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教师的“教师之家”|吴建华【荐读】

时事   2024-09-10 06:46   河南  
  在我们家的家庭相册中,有一张上面题写着“教师之家”的全家福,是母亲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1986年。那年9月10日,适逢教师节放假,母亲早就和我们说好,要在那天去开封著名的美光照相馆拍张全家福,以纪念第二个教师节。为什么要选此日子去照全家福?因为当时除了我父母是教师之外,他们的5个孩子中有3个也当了教师,全家7口人中有5名教师,在家庭中占了大半,这是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母亲引以为傲的事情。
  那天,我们姐弟5人一早来到父母家中会合,简单收拾一下着装后,就兴致勃勃地簇拥着父母前往照相馆拍照。当时改革开放已有几年了,人们的衣着打扮开始时髦起来,照片中我姐和妹都烫了头,两个弟弟也收拾得很齐整,只有我(照片中前排右一)因舍不得剪去辫子显得有些不赶时尚。
  父母精神抖擞地坐在前排中间,神情兴奋,笑意盈盈。尤其是母亲,眉宇间充满了满足的笑容。是的,那时除了我在企业工作,小弟在商业部门,我姐和妹还有大弟都是教师。母亲的5个子女中有3人继承了她最钟爱的教育事业,怎不令她骄傲和自豪呢!
  拍完照,母亲特意在照片旁边题字留念——教师之家,第二个教师节留影。
  母亲说:“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工作,专为我们教师设立了教师节,这是多大的荣耀啊!你们一定要好好工作,要对得起‘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尽数回馈给国家,教授给学生!”

  母亲1946年毕业于当时的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在当时的省城开封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母亲极其热爱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她尽心尽力教书育人,培育出的学生不计其数,可谓是耕耘40载,桃李满天下。
  母亲热爱教育事业源于她求学的不易。母亲于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一个贫民家庭,因姥爷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因家贫,母亲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去上学。直到她9岁那年,才得一位好人相助上了小学。
  那时母亲家后街的小学校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看到母亲常徘徊在学校门口,羡慕地看着校内的小学生上课,便走过来询问。听了母亲想上学的心愿,答应帮母亲去找家长做工作。在女教师的帮助下,姥爷最终答应了让母亲去上学。那时的母亲非常感激那位女教师,并将女教师定为了自己心中的榜样。

  母亲自知上学不易,每天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靠着坚强的意志,她陆续读完了高小、省立女中、省立女师,最终实现心愿当上了一名教师。走上教育岗位后的母亲非常敬业,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了教育工作之中。
  1954年,母亲调到开封市卧龙街小学(现并入自由路小学)任教,直到1987年离休,母亲在该校工作了30多年。母亲教学方法优秀,成绩突出,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她长期担任高年级班主任,同时担任着高年级教研组长及校工会主席的职务,几十年间获奖无数,获奖证书放满了大半个抽屉。
  母亲的教学成绩卓然,使她在到了退休年龄后,学校一直挽留着不放。母亲是在65岁那年才离休的,这在小学教师中很少见。告别了她钟爱的教育岗位,母亲很有点恋恋不舍,特意在学校门口照了张相以做留念。

  “教师之家”中另一主角是我父亲。父亲于1920年出生在豫南遂平县一个农家,从小家贫,爷爷奶奶靠给地主种地维持生活。但父亲从小热爱学习,到了上学年龄,一心想上学。奶奶是个要强的人,咬紧牙关节衣缩食,送我父亲——她7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进了学堂。父亲学习刻苦努力,从初小、高小、职业中专一路上到了嵖岈山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在当时的省城开封谋得教师岗位。后与境遇相同的母亲相识相恋,组成家庭。
  父亲先后在开封将军庙小学、复兴街小学任教,直到1983年退休。他在校一直教六年级毕业班,教学成绩突出,尤其是数学方面,没有他解不出来的题,可谓是学校里的“数学权威”。师生们有什么难解的题总爱去问他,他也总是耐心帮人解决疑难,从不厌烦。由此,他在学校里人缘极好,师生们提起教毕业班的吴老师,没有不夸赞的。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我姐、我妹和我大弟也先后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继承着父母勤奋工作、献身教育的精神。岁月悠悠,日月绵长,数年间我们姐弟五人的家庭中又有多名后辈从事教师工作,从大学、中学、小学到幼儿园都有。至此,大家庭中的教师达到了12名之多,我们“教师之家”的称号可谓是实至名归了!
  2024年“教师节”到了,这是我们国家的第40个教师节,是属于我们国家全体教师的节日。此时此刻,怎能不想起我那为教育工作贡献了一生的父母亲!父母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是如果看到“教师之家”成员中教师不断增多,继承着他们的事业,延续着他们的精神,一定会无比欣慰。(2024年9月3日)

河南思客 教师节文选

教育和教师(作品集萃)【荐读荐转】

我的大学老师赵德润|李智信

语文课|杨海燕【荐读荐转】

讲台边人傅丙壬|路尔卓【荐读】

跟老师打赌【荐读荐转】|廉璟霞

“那个年代的教育”征文选粹|河南思客【荐读】

恩师留下了一道光|杨玮霞【荐读荐转】

本篇审稿 李丹 组版 易涛

作者简介
  吴建华,《河南思客》签约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孟州市韩愈研究会“特约研究员”。著有散文集《似水流年》。连续五年以上获得“河南思客优秀签约作家”。

作者 吴建华 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版权所有,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博客/微博/微信/搜狐号:河南思客
投稿2560410387@qq.com
出品:河南思客编辑部
原则原创、近作、首发、独家、深度
初心:思想,影响人生;文字,抚摸心灵
吴建华的相关文章
开封土街【荐读荐转】


确山纪行【荐读】

平遥古城观楹联(跟着思客去旅行)【荐读】

我写开封的古城老街(“我的写作故事”征文)【荐读】

老开封记忆中的河南大学礼堂【荐读】

收获的快乐【荐读】

开封寺后街【荐读荐转】

亲情融融过大年【荐读】

与父相别二十年【荐读】

开封鼓楼街【荐读荐转】

一方端砚扬清名【荐读】

幸福就在日常中——王峰轩作品印象【荐读】

世界奇观湖光岩(跟着思客去旅行)【荐读】

开封鼓楼【荐读】

家乡的蒜面条【荐读】

初识孟州【荐读】

思念如云似海【荐读】

寻迹钓鱼城【荐读】

二月二的民俗记忆【荐读】

大年三十【荐读】

17.5米与175米【荐读】

开封马道街【荐读】

我的公公郑子祯【荐读荐转】

好听,好看,好传承——观《货郎传奇》有感【荐读】

有一种快乐叫读书(“作家谈读书”第9期)【荐读】

我和母亲有个约定【荐读】

开封书店街【荐读】

烟雨娄山关【荐读】

踏春黄河边【荐读】

我的小学时光(“那个年代的教育”征文)【荐读】

我们家的全家福【荐读】

大年初一头一天【荐读】

作家谈文学自觉【荐读】

冬至的饺子【荐读】

记得儿时数星星

等待也是一种幸福【荐读】

童年记忆中的糕点【荐读】

牵挂郑州

民谚里的农事【荐读】

民谚民谣皆学问(中原民俗)【荐读】

行走在赤水河畔【荐读】

我的老厂心中的家【荐读】

大年初二回娘家【荐读】

出门,请带点儿零钱

在文学天地里追梦【荐读】

开封卧龙街【荐读】

大槐树下怀乡情

印象长垣【荐读】

开封双龙巷【荐读】

夏日清凉重渡沟

城市里的新主人

我的父亲

最忆家乡收麦时

阴山下的美岱召【荐读】

疫情之中祭母亲【荐读】

疫情下的普通人【荐读】

河南思客,我的良师益友【荐读】

高庙村的亲人们【荐读】

开封的菊【荐读】

保定印象【荐读】

踢毽子

开封双麻火烧(中原美食系列29)

夏夜里的繁星【荐读】

大姨的端午香包【荐读】

姐姐的芳华年代

开封胡辣汤【中原美食12】【荐读】

雅安印象【荐读】

拜年

母亲的腊八粥【荐读】

乘坐货车探亲记【荐读】

菜站来了大白菜

那些关于衣服的往事

开封,我的家乡我的城

姑父

飘香的炒面【荐读】

夏日里的香花【荐读】

村戏【荐读】

飞”过泸定桥

喜欢买布头的母亲【荐读】

畅游两座雄关

母亲的戒指

我那些质朴的家乡人

《河南思客》,我想对您说

走进云岗石窟

儿时的圆月

致敬何公轩

家乡瓜事

陈桥驿访古

忆父亲(同题随笔三篇)

拜谒包公墓

乡间记忆

走进虎门

母亲的乡愁

河南思客
河南思客,专为思想者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