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来是非多|郭从珍【荐读】

时事   2024-08-31 06:49   河南  

文章是个好东西。不知什么原故,让我对文章情有独钟。

小时候,在老师的训导下读文章,背文章,记忆文章。长大了,又开始教文章,写文章,修改文章。我这一生与文章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解之缘。

  尽管如此,文章并未能让我升官,也没能让我发财,更没能让我享受到荣华富贵。相反地却给我招惹了不少是是非非。如今已进入垂暮之年,回首往事才发现此生是苦也文章,累也文章,伤也文章,痛也文章,喜怒哀乐皆因文章,原来文章是非多。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有这么3件事:


《找猪记》是株大毒草

  我的文学爱好启蒙自私塾之中。我8岁开始入私塾读四书,那些晦涩难懂的“之乎者也”,我却从未感觉到拗口,背诵起来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从那时起我就对文章萌生了恋情。进入中学阶段,接触了观代文学之后,我就开始比葫芦画瓢地学写短文了。
  尤其对戏文特感兴趣,还一度写过一个小话剧。记得那是1965年冬季,当时我在村小学里当民办教师,教小学语文。课业不重,又加上精力旺盛,冬天的夜晚,我就趴在煤火台上,凑着豆大的煤油灯光,一边哼唱着,一边书写着河南坠子唱段。修修改改,仅用了一周时间,竟然写出了一个坠子唱段。我装模作样地念给我的妻子听,她还给出了“很有意思”的评价。那个唱段就叫《找猪记》。
  段子挺长,足够唱半个多小时。唱段的主角儿是一个私心严重的富裕中农,住在村子的把街头儿,出门儿就是集体大田地。

  当时有几句顺口溜:“要想富,村头儿住。养母猪,栽桐树。吃在地,长在家。卖了钱,自己花。”说的就是这号儿人。此人姓马,人称“马老大”,他养了一头老母猪,带了一群小猪崽儿。这些猪崽儿从来不用喂食儿。
  马老大晚上打开院子的栅栏门儿,把猪放到大田地里,吃个大肚溜圆。白天把头门一关,老母猪躺在院里呼呼大睡。只须在食槽里倒些清水,供母猪醒来饮用即可。
  那天晚上,是个月亮地儿。老马例行公事,打开大门儿,把母猪轰到大田地里,回头关上大门儿,腰里别上一把镰刀,径直往村北贾鲁河滩的国营林区去偷杀紫穗槐条去了。
  老马会编条笆,一张条笆也能卖七八块钱儿,何况那是无本儿的买卖。他连三赶四地杀了一捆槐条扛在肩头往家里赶,没想到刚走上河堤上沿儿,被巡夜的民兵拦住了。多亏了老马脑子灵活,孔武有力,他撂下条捆,撒开脚丫从斜刺里朝村里跑去。民兵看到条捆,也没再追人,任其逃跑了。

  老马事急忙慌地跑回家门口儿,一看大门还关着。知道母猪还没回家,就赶忙去地里找猪。找了几圈儿竟未找到,禁不住出了一身冷汗。正在寻找无门之时,村上的大喇叭响了:“喂,喂,各位社员注意啦,谁家的老母猪跑丢啦,请来大队院儿认领!”老马以手加额,“哎呀”一声,连脚步也站立不稳了。
  唱段完成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凑着学区老师集中学习的机会,我把它带到中心学校,请一位教小学高年级语文的王老师帮忙提提意见。王老师是我的高中同班,信阳师专中文系的毕业生。王老师看后对我大加赞扬,说可以寄出去公开发表了。当时,我还颇有点儿沾沾自喜。准备再修改修改,也就暂时搁那儿了。
  没想到几个月后的1966年6月,全县中小学教师提前放暑假,集中到中牟一高搞文化大革命。

  有一天,有人贴出了一张匿名大字报,披露了王老师的桃色新闻。王老师怀疑是我所为,立即作出反击,贴出了一张只有标题的“大字”报:《找猪记》是一株大毒草。
  一石击起千层浪。公社“文革”小组如获至宝,立即组织批判动员会,大声惊呼:“不得了啊!我们公社竟然隐藏着一名黑作家,我们必须与之斗争到底。”
  从那天起,对我小组批,大会斗,先后进行了20多天的围攻。但无论如何恶意上纲上线儿,也挂不到纲上,靠不到线上,也就只能不了了之了。而我却白白地挨了多场批斗,赚回了一顶“黑作家”的“桂冠”。

一篇报道吃官司

  1995年,我退休之后,应聘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做宣传报道工作。那天,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起命案。同村的两个男青年辛某和许某原是一对好朋友,后来,辛某娶了许某的前女友为妻。两人各自成家后,许某多次对辛某的妻子实施性骚扰,辛某恼羞成怒,找许某理论。

  二人引起打斗,辛某失手将许某打死后潜逃。刑侦队在侦破过程中,反复作辛某家属的思想工作,敦促辛某投案自首,依法被判了15年徒刑。我将案件侦破过程写成一篇新闻报道,刊登在《河南工人报》上。许某的家属看到报道之后,找到报社,投诉我的报道失实。说辛某本应杀人偿命的,因为我的报道免去了死罪,要求追究我包庇罪犯的罪责。
  为此,报社专门儿派人找到我调查核实。我带领调查人员找到刑侦队办案干警,又陪同他们查阅了法庭的审判卷宗,证实了我的报道客观公正,这场官司才算了断。

散文《晚宴》起风波

  那年夏日的一个晚上,我邀请在县内工作的几位老同学,在我家搞了一个小型聚会。分别几十年的老同学久别重逢,心情格外激动,老友重聚,相谈甚欢。
  席间情绪十分热烈。事后,我以《晚宴》为题写了一篇散文,刊登在县报《官渡晚报》副刊上。县委主要领导无意间看到这篇文章,感到其中一句话有些刺耳,他用手指点着桌案自言自语说:“这句话是啥意思啊?”

  领导这句话只不过是一时的感触,并无追责的意思,而坐在一旁分管宣传口的领导却当真了,接下来他启动了追责程序。他专门把报社的一位副总编叫过去,表明了要问责的意思。多亏了那位副总编坚持原则,替我作了“无罪辩护”,才使这场风波没能在县里掀起浪涛。这一过节,那位副总编连个招呼也没给我打过。
  还是事隔多日之后,编辑部的一位记者向我透露了一点儿信息,我才知道还有这档子风波。不过,自那儿之后,我的文章就很少见诸报端了。
  往事如烟,时至今日,我已跌跌撞撞地几十年走过来了。尽管文章误了我的一生,但我却始终未能跳出文章这座牢笼。我曾不止一次地自嘲,我长了一颗猪脑袋,记吃不记打。
  虽然我已年近耄耋,虽然我已远离纸笔,虽然我已万事不挂心,但是,只要文瘾一上来,就禁不住在手机上写写画画。无论诗词还是散文,不弄成一段文字会寝食难安。咬文嚼字已经成了我生活中的最大乐趣。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积习难改吧!
本篇审稿 廉璟霞 组版 ⑤

作者简介

  郭从珍,《河南思客》签约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连续三年以上获得“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

作者 郭从珍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

郭从珍的相关文章

中牟处暑玉米香【荐读】


立秋见秋说高粱【荐读】

大暑时节防中暑【荐读】

小暑节气驱五毒【荐读】

中牟的水旱码头【荐读】

夏至锄禾日当午【荐读】

芒种不再半溜茬【荐读】

也说小满见“三新”【荐读】

唱着过【荐读】

谷雨祈盼天雨粟【荐读】

三位老太太【荐读】

春分时节惜寸阴【荐读】

冬日涧溪【荐读】

鞭打春牛迎立春【荐读】

惊蛰春雷醒百虫【荐读】

春雨不再贵如油【荐读】

大寒节气迎新年【荐读】

喜闻外孙入职【荐读】

小寒河上不见冰(河南思客图说二十四节气)【荐读】

冬至交九吃饺子(河南思客图说二十四节气)【荐读】

大雪节气说大雪(河南思客图说二十四节气)【荐读荐转】

贾鲁河桥话今昔【荐读】

贵在耐得寂寞心【荐读】

涧溪河畔观伞舞【荐读】

红薯往事【荐读】

凡人俗事亦闪光【荐读】

我的三位中学校长【荐读】

后怕【荐读】

一个乐字抵万金【荐读】

农村吃大席【荐读】

闲话鸡蛋【荐读】

母亲节随想【荐读】

诗词伴我乐余生【荐读】

中牟美【荐读】

说“争”【荐读】

唱给母亲河的颂歌【荐读】

三个大学生【荐读】

夺命之痛【荐读】

田大学【荐读】

二半吊【荐读】

“日巴歘"的故事【荐读】

动情【荐读】

看云【荐读】

裁缝胡师傅(恩人恩师系列)【荐读荐转】

学剑【荐读】

嫦娥偕吴刚地球观光【荐读】

我家有个痴呆婆【荐读】

也说“白头偕老”【荐读】

我与知青下乡【荐读】

听说书【荐读】

胶鞋【荐读】

吃瓜【荐读】

瓜棚与瓜庵【荐读】

说洁癖【荐读】

牲囗院儿【荐读】

饭场儿(散文)【荐读】

雪痕【荐读】

养身与养心(散文)【荐读】

晒暖儿(散文)【荐读】

养狗与养儿(散文)【荐读】

说雪【荐读】

岳母(散文)【荐读】

走路(散文)【荐读】

读书(散文)【荐读】

品茶(散文)【荐读】

吃饭(散文)【荐读】

睡觉(散文)【荐读】

鸟趣【荐读】

●红颜知己(早年往事连载之三)

同学恋(早年往事连载之二)

娃娃亲(早年往事连载之一)

牟山赋

绿柳情结(外一篇)

书缘【荐读】

河南思客
河南思客,专为思想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