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老师,您还好吗?|孙连成【荐读】

时事   2024-09-08 06:55   河南  

         总第3203期          

学生时代,经历了数不清的老师,其中最特别的是沙老师。

20世纪70年代初,那场“文化大革命”改变了千百万年轻人的命运,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青年。沙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沙老师并不是老师。

沙老师叫沙沙(或者叫“沙莎”,名字是哪个字不清楚)。在当时的农村还不时兴取这种叠音的名字,她的名字听起来让人感觉既新鲜又洋气,所以我印象极深。

  当时和沙老师一起到我们村插队的有四五个人,都是女青年,二十岁上下,个个细皮嫩肉,一看就知道都没有干过什么重活。她们的穿着打扮虽然也很朴素,但和农村姑娘比起来还是明显不一样。她们被安顿在公家的仓库里住下。村里的孩子们好奇,围着门看,她们只是温和地笑着,并不生气。
  她们不需要开伙,而是分散到各家各户去吃饭。白天,她们要和农民一起下地劳动,农民怎么干她们怎么干,农民干多少她们干多少。晚上,她们提着水桶,结伴儿去井边洗衣服,有时候会哼着很好听的小曲儿。“这些城市里的年轻人就是爱干净,天天都要洗衣服。”乡亲们都这么说。
  沙老师个头较矮,身材瘦弱,皮肤白皙,说话轻声细语,眉眼语气里处处透露出温和与善良。看她那样子,真担心干那么重的活她会吃不消。

  我家住得离仓库比较近,我奶奶又是个很和善的人,有时候会过去问问她们有什么需要。这样,没事的时候她们也会到我家院子里来坐坐,聊聊,特别是沙老师,和奶奶好像特别投缘。聊得多了,才知道她家在郑州,父母都是工人,有个弟弟还在上初中。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正在和奶奶说话的沙老师脸色涨红,显然是刚生过气的样子。原来,她收工回来,发现晾晒的衣服被人拿走了几件。她说这些都是她临走之前她妈妈专门给她置办的,怕她在乡下被冻着。
  我奶奶当时很生气,说要带着她去找队长,不行就到大队去找支书,一定要抓住这个偷衣服的缺德鬼。没想到沙老师摇摇头说:“不必了,看看哪家不困难?抓住他又能怎样?去偷肯定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在我还有穿的。”

  有一天早晨,沙老师很早就来到了我家,一见到奶奶就哭了起来,哭得伤心又委屈。她说村里有个男人想欺负她,她简直就不想活了。奶奶抓住她的手,一边不停地安慰她,一边说要去找干部告发。沙老师不同意,说她今后还要在村里生活,不想惹事。奶奶重重地叹了口气。事情就此作罢。
  我当时不理解“欺负”的意思,后来年龄大了,知道了一点人事,感觉对那个人的痛恨终生难以消除。
  不久,村里小学有个老师因为生病不能继续教书了,村干部就让沙老师去临时顶替一下。“沙老师”这个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我在学校里看见了沙老师。她在办公室里坐着。她叫住了我,摸了摸我的脸,笑着说:“我来当老师了,要教你们,你高兴不高兴?”一听她这么说,我倒有些紧张了,低下头,不敢说话。她顺手拿过一支铅笔,打开一把小刀,很用心地削着。我看见她的手指很白很细,指甲剪得很短。削完了,把铅笔递给我,说:“给你用的。以后上学、放学和我一块儿走吧。”

  那时候我的铅笔不是断就是丢,很多时候就干脆不写作业。有时候买了新铅笔又没有小刀,就干脆用牙来啃,直到把里面的铅芯给啃出来。当然,用这样的铅笔写出来的字和用毛笔涂鸦差不多。
  沙老师给我削的铅笔我很珍惜,轻易舍不得用。我撕下了书皮来包裹它,深恐它会折断。
  这之后,沙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语文、数学都由她来教。感觉每天都是她在上课。
  她写的粉笔字笔画很轻很细,但字很好看,有的同学就偷着学她写字。她教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让我们背诵课文,说不会背的要罚扫地,结果大家都愿意扫地。她有点生气,但最后并没有发火。
  当时没有课外学习,更没有课外作业,就是课堂作业也极少,一个学期也用不了一个薄薄的作业本。当时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大量的时间都是在玩。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下午放学前,沙老师把我们集中在操场里,让我们席地而坐,听她给我们读小说。她读的小说是《高玉宝》。
  沙老师读书的样子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盘腿端坐在地上,雪白的脖颈显得瘦长;鬓角有一些细软的头发梳理不到耳后,随着她读书时头部轻微的晃动而颤动。她两手端着书本,专注地读着。她的声音不高不低,不快不慢,清晰又温柔,恰好能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

  同学们听得都十分专注,与其说是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声音所吸引。小鸟在旁边叽叽喳喳,好像也受到了感染。有时操场外走路的农民也禁不住停下来,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场面。当她读到高玉宝家被周扒皮欺负,高玉宝被周扒皮毒打的时候,她哽咽了,接着是泣不成声。我们一个个也都十分难受,哭红了眼圈。
  这是我在学生时代受到的最好的教育,也是我在学生时代最难忘的经历。
  几个月后,大队又找到了新的老师,沙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们要回城或者是到别的地方,总之是要离开我们村了。临走时,她送给我3支崭新的铅笔和削笔刀,拍了拍我的头,想说什么终于又没有说。
  自那儿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也没有听到过她的任何消息。
  按照年龄推算,沙老师现在应该已经七十多岁了,不知道她现状如何,也不知道她身体咋样,在这里只能隔空问一句:沙老师,您还好吗?

本篇审稿 李丹 组版 ⑤

总策划 吕佩义

主编 杨海燕

作者简介

  孙连成,高中教师,《河南思客》签约作家。连续多年荣获“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荣誉称号。

作者 孙连成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

孙连成的相关文章

那次深夜的邂逅【荐读】


守住良心【荐读】

我和《西游记》的三次相遇【荐读】

写在脸上的善良(“我遇到的第一人”征文)【荐读】

习惯的力量【荐读】

玩具【荐读】

“心下慢了”断想【荐读】

师者的爱心【荐读荐转】

喜欢逛街【荐读】

郊外【荐读荐转】

星光闪烁的彼岸【荐读】

下雪的况味【荐读】

学校不应该是名利场【荐读】

绿色涌泉【荐读】

出飞【荐读】

谈膨胀【荐读】

在外过年【荐读】

新年说“福”【荐读】

一只流泪的不死鸟【荐读】

今天你读书了吗?【荐读】

校园钟声【荐读】

贬值的荣誉【荐读荐转】

人心像一枚硬币【荐读荐转】

昌江木棉红【荐读】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荐读】

盆景老王【荐读】

谈“选择性注意”(思客微语第155期)【荐读】

说善(思客微语第154期)【荐读】

说专家(思客微语第153期)【荐读】

说伪装(思客微语第152期)【荐读】

说名利(思客微语第151期)【荐读】

说点赞(思客微语第150期)【荐读】

开窍(思客微语第149期)【荐读】

孔子的课堂【荐读】

塔吊司机和小鸟【荐读荐转】

三月【荐读】

三亚的南山【荐读】

三角梅为什么这样红?【荐读】

老话【荐读】

婚车【荐读】

此生须在“修”中过【荐读】

昌江的夏天【荐读】

好人老胡【荐读】

幸福是一种状态【荐读荐转】

高高山顶一棵树【荐读荐转】

秋草【荐读】

人生需要好多证件【荐读】

垂钓【荐读】

行走【荐读】

花香歌海里的风情小镇【荐读】

现在流行红酒瓶【荐读】

往前走,莫回头【荐读】

心性都是熬出来的【思客微语第138期】【荐读】

说教育(思客微语第137期)【荐读】

不要吝惜你的祝福(思客微语第135期)【荐读】

眼界和境界等四题(思客微语第134期)【荐读】

怒宜制不宜纵(思客微语第132期)【荐读】

保梅岭的云【荐读】

Hi,当心点儿【荐读】

“再见”的意蕴【荐读

河南思客
河南思客,专为思想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