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级基金激活产业深度整合?本土大Pharma早就开始了!

健康   2024-12-18 17:38   重庆  


全球排名前列的跨国药企都普遍具备自主研发,商业化以及商务拓展(BD)三大能力。想要跻身全球制药公司前列,来自中国的大药企亦然。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左手投融资遇冷,IPO退出渠道收窄;右手并购、BD大爆发”的新生态。进入2024年,尤为明显。


新生态下也孕育着新的产业生存逻辑:


不论是纯境内交易亦或出海交易,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业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BD合作,希望联合其他市场资源共同推进在研管线商业化,获取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大药企也依然持续关注境内、外的创新管线,以BD交易为触手,实现与本公司现有管线或业务布局产生互补或协同效应。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在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不久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在一次会议上表示。


当前的产业新生态,给BD提供了新的机遇。从pharma的角度来说,曾有全球TOP20的跨国药企中国区负责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一家制药企业是只做自主创新的,医药行业需要合作。


持续的资本寒冬也让越来越多的Biotech在当今医药行业格局下意识到成为biopharma、bigpharma的梦想并不现实。Biotech更专注于早期研发,通过与传统药企的BD合作实现技术变现,减轻财务压力,也可以节省商业化的成本,让技术和资金之间形成更快的循环。而传统药企也急需能带来高附加值的新品种,发挥自身在资本运作、人力资源、政策、市场营销推广、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赋能的同时加速转型。


01.

合作诞生新动能


有Biotech公司创始人直言,做药本身就是一件艰难的事,生物医药企业必须要有跨越周期的能力,与本土制药公司开展合作,对初创公司来说将加速正在研发的项目从实验室最终走向临床使用进而惠及患者。有了这样的合作,对创新药团队来说一方面进一步加大融资渠道,打开资本化的局面,尽快让创新药企业跨越艰难的周期。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资源去支持下一代的产品研发。


新的趋势也悄然诞生,本土Pharma与本土Biotech之间的BD交易数量和金额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合作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产品授权许可,还出现了共同研发、商业化合作等多种模式。如正大天晴与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建立的产品研发层面的合作,信达生物与奥赛康则是一方负责推广销售,另一方负责生产供货及支付销售推广服务费。


可以说,不同类型的企业,战略布局更清晰。一方面,本土药企间通过BD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更加聚焦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集中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正如位居全球医药企业排名前列的跨国药企们,都普遍具备三大能力:自主研发,商业化以及商务拓展(BD)。若说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谁为佼佼者,上海医药正在通过其“大BD”布局,建起一座座桥梁,紧密串联起产业各环节,为创新药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开辟通途,同时赋能创新转型。


在创新药研发布局与资源整合方面,“创新为本”是核心逻辑。从研发源头着眼,发挥敏锐洞察力,通过与高校科研团队“联姻”,采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模式,上药为学术创意种子提供温室大棚,加速从理论分子到临床候选药物蜕变。当成果落地时,上药凭借产业转化优势迅速放大价值,从临床试验设计、生产工艺优化到市场准入全程赋能,让实验室分子稳稳扎根产业土壤,加速国内创新药从概念到临床突破进程,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能借助药企的资源和能力,更快地转化为实际产品。


此外,上药也精准锚定全球前沿靶点与新兴技术,借助广泛国际合作网络,引入全球先进研发理念与技术体系,如与欧美顶尖药企或科研机构携手,共同攻克基因疗法、细胞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难题,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创新药研发注入源头活水。


在临床与生产协同增效方面,依托于国内顶级医疗资源,上药构建起庞大的临床试验网络。通过与知名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共建临床试验中心,凭借专业团队与高效管理机制,加速创新药临床验证。


在生产环节,依托既有工业体系与CDMO平台优势,为创新药提供从工艺优化到规模化量产一站式服务。投资升级智能化生产线,引入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保障药品质量稳定性与供应连续性,满足市场迫切需求,助力创新药从实验室成果迈向市场成为重磅产品。


创新药物的商业化征程,同样至关重要。上药有着深厚市场洞察功底,精准定位目标患者群体与细分市场,制定差异化推广方案。通过发挥分销网络广度与深度优势,创新药上市即能迅速铺货至基层医疗终端,实现广泛市场覆盖。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助力创新药扬帆出海,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以商业成功反哺研发创新,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可以说是“为创新药量身定制营销策略。”


从实验室中的基础科学研究、到最终的商业化落地销售,上药通过自主研发+对外合作的方式,孵化完整创新产业链,构筑着特色的“创新生态圈”。


02.

资本赋能,加速产业深度融合


12月10日,《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以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并购重组。


这是地方政府首次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设立并购基金。一时之间,如上海医药、信达生物、张江高科、复星医药等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相关企业都被视为了潜在的并购方,激起了二级市场上的一番讨论。


其实若将时间线拉长一些,上药参投的医药投资基金已经启航了。


10月29日,上海医药宣布其子公司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将作为有限合伙人之一,参与设立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二期基金,出资金额2.5亿元人民币。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二期基金总规模5亿元,由国孚领航、奉贤国资相关机构及高净值个人共同参与出资,管理人为上实资本。


据悉,该基金的投资方向明确指向生物医药领域的前沿技术,包括精准医疗、生物技术、体外诊断和新兴药物筛选等细分赛道。随着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二期基金的正式启航,进入到项目筛选和标的投资阶段,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也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资本与资源支持,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与设立投资基金,在业界看来,不仅可以通过投资获取合理收益,还将与投资基金进行多方面的战略合作并发挥协同作用,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和科创项目。上海医药表示,期望通过影响项目进程与发展,推动投资孵化后的优质项目与公司达成研发与技术合作、产品权益转让以及产业合作等,进一步巩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基金通过“市场运作+产业赋能+政策引导”,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相结合、境内和境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投向符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包括生物医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及诊断、研发外包及服务产业链、以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业态等各大主要项目领域。以科技为引领,以股权为纽带,通过投资赋能,打通产学研资政各个环节,打造融产结合、创新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上海医药孵化完整创新产业链也需要与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紧密协同,为创新药研发各阶段企业注入资金弹药。从早期种子轮助力科研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启动项目,到成长轮支持企业临床试验拓展与产品线丰富,再到上市前助力企业产能建设与市场预热,全程陪伴企业成长。


我国的创新药,尤其是生物医药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随着产业的成熟和发展,未来我国传统药企、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必然会继续深化,境内医药BD交易也必然会持续增加。头部药企应该如何赋能创新药发展和提高新质生产力?拥有资本、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推广、医疗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又该怎样孵化完整创新产业链,构筑有特色的“创新生态圈”?


2024年12月20日,由上实集团、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前沿共同支持开展的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简称“浦江峰会”),将于上海前沿(张江路88号)隆重举行。届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礼来中国等头部跨国药企高管、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投资机构、上海前沿入驻企业将莅临大会。本届浦江峰会以“链接未来”为主题,共谋产业创新的发展大计,探讨中国创新全链条发展之路。



*封面来源:pexels



专题推荐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 | CXO | iPSC CGT

核药 | 上游工具 | 多肽 | 外泌体 | NASH
蛋白降解剂 | 合成生物学 | AI+新药
VB思享会 | IPO-财报解读 | 新医药对话


往期推荐

声明:动脉新医药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新医药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新医药
关注生物医药、创新药、创新治疗领域的新技术、创业和投资,以及技术发展背后的产业变迁和商业价值实现。(www.vbdata.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