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系统性地回顾和比较中英文文献中关于口袋公园的研究,以填补目前对口袋公园研究趋势和定义的总结与分析的空白,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
研究目的:
研究旨在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并达成相应目标。
一方面,尽管之前已有诸多关于口袋公园的研究,但缺乏对其定义和研究趋势的系统总结分析,尤其是在出版数量的年度变化、研究地点分布、研究学科导向等方面缺少全面的归纳。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对口袋公园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
另一方面,通过比较中英文文献中口袋公园的研究,能够更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文化背景和研究视角下口袋公园研究的异同,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研究方法
- 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的选择依据
依据 Piper (2013) 的观点,通过系统文献综述能够明确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潜力和质量,并且有助于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口袋公园相关研究的现状,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本研究遵循 Moher 等人 (2009) 提出的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 Recommendations” (PRISMA) Statement 的规范和流程。该规范为系统综述研究提供了详细的指导,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可重复性,使研究结果更具可信度。
英文文献搜索关键词包括 “pocket park”“minipark”“vest pocket park”“green space”“small urban park” 和 “small green space”。这些关键词涵盖了口袋公园在英文语境中的常见表述,确保能够全面检索到相关研究。 中文文献搜索关键词为 “小型公园”“迷你公园”“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小区游园”“游园”。通过使用多种中文同义词,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国内对口袋公园研究的文献资料。对于不同语言中出现的相关关键词,如 “vest - pocket park” 和 “minipark” 等,均纳入搜索范围,以确保文献搜索的全面性。在处理语言翻译问题时,使用了 Google Translate 软件,以便准确识别和筛选不同语言表述的相关文献。
针对英文文献,选用了广泛认可的 Google Scholar 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Google Scholar 涵盖了广泛的学术文献资源,能够获取大量相关研究;Web of Science 则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文献索引,便于筛选出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对于中文文献,选择了 CNKI(中国知网)和 Wanfang Data(万方数据)数据库。这两个数据库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收录了丰富的中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资源,能够全面覆盖国内关于口袋公园的研究成果。
- 初步筛选
:在 2020 年 4 月至 8 月期间,两位作者对通过数据库搜索获得的文献进行初步筛选。通过在文献的标题、关键词、摘要和全文内容中查找设定的关键词,筛选出与口袋公园相关的文献记录。此过程共识别出 324 条记录,包括来自 Google Scholar 的 32 条、Web of Science 的 27 条、CNKI 的 136 条和 Wanfang Data 的 129 条。在这 324 条记录中,包含了重复文献和灰色文献(如非学术性报告、未正式发表的研究等)。 - 重复文献和灰色文献排除
:对初步筛选出的 324 条记录进行去重和排除灰色文献处理,共排除 254 条记录,剩余 70 条记录进入下一步筛选。 - 相关性评估与最终筛选
:对剩余的 70 条记录进行全文评估,根据全文内容是否真正涉及口袋公园主题进行筛选。最终排除 5 条全文内容与口袋公园主题不相关的文献,确定 65 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英文文献 32 篇,中文文献 33 篇。在定义部分的研究中,还纳入了 Wikipedia 中关于口袋公园的定义,以丰富对口袋公园定义的综合分析。
- 文献分类依据
: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将学科方向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规划和综述四类。其中,自然科学类研究主要涉及口袋公园的自然环境相关内容,如对公园生态系统、气候调节等方面的研究;社会科学类侧重于研究口袋公园与人的行为、社会互动、健康等方面的关系;规划类关注口袋公园的规划设计、布局等方面;综述类则是对已有研究的综合总结和分析。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清晰地呈现不同学科视角下口袋公园研究的重点和特点。 - 定义分类维度
:对于口袋公园的定义,基于其不同方面的特征,从空间、类型、组织、位置和功能五个分类度量进行归纳总结。空间维度关注口袋公园的面积规模;类型维度涉及对口袋公园性质的界定,如开放空间、绿地等;组织维度考察其所有权、管理方式和服务对象等;位置维度明确口袋公园在城市中的分布位置,如高密度城区、城市中心等;功能维度则涵盖了口袋公园在环境、社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如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城市微气候等。通过这种多维度的分类,深入剖析口袋公园定义的内涵和差异。
- 数据提取
:从选定的文献中提取了多个方面的数据,包括出版年份、出版数量、研究地点、研究主题和学科方向等信息。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的分析,以揭示口袋公园研究的发展趋势、地域分布和学科特点等。
研究结果
- 出版年份和数量
英文文献方面,最早的口袋公园相关出版物出现于 1981 年,但在 2003 年之前仅有一篇。从 2003 年至 2020 年,每年的出版数量在 4 - 9 篇之间波动,且大部分论文集中在 2011 年至 2020 年 4 月期间发表。这表明英文文献对口袋公园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前期发展较为缓慢,后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中文文献中,首次出现口袋公园相关研究是在 2007 年,从 2007 年至 2013 年,共发表了 24 篇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 17.39%。自 2014 年起,出版数量显著增加,2014 年至 2020 年 4 月期间共发表了 114 篇,占比高达 82.61%。其中,2019 年的出版数量最多,达到 33 篇,2018 年和 2017 年分别有 24 篇和 19 篇。从 2014 年到 2015 年,出版数量从 4 篇急剧增长至 12 篇,此后至 2019 年逐年稳步上升。由此可见,中文文献对口袋公园的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关注度持续攀升。 - 定义总结与分类
在英文文献的 32 篇研究中,有 14 篇涉及口袋公园的定义。从时间顺序来看,其定义具有一定的演变过程。早期的定义如 1988 年 Hajime 将迷你公园视为在寒冷冬天为人们创造小绿洲,带来舒适和放松的空间;1996 年 Lin 称其为 “邻里公地”;2004 年 Tate 认为口袋公园具有创造最佳微气候、遮挡街道噪音等诸多益处;2013 年 Sinou 和 Kenton 将其定义为 0.125 英亩的小型城市开放空间,具有缓解城市压力、提升归属感等功能。综合这些定义,提取出的高频词汇如 “neighbourhood”(邻里)、“micro - climate”(微气候)、“open space”(开放空间)等,通过词云图(图 3)直观呈现了这些关键元素在定义中的重要性。 中文文献的 33 篇研究里,9 篇对口袋公园进行了定义。例如,2007 年 Zhang 指出其为城市中的小开放空间,常散落于城市景观中,服务当地居民;2009 年 Wang 定义为位于高密度城区、易到达且规模合适的小开放空间,面积小于 8000㎡;2016 年 Yu 认为是面积在 400 - 10000㎡之间,绿化率高、方便到达、人人可用的城市户外小空间。根据这些定义总结出的高频词汇有 “开放公共场所”“高密度地区”“放松” 等,词云图(图 4)展示了这些词汇在定义中的突出地位。对比中英文定义,除了在空间规模上存在差异外,在其他方面如功能、位置等具有相似性。
讨论
研究地点:英文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城市。具体而言,美国有 8 个城市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密歇根州(Kaplan, 1981)、宾夕法尼亚州(Edwards, 2006)等;丹麦有 4 个城市(Peschardt 等人,2012 - 2016);挪威有 2 个城市(Nordh 等人,2011, 2013)等。研究地点的分布反映出欧美地区在口袋公园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而中文研究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和江苏各有 6 个案例研究,浙江和广东各有 4 个,北京有 3 个,其他省份城市也有不同数量的研究。这种分布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分布相关,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对口袋公园的需求和研究也更为集中。
研究主题:英文研究早期多关注口袋公园的使用情况和居民满意度调查,如 1981 年 Kaplan 通过调查评估自由广场口袋公园的使用和满意度;2003 年 Nichols 和 Freestone 调查居民对内部反转公园附近口袋公园的价值认知。
后期则更多涉及口袋公园的健康功能,如 2010 年 Baur 和 Tynon 探索口袋公园对健康和幸福的益处;以及设计原则相关研究,如 2013 年 Sinou 和 Kenton 通过案例研究确定成功口袋公园的关键设计参数。中文研究早期主要聚焦于口袋公园的设计原则和政治观点,如 2009 年 Peng 介绍其定义、特征、功能和发展,并阐述设计模型和原则;2011 年 Shen 结合湖州设计案例探索口袋公园与城市空间等多方面的关系。后期主题更加多样化,包括文化元素融入,如 2015 年 Tian 和 Chen 将道家美学思想应用于口袋公园设计;在不同城市类型中的应用,如 2015 年 Su 研究基于海绵城市视角的口袋公园提升模式,2017 年 Chen 等人分析北京和上海商业区内口袋公园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学科导向:英文文献中,有 16 篇属于 “社会科学” 领域,占所选英文论文总数的 50%,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如 2003 年 Nichols 和 Freestone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居民对口袋公园的看法。而中文文献中,“规划” 类论文有 22 篇,占所选中文论文的 66.6%,多运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如 2017 年 Fang 和 Ma 利用 GIS 分析北京市核心区口袋公园的分布特征。英文文献中 “自然科学” 领域有 4 篇,“综述” 类论文缺失;中文文献中 “自然科学” 有 3 篇,“综述” 有 3 篇。这表明中英文研究在学科侧重上存在明显差异,英文更倾向于社会科学研究,而中文侧重于规划研究。
研究趋势:英文文献对口袋公园的研究从 1967 年(第一个口袋公园建立年份)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期,直至 2010 年后才逐渐加快研究步伐,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深化。而中文文献从 2007 年开始研究,仅用 7 年时间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内容也日益丰富多样。未来研究趋势方面,指出可重点关注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口袋公园文献综述,以填补当前全球口袋公园研究在地理区域上的知识空白。
结论
研究系统回顾和比较了中英文口袋公园相关文献,发现近十年相关出版物增多,中英文研究在多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口袋公园发展有自身特点。研究明确了口袋公园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可关注其他地区相关研究,强调其在城市绿地中的意义及为学术和实践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