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家长提问,椰菜君黔驴技穷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把问题抛到家长群,就去会见周公他老人家了。早上起来收集了老家长们的意见,还是不得要领,幸好小五拔笔相助,立成一文!大家鼓掌!
家长提问:
“椰菜什么时候谈一下,孩子在家、超市指令买东西都可以完成,甚至大小多少都可以,为什么一到机构老师说他连面包巧克力是什么都未必分清,难道在家里一切都是假象,难道他每次都是糊弄的,糊弄一次是对了,但为什么可以天天糊弄家长,这是有好几个家长共鸣。”
“孩子没有经历过桌面,都是家长在家里教。可到了桌面几个回合下来老师说正确的只有百分之四十,可在家里远距离指令可是Ok的,情况还没差到连面包巧克力还不知道的地步,在商超买不常用的蔬菜也可以。”
家长眼中的花,机构眼里的渣,究竟为啥?
家长们议论纷纷:
家长甲:这个我有感受。我家这个,会根据我的眼神,口型判断答案。
家长乙:巧克力的包装一样吗?有时家人认为的孩子”懂了”。带有主观滤镜。
家长丙:我觉得有可能是在家里面,都是固定的环境、固定的人物,然后可能在拿取方面也有固定的位置吧。
家长丁:我女儿的老师说是泛化不够。
家长戊:卡片和实物的区别?
也有家长猜测,这许是机构在适当的贩卖焦虑?目的可能是让家长提高重视,也可能是为了多卖点课。。。
小五窃笑。。。这点倒是和普教的一些“不良”教学习惯相似。某些老师接手新班或新生时,总习惯往低进行评价,如此将来教学有成果,自然是我教的好,没有成果,那是学生本身底子太差。虽说教育的领域和对象不同,但背后人性微妙的心理,却是相通的。
回归正题,如果仅仅从内省的角度看,小五觉得这位家长提出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到了机构连面包牛奶都不认识?
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家长首先要想到的是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让我们来说大白话。举个例子,比如教孩子“牛奶“,以下四幅图,都是牛奶:
所以,在家教孩子认识的牛奶,和机构的教的牛奶,是一样的牛奶吗?
也许孩子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种牛奶就如同萧煌奇那首歌,《你是我的眼》,所唱的:
眼前的奶不是奶,
你说的牛是什么牛?
人们说的全脂奶,
是不是妈妈在家里让我拿的那个品牌?
所以家长们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机构老师上课的时候,进去看一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蛙子没有机构老师说的那么不堪?
小五知道,在普教领域,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常常发生。比如老师发现蛙子晨默不合格,就联系家长,家长惊讶地表示,啊,你说啥?蛙子昨晚在家默写都是全对呀,老师真的我没骗你啊。。。又比如有几位家长回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考试没考好,爸爸妈妈问责,就说自己其实是行的,只是没发挥好。。。事实上不是没发挥好,一加一等于二怎么从来没发挥不好呢?就是没掌握,就是不会做。。。
一位家长对此深表认同,“和今年特校面试的几个家长聊天,发现(蛙子结果)差的基本都是(家长)感觉娃没发挥好,去好的特校的会就是会。”
那如何检测蛙子是不是真的会了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换个人,换个环境,让蛙子去超市购物,看看还能听得懂吗?
如果发现确实是没有掌握,该怎么办呢?家长们的意见都挺一致:不用纠结,继续教呗。。。
教认知困难,是大部分家长的共鸣,其实这不仅仅是谱蛙,也包括了其他有障碍的蛙子们,看似简简单单的事物,有障碍的蛙子们只能见一个学一个。不止一位家长表示,谱蛙学习如同我们学外语,不用就忘,需要反复巩固,需要大量重复,非常消耗精力。
于是就有了那句流传甚广,深得人心得话:“在生活中多学,在生活中多接触。”
这是对的,对于有障碍的蛙子们,认识光明奶已足够,不认识其他牌子的牛奶也没关系;面包今天学不会,那就学牛奶,许有一天,面包认识了,牛奶也认识了,学习是积月累的过程,家长平常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