与学生家长的“博弈”之后,“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高校中积存已久的“重招生轻培养”问题,只会加重而不会减轻。三是功利化导致的人为分层更加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二元结构更加稳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理想将越来越难以达成。人为分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家长填报志愿时,在分数驱动下的非理性;另一方面是高校的招生,同样在分数的驱动下单维度“没头脑”地招生。造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以分数分层、高校也以分数分层,资源的分配简单粗暴而且两极分化,配置上的不均衡将更加推动功利化的志愿填报和招生,而功利化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又进一步加剧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如今,清北华五往往因此攫取了最优质的分数生源,然而“物以希才为贵”,“物不希则浪费”,清华大学知名校友资中筠先生曾经说过:“我觉得也不用讳言,‘聚天下之英才而摧毁之’,我说的就是清华。”这也是分层过于明显,或者说因为分层过于明显而两极分化,造成的必然结果。调整建议的根本出发点,主要有减轻学生和家庭学业负担、提升高中升学效率与质量、推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这三点。(一)尽量减少升学赛道,所有的升学赛道只保留两条,一条是海外升学,另一条就是完全以高考为唯一赛道的国内升学。其他特殊类型全部取消,包括清北科大在内的各种特殊项目,还有强基、综评、保送、专项等等。至于高中学科竞赛还可以继续举办,但竞赛成绩与高中升学完全脱钩,学科竞赛所取得的成绩留到上了大学以后才能起作用。对于“高考究竟是普惠性的,还是选拔性的”这个问题,陆一有专门撰文进行了多方面论证,有兴趣的可以去参阅。在我看来,高考事关国之大计,必须普惠性与选拔性兼具,才能胜任其所负的重责。由来已久被诟病最多的,无非是“高考选拔性不够”的问题,这不仅是绕不开的,是需要正视的,而且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如此庞大数量的高考参加人数面前,依靠其他一些赛道去提升所谓的选拔区分度,也无异是自说自话、自欺欺人,因为其他的那些赛道加起来的总和,可能都没有高考参加人数的一个小零头,期望以如此小的数量去提升一个庞大数量的所谓“选拔区分度”,实际上是蚍蜉撼树而已,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诟病和说法,其实背后潜藏的真正目的,也许并非是明面上的所谓“提升选拔区分度”,而是另有其他各自不同的诉求与利益“私自夹杂顺带”在里头。因此,以高考以唯一赛道,取消其他赛道,实际上与提升或者降低“选拔区分度”并无必然联系。如果说要真正提高选拔区分度,那么,就是把高考这场事关国计民生的考试设计好,这才是唯一的正道。而这唯一的正道,将十分有效地降低家长孩子在多条赛道所付出的不必要负担。(二)放开高中生参加高考的年级限制,但作为应届生参加高考的机会仍然保留只有一次。凡是普通高中生,都可以参加高考,不论年级,但每个人的应届高考机会只有一次,如果因为成绩没考好,想再参加高考,那就不是应届高考生的身份,是复读生,对复读生在高考成绩上提出更高要求(比如,复读后参加高考,每复读一次,每门科目的高考成绩自动下调5分或者10分,如果高考科目是6门,那么,每复读一次,高考总成绩就自动下调30分或者60分),或者在专业报考上有所限制(比如,明确规定,一定比例的专业,复读生是无法报考的)。所以,把什么时候参加高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和家长,如果觉得我高一就能考上清北或者其他高校,那你就选择高一参加高考,如果想稳妥也可以高二或者高三考,主动权在自己。这样调整的目的,既是适应当前存在的小部分低龄化学生提前上大学的愿望,也是适应高校对于提前选拔录取那些早慧学生的需求,实际上也是兼顾其他升学赛道取消之后的那些具有特殊升学需求的人群。以前,通过竞赛、各类“少年班”才能提前上大学,那么这些赛道被取消之后,依然可以通过高考的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对于少数孩子来说,高中确实不需要三年才能毕业,这也是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能力的孩子做出的更具灵活性与科学性的政策安排。(三)高考填报志愿提前到高考前,并将分数优先调整为志愿优先的录取方式。这相当于对以前高考志愿填报制度的回归,但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迁,无论是否回归,实际上都是对于当下情形的回应和适配。现行的高考志愿填报制度和招生录取,正如上文所提的那样,已经相当极致功利化。学生家长填报志愿,不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去填报,而只是根据一场考试的分数;高校所录取的学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本人,而是一场考试下来后的那个分数而已。将高考填报志愿提前到高考前,并在录取上将分数优先调整为志愿优先,则可以有效规避上述问题,而且,更加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资源更加有效地均衡分配,推动国内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为什么能这么笃定地提出这个观点?因为,在高考前填报志愿,从志愿与孩子自身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匹配度和谨慎度,将更胜于出分后完全依靠分数来主导志愿填报的非理性和功利性。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平时没有展现出能考上清北的能力水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清北么?概率极低;再者说,如果一个孩子平时就具备了考上清北的能力水平,那么在高考前填报志愿,这时家长将面临着可能的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匹配度为主,觉得可以填报清北,以孩子的能力考上没问题,另一种是谨慎性,为了求稳,防止在高考中因为发挥问题而产生的意外情况,填报更加稳妥的高校而非清北。无论家长作出哪种选择,都势必有利于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均衡化,不是所有的好学生都要去清北才能培养成才,更加可能的是,好学生在更多的顶尖高校里培养,成才率将更高于仅仅在清北里面扎堆。这就是所谓高校资源均衡化带来的结果。
而这样的志愿填报和录取,才更加接近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孩子,而非仅仅一场考试之后的一个分数而已。如果高中升学体制能够实现以上调整,从最朴素的看法,起码会产生以下四种效果:(一)能够较为明显地减轻学生与家长的负担。使广大学生和家长不必在多条赛道上疲于奔命,而是与高中学校一起,集中所有的精力于高考上,使其它方面的干扰、负担、压力等降低到最小,甚至还有时间安排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将整个高中阶段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满。(二)能够增强高考选拔的区分度。不分年级均可以报名参加高考,可以使那些具备强学习思维和能力的孩子提前上大学,不需要将过多时间“浪费”在高中反复刷题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提高高考选拔区分度的一种有效措施,使那些原本被裹挟到其他赛道(比如竞赛)才能得以被选拔、却需要付出巨大负担的孩子,得以在一条赛道上就可以完成相同的任务、达到一样的目标。因此,建立在不分高中年级均可以报名参加高考的基础上,以高考为唯一赛道,并不会对选拔人才造成大的影响,甚至还是提升高考选拔区分度的有力补充。(三)降低功利化有效提升志愿填报和录取的匹配度。填报志愿提前到高考之前,录取以志愿优先,可以有效降低“唯分数论”“分数至上”的功利化倾向,使志愿填报与高校录取回归对于孩子本身综合能力的考察,而非就一个分数。这样的志愿填报与高校录取才更加真实也更为科学。(四)促进高校的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起码省状元或者省前100名扎堆清北、省前1000名扎堆华五的现象,会有所改观。无论哪个层次的扎堆,都会形成不稳定的二元结构,都会破坏整体的均衡。生源的配置是高校资源配置里既重要又基础的一环,二元结构的生源配置更可能是对生源以及人才培养的更大浪费,而愈均衡则培养的效率效果就愈好。我国人口基数如此庞大、参加高考人数如此之众,更加需要的是更多水平接近的高校,来承接为国选才、为国育人的任务,而不是不断强化高校之间的层次分明。只有配置更加均衡,才能整体提升高校水平,进而整体提升培养人才的效果。欢迎加入非官方、非培训机构的纯家长交流群:
1.新清北华五意向群,QQ群号:512907815;
2.南京中科大少年班意向群,QQ群号:665476797;
共同交流升学信息和升学经验。
往期关于高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