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从不打折的重庆公司,好多老板没看懂

创业   2024-06-05 18:00   重庆  
一半是商业资本,一半是人情温度。
文丨五童
封面图 | Pexels


01

这绝对是重庆最低调的公司之一。
尽管总市值不过10多亿,但它从2009年上市至今,股价一直在稳步上扬。
期间,这家公司没有任何银行贷款,也没有任何向银行抵押的资产,甚至IPO筹集的资金,10年都没有用完。
保守稳健,慢慢长大。
尽管它在网络上的声量,远不及那种几家店的潮牌、几百家店的奶茶。但人家开出1000多家门店,还卖到了日本、新加坡、德国……
这几年来,公司每年赚得也不多,平均就1个多亿。但它几乎都拿出来分给了股东。比如2022年,公司净利1.16亿,就有0.95亿分红。
算一下,平均股息率为10.35%,股利支付率为96.30%。
而从2009-2019年,公司10年分红超过8个亿。
耿直得可怕!
还有一个数据,这家公司在港交所的公告里,无时无刻不在强调「打紧用人」不放松的原则。
但之前财报显示,厂里月均正式员工720名里,却有355名残疾员工。
残疾人就业比例49.3%,接近一半。
一半是商业资本,一半是人情温度。
它叫谭木匠,一家专门做木梳的公司,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上市的木梳公司。


02

很少有人去聊谭木匠,因为这家公司营销很克制
2016年以前,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广告宣传费用也就百万级。直到后面电商业务起来,广告宣传+市场推广的费用之和才走上千万级。
把这笔费用放在正常的消费领域来看,依旧微乎其微。要知道,当时一季《奇葩说》的赞助费也得超过1个亿。
但谭木匠并不是不会营销。
早年间,谭木匠缺钱又没有固定资产抵押,长期与其合作的信用社断贷。为此,老板谭传华还在《重庆商报》头版刊发了一篇内容,
「谭木匠公司招聘银行」。
这篇内容发布之后,引发了社会上关于“银企关系”的讨论,更是在国内金融界、企业界广为传播。甚至于,超1000家国内报刊和海外媒体争相转载。
那是1997年,谭木匠成立的第4年。
看过我上一篇八卦的朋友就知道次年,夏明宪花141万拍下刘晓庆的北京豪宅,让自己的美心防盗门火遍全国。
重庆人玩营销,就是这么轰动。
谭传华还干了一件轰动行业的事情。
当时公司经历了一段技术爬坡期,当一系列重大的技术改进完成之后,库房清理出来了技改之前生产15万把木梳。
这对批发商来说无关紧要。成本至少30万的木梳,有几个批发商都来抢货。
但在谭木匠新的标准下,这批梳子是有质量问题的。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谭传华还是选择烧掉了这30万。
这笔钱,按当时社会平均工资来算,需要11个重庆人干一年活才能挣到。
但这也烧出了谭木匠的口碑。至今,无论你买了多久的梳子,掉齿掉皮都可以享受到谭木匠全国联保。
不出意外,一把梳子可以用成传家宝。


03

什么事情又让谭木匠克制了?
1998年,谭传华在几个朋友怂恿下开始多元化,搞电视剧。
他投资250万拍了一部方言剧《爬坡上坎》。最后,150万才卖出去了。
怒亏100万,三四十个重庆家庭一年的生计,败光了。
有一个背景忘了介绍,1993年谭传华创业做木梳时,是从重庆万州的一个猪圈里做出来的,当时还叫「三峡牌」。
但做出来的梳子卖了好久都卖不出去,第一笔销售只有2块钱。
几年后,一下子亏掉50万个2块,内心拔凉。那时候开始,谭传华就下定决心:
不做大公司,只做好公司。
这其实限制了谭木匠的增长天花板。就算你能把梳子卖给和尚,整个木梳市场的规模也不大,更何况你还保修。
同一年,一家叫健特药业的无锡公司也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所在的保健品市场增量不再,太阳神、三株、红桃K、昂立,基本把市场分得差不多了。
后来,健特药业不只卖保健品,还卖礼品,于是就有了「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
脑白金推出2年,健特药业年入12亿。
谭木匠也不只卖木梳,它最先把木梳定义成工艺品,还与镜子、头饰、手饰等小件一起装进礼盒里。
2023年,谭木匠的组合礼盒卖了4.47亿,占总收入的89.6%。
谭木匠是梳子吗?是礼品。
一把梳子得长成什么样子,才配成为一个礼品?这是对质感、颜值、价格多个维度的考验。
最直观的是价格,原来谭木匠2块一把的梳子早已没有了,店里普通的黄杨木梳子需要38元,贵的200多。
组合礼盒更贵。前些年与迪士尼联名的IP礼盒,1580元。
送这个给女朋友,比送艳俗的施华洛世奇更管用——别问我为什么如此肯定。
并且去谭木匠买梳子,很简单,没有心机。
不像其他品牌店一样,有吊牌有折扣讲个人情还能便宜点。谭木匠全国统一定价,所有专卖店价格都一样,从不还价,从不打折。
谈感情,一谈一个笑嘻嘻;谈钱,一谈一个不吱声。
也有例外。这几年,谭木匠会选一些款式,一年参加一次线上促销;谭传华还考虑到妈妈们不舍得花钱,专门推出了一款「妈妈梳」。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谭木匠的人都在说,
这款梳子是赔本卖的。
「一半是商业一半是人情」Puls?
其实作为主打礼品市场,谭木匠应该和脑白金、小罐茶一样,猛打广告。这样,收礼的人才知道你多好,送礼的人才有面儿。
但谭传华觉得还没到时候。他说,“我对每件产品都不满意,不过硬的产品,当然不能打广告啊。”
就产品本身,谭木匠梳类有水黄杨、梨木、紫檀木、白角、黑角等十几种材料上百个品种,以传统手工工艺和机器工艺相结合制作。
具体满意与否,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谭木匠。在这方面,笔者不做推销员。


04

对于谭木匠这样公司,乃至大部分民营企业,老板的意志决定其走向。
谭传华觉得产品不够好,那就几十年来不咋打广告;谭传华觉得礼盒市场有机会,那就All in进去。
但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来看,每天要养活近1000人以及背后的家庭,每一个决定其实都需要勇气。
企业家个人的魄力在这里展现。
30多年前,谭传华在深圳民俗村发现木梳最好卖,于是果断放弃花店生意去猪圈里做梳子。
在烧毁那15万把梳子时,批发商惋惜、公司上上下下反对,但凡有一点点犹豫,谭传华就可能拿去换回30万了。
还有就是坚持做木梳。在选择加盟商时,不看背景不看资源,地级城市只需要1万元,省会城市只需要2万元,同一加盟商同城增加店铺加盟费可以减半。
一问为什么,谭传华也就是,身价百万的人不会静下心来做好一把梳子。对于这些加盟商,要求先结清货款再交付产品,部分大加盟商也只有1个月账期。
算如此,谭木匠2023年的数据是,10年以上的加盟商已有158位,20年以上的加盟商已有80位。

最有魄力的一件事,是谭传华2014年把生产端留在重庆万州,其余全部搬迁到了江苏句容。
这对企业而言,是削骨之痛。当时,重庆办公室超过2/3的员工不愿背井离乡,财务、设计部只剩下一名员工,行政、品牌部全部离职。
谭木匠,几乎就剩下一个牌子了。

那是谭木匠上市以来业绩最好的一年,但谭传华从内部看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推动电商行业加速发展,谭木匠尽管从经营数据上看不出问题,但仍有一种不安高悬。
在谭传华看来,句容很多方面比不上重庆,但长三角的有利地理位置却赋予其得天独厚的物流和信息流通优势。
第二是上市之后的谭木匠管理太浮躁了。
谭传华说,三周以前让行政立项的设计项目,每周一都会按时问一次进度,结果问了三次,都还在走流程。
谭传华的二儿子,当时的总裁助理谭力子,要把牛角梳原有的0.8-1.2cm的厚度标准缩小为0.9cm~1.1cm,把允许的误差减少0.2cm。
但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推来推去,最终靠自己重庆-万州两头跑,花了3个月才落实。
当时的电商业务独立核算,部门6个员工却利用制度漏洞截留公司收入,直到2013年底才因内部争执被发现。
在高层会议上,财务负责人却表示电商部归营销部自己管,这不是财务部的责任。
《商界评论》后来的报道里有这样一段:
未来国际43楼的办公室里,西装革履的高层们,每一天都在「惯性忙碌」。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谭木匠的年报数字一年比一年亮眼,但被财报数字所掩盖的浮躁病,似乎没人有一点点警觉。
谭传华是警觉了的。就算所有人辞职重新创业,也要去句容。他说,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和浮躁,更有利于静下心来潜心研发和倾听市场的声音。
到句容后,以前“员工-部门负责人-分管副总-总裁-董事长”的5个层级,简化为了“员工-总监-董事长”的3个层级;让员工去轮流站一天门店;升级店面形象,修正加盟战略,增加购物中心店比重……
那两年,谭木匠的营收净利连续下跌。对标2014年,累计跌幅双双超过10%。

2015年底时,谭木匠在“我善治木”的slogan里,悄悄加了一横,变成了
“我善治本”。
“治木”关注的是工艺、成本、流程,是生产、运维、销售上的成本环节;“治本”关注的是用户体验、员工成就,是人的价值满足与自我实现。
10年过后,再来看这次大迁徙。谭木匠2023年的4.9亿营收里,2.1亿来自线上,占比42.3%。
不促销的它,还是天猫直播梳子行业店播销售第一名。
但回到10年前的情景,你会有谭传华的勇气和果敢吗?我反正每天选件衣服都费劲。
参考资料:
[1] 王宇航/商界评论-谭木匠,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重建
[2] 寇尚伟/界面新闻-逃离喧嚣:谭木匠的焦虑与反抗
[3] 赵春雨/锐公司-谭木匠:三十而立

- FIN -



渝鲁大道
链接成渝经济圈与东部沿海经济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