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 |【口腔名词】𬌗、咬合、颌、𬌗\颌位(正中关系位 CR、牙尖交错位 CO…)、理想𬌗、正常𬌗、功能𬌗、𬌗平面…

文摘   2024-11-02 06:11   上海  

这几个名词概念,真应该好好看看学习下哦~


  • 𬌗(occlusion):

也称咬合(articulation),是在神经肌肉控制下,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包括静止和运动状态。一般认为:

𬌗是指下颌静止位时上下牙之间或上下牙弓之间的关系。

咬合下颌运动中上下牙的接触关系,是在不脱离𬌗接触的条件下,上下牙弓由一个𬌗位到另一个𬌗位的变化过程。
所以𬌗与咬合不应分隔来看,而应该联系整个咀嚼系统的功能关系,也就是说应从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两方面的概念出发,这是作为𬌗的诊断及𬌗治疗的基本依据。

  • 𬌗与咬合的三种基本形式
人类的下颌运动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即张闭运动、前后运动及侧向运动,与之相适应的𬌗关系也有三种,即正中𬌗、前伸𬌗及侧方𬌗
1、正中𬌗(centric occlusion):是指上下牙弓𬌗面接触最广、牙尖相互交错的功能位置,此时咀嚼肌发挥的作用最大,咀嚼效率最高。正中𬌗是正常的动力位,是引导牙齿撞击的终点,而且是肌肉、牙齿、关节间协调平衡的下颌位置。它会因牙齿本身的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改变,例如𬌗面磨耗、牙位的改变以及牙齿的缺失等。

2、前伸𬌗与前伸咬合(protruded occlusion):当下颌向前运动到前伸𬌗位时,下颌切牙切缘与上颌切牙的切缘接触(end-to-end)。
下颌前伸运动,先由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髁状突与关节盘沿关节后斜面向前滑行,此时上下颌牙弓自然分开,然后下颌前伸至対刃𬌗时,即是发挥切割功能的时候。
在正常情况下,功能性的前伸幅度为3mm左右,而最大的范围可达到10mm。前伸运动时后牙一般不应接触。

3、侧方𬌗与侧方咬合(lateral occlusion):在咀嚼运动中,下颌从正中𬌗位向左右移动,此时上下颌的侧方咬合接触称为侧方咬合关系。
咀嚼的一侧为工作侧或功能侧,上下颌同名牙尖相对;另一侧为非工作侧或非功能侧,上下颌异名牙尖相对。当上下颌牙齿侧方咬合时,下颌工作侧的尖牙、双尖牙及磨牙的颊尖的颊侧部分与对𬌗牙颊尖的舌侧部分发生接触,工作侧的中切牙与侧切牙一般是不接触的。侧方𬌗时工作侧一般不应接触,如果发生接触反而容易引起𬌗干扰(occlusion interference)

正常情况下,下颌做侧方运动时,工作侧牙齿的咬合接触形式有2种,分别是:尖牙保护𬌗和组牙保护𬌗

(1)尖牙保护𬌗工作侧只有后牙接触,其他后牙不接触的咬合状态。(接触点:上3近中舌、 下3远中唇接触)


(2)组牙保护𬌗工作侧有两对以上的后牙接触或有一对后牙及尖牙有咬合接触的咬合状态。

尖牙保护𬌗多出现于刚刚建𬌗的年轻恒牙列,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咀嚼运动使尖牙慢慢被磨耗(磨耗点为上下颌尖牙的接触点),尖牙保护𬌗会逐渐变成组牙保护牙合。

所以,临床上有的人一侧(左侧)是尖牙保护牙合,一侧(右侧)是组牙保护牙合,只能说明右侧尖牙磨耗较左侧重,间接说明平时咬物多用右侧。


  • 𬌗位或颌位

𬌗是上下颌牙列的接触关系,𬌗位是下颌的位置,故也可称之为颌位。

𬌗与𬌗位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如某一种𬌗,就是指下颌在某种位置时上下颌牙齿的接触关系。

Posselt于1962年指出下颌有三个基本位置,即下颌息止位、正中𬌗位和正中关系位。

1、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1930年国际牙科修复学会首次提出颌骨的正中关系一词,是指下颌对颅骨的相互关系。

此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解释和定义,以至于成为口腔修复学中比较有争议的术语。

正中关系:在最新第 9 版的 GPT(The Glossary of Prosthodontic Terms)中,正中关系被重新定义,即正中关系是上下颌相对的位置关系,此位置与牙齿无关,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上位,与关节结节后斜面相对; 在这个位置上,下颌可进行单纯的转动; 从这个位置开始,下颌可做垂直、侧方、前伸运动,是一个有作用的,可重复的参考位置[2]


下颌以此为轴作初始开闭运动时,两侧髁突在关节凹内仅为转动,没有移位。

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是一个功能性后边缘位,如果迫使下颌再向后,则会由于附着在下颌骨的有关肌肉受拉,髁状突后方的软组织受压而感到不适,髁状突在此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

调查中较多被提起的后退接触位( retruded contactposition,RCP) ,这个概念曾作为正式的定义被写进 GPT 中,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多年然而,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后退接触位则越来越少地被提及临床医师之前对正中关系的定义多是根据自己对关节区解剖结构的理解,但利用目前的影像学方法对解剖位置的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些定义( 如: 下颌相对上颌的生理性最后位下颌相对上颌的最上最中位下颌相对上颌的最前最上位等)
虽然定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临床中正中关系位必须稳定,可重复,且方便寻找定位和记录正中关系位实际上是对患者来说舒适并有利于其功能运动

2、正中𬌗位(centric occlusion)或称牙尖交错𬌗位(intercusping position):是上下牙列𬌗面接触最广的下颌位置,又称最大𬌗接触位。正中𬌗时,上下颌牙齿常常尖窝相嵌,𬌗力分布最为广泛,是一稳定的颌位。此位置时的颌面部上下距离将直接影响面部高度。正中𬌗的稳定对维持正常的咀嚼功能是很重要的。

有时,由于个体差异或错颌等原因,髁突偏离中心位置,这时的正中𬌗位称之为牙尖交错𬌗位或最大𬌗接触位为好。牙尖交错位可因牙冠形态的改变(如自然磨耗、磨损等)、拔牙、牙缺失、牙移位等而改变。

随着牙尖交错位的变化,髁突的位置也要改变,并会引起相关的肌肉、颌及关节组织功能状态的改变。

不论是形态,还是功能,这种变化超过个体适应范围时,就可能导致颌功能异常及关节障碍。因此,在正畸治疗重新建𬌗时,应对上述情况予以考虑。



A.在最大牙尖交错位上架,没有考虑正确髁突轴的位置。模型上看上去是安氏I类。

B.同样的模型在正中关系位上架。当髁突位于其对应的关节窝位置时,咬合关系的所有特征都发生了改变。


3、下颌息止位(postural position or rest position):也称息止颌位,是指头呈自然水平位时,升降颌肌群结抗能力消耗最小情况下,下颌所保持的位置。下颌处于这一位置比其他位置消耗能量要小,长时间也不会感到疲劳,是人清醒时稳定的生理性休息位(physiongical rest position)。

在此位置时,上下颌牙列稍微分开,从前向后有一个楔性间隙称为息止𬌗间隙(free way space)。此间隙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为2~4mm。

下颌运动中,当完成咀嚼、吞咽、讲话等功能后,下颌自然地回到此位置。



  • 正常𬌗(normal occlusion)

口腔正畸专业中所涉及的正常𬌗主要是从形态解剖学的层面上界定的。

正常𬌗可以分为理想𬌗(ideal occlusion)和个别正常𬌗(individual or variable normal occlusion)。

1. 理想𬌗是Angle当年所追求的标准。他提出,要建立口部和面部之间最均衡、最和谐的比例关系,必须保存全副牙齿,并将其排列在正常的位置上,上下颌牙齿尖窝关系正常,上下牙弓的𬌗关系非常理想。

但是,经后续学者不断研究实践,表明,这样的理想𬌗,严格来说,是不存在的。

在现代人中,人与人之间各不相同,不能企图将每个人统一于理想𬌗的标准。理想𬌗不符合人体的客观需要和实际。


2. 个别正常𬌗:即允许个体之间存在正常的变异,虽然存在个别牙齿的轻微错位或关系轻度变异,但只要不影响个体口颌功能及生长发育,对心理状况不产生障碍,均可以列入个体正常𬌗范畴。

正畸临床矫治标准应以个别正常𬌗为依据!


  • 建𬌗的动力平衡(思考-肌功能性硅胶类矫治器的底层机制)

正常𬌗的建立,除依靠牙的正常发育、萌出、排列等,还有赖于面颌肌肉的动力平衡。作用于牙弓前后、内外的所有肌肉力量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

1. 向前的动力:颞肌、嚼肌、翼内肌的咀嚼力都有推动上下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舌肌也有此作用。

由于上下牙齿的长轴微向前方倾斜,这些肌肉产生的力通过牙的斜面产生向前的合力,有使牙体向前方移动的可能。咬合力是向上、向前的,也助长了这一向前移动的作用。


嚼肌

颞肌

翼内肌

翼外肌

舌肌


2. 向后的动力:口轮匝肌、上下唇方肌、颊肌、颏肌、颧肌等,则因直接加力于上下前牙,通过接触点而传导于全牙弓,又通过𬌗斜面而传导于上下牙齿,使同颌的牙经常保持紧密的邻接而相互支持,借助于斜面关系而使上下牙弓互相稳定,保持一定的形状。


3. 内外的动力平衡:内侧有舌体、肌肉的作用,使牙弓外扩;外侧有唇颊肌之作用,使牙弓向内而限制其外扩。牙弓在两种肌肉的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宽度和大小。

在正常的前后的动力平衡下,上下牙弓可以适当向前发育,使颌不至于前突或后缩。同时也促使牙弓向侧方发育。

在正常的内外平衡下,牙弓的宽度可以适当发育,而不至于使牙弓发育过宽或过窄。



4. 垂直向的动力平衡:闭口肌如颞肌、嚼肌、翼内肌,与开口肌如翼外肌等的动力平衡,对维持牙槽高度的正常发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看,避免产生深覆𬌗或开𬌗。


  • 功能𬌗
Roth(Roth直丝弓矫治器)是功能𬌗的倡导者。
提出:功能𬌗(functional occlusion):下颌功能运动时𬌗的状态是正常𬌗的动态标准,也是正畸治疗的目标。
功能𬌗的目标包括:
正中𬌗即最大尖窝接触位时髁突位于关节凹正中位置
正中𬌗时后牙接触均匀、受力均衡,𬌗力尽可能沿长轴方向;前牙应稍稍分离(0.005英寸),形成后牙对前牙的保护;
前伸𬌗时6个上前牙与8个下前牙接触,后牙稍稍分离,形成前牙保护后牙。

侧方𬌗时进工作侧尖牙接触,其余牙齿分离,即尖牙保护𬌗。


Roth和Williams将修复学的相关理论和𬌗架-𬌗垫以及𬌗重建技术引入正畸学,发展出一套诊断、治疗流程,用于确定下颌位置是否偏移和纠正偏移,通过正畸治疗配合修复,最终达到功能𬌗矫治目标。

建立功能𬌗学标准的第一条: 在正畸治疗中,最大牙尖交错位应当与正中关系位保持一致,髁突处于关节窝中间。

正中关系尚无十分完备的证据证明其准确性,现阶段研究方法以及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都较缺乏,这也是正中关系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 理想合/成功咬合

成功咬合治疗的基本要求

1.舒适稳定的颞下颌关节:所有咬合分析均要从颞下颌关节开始。下颌关节在行使功能及承受负荷时必须无任何不适。凡是涉及牙齿咬合面的牙科治疗,首先都应该进行颞下颌关节的分析;

2.前牙要与下颌功能运动范围相协调,并与唇、舌、及𬌗平面保持正常的关系;

3.后牙无咬合干扰:后牙的咬合接触既不能影响舒适的颞下颌关节,也不能干扰前导。


𬌗学的目标是建立协调的神经肌肉关系,因为任何导致肌肉功能紊乱的问题都会产生破坏作用,所以要先关注平衡的动态变化。


  • 𬌗平面
𬌗平面”这个术语指的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触及切牙切缘及后牙𬌗面牙尖的假想平面。
由于“平面”这个术语在几何学上是指一个平坦的表面,因此将𬌗平面描述成一个真实的平面其实并不完全准确。
𬌗平面并非一个平的表面,而是指咬合面的平均曲率
尽管与仅从字面上的理解有差异,但将牙与牙之间的平面联系在一起并与头部的其他结构相互关联,是一个最有实践意义的方法。
平面的每个曲度都与其特殊功能有关。要从功能层面而非迎合设定的理想化状态分析𬌗平面的可接受性。

颌(jaw)

构成口腔上下部的骨和肌肉组织。上部称上颌,下部称下颌。

口腔颌面

是指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部骨、唾液腺、颞下颌关节以及颈部相关部位。


参考文献

[1]赵贺剑,白煜,曹猛.正中关系在正畸中的历史发展及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1,37(04):247-250.
[2]《功能牙合学-从颞下颌关节到微笑设计》

[3]《口腔正畸学》第2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教材,主编傅民魁,林久祥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和文献仅供学习参考交流~~

好医术口腔时间
欢迎进入好医术口腔学习频道;我们会推送口腔学术早读文章、专家课件、人文资讯等实用内容;关注我们,与口腔同道一起学习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