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膜型黑色素瘤多发转移陷绝境,放疗远隔效应来助力

健康   健康   2023-08-07 10:04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DISEASE PREVENTION

黏膜型黑色素瘤多发转移陷绝境,放疗远隔效应来助力

李大伯于2019年7月确诊鼻腔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该疾病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仅25%左右),经手术及鼻腔局部放疗后仅稳定1年即出现肺部多发转移。此后的1年来又先后接受了免疫、靶向等全身综合治疗,但疾病仍继续进展。2021年3月出现肺部、肝脏、骨骼等多个器官多发转移,原治疗方案对李大伯已耐药,治疗陷入绝境。除此以外,颅底骨及颈椎转移引起的剧烈疼痛非常影响生活,令李大伯几度想放弃治疗。幸运的是,经过严医生的专业建议和劝说下,李大伯最终接受了颅底骨及颈椎的局部放疗,放疗后症状迅速得到了缓解。因李大伯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严医生告诉李大伯,放疗联合免疫有增效作用,放疗后可尝试继续原方案免疫治疗。

图1.2021年3月免疫+靶向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肝脏、骨骼多发转移





经过骨转移灶局部放疗后,神奇的事发生了!李大伯全身的其他转移灶也随之逐渐退缩、消失了!2021年11月的CT及MRI检查提示原肺部、肝脏病灶完全消失。2022年9月,经过PET-CT随访复查确认,评估疾病已达完全缓解(CR)。目前李大伯的鼻腔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已处于治愈状态,此时距离发病已4年余。



图2. PET-CT提示病灶已完全消失



经历了如此幸运的转折后,李大伯揣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将锦旗送到严丹方医生专家门诊,感慨道:“严主任不仅治好了我的疾病,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没什么不良反应,每天都能正常上班,正常生活。我现在完全看不出是生病的人了。”




图3.李大伯送锦旗感谢




相关知识


1

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恶变而来的肿瘤,恶性程度高,多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黏膜。我国人群好发于肢端皮肤和黏膜。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眼、口、鼻、副鼻窦、咽部、直肠、肛门、外阴等的黑色素瘤约占20%~30%,预后差。

黏膜型黑色素瘤症状依据所发生部位而定,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如直肠黑色素瘤可表现为血便、不全梗阻等,鼻腔黑色素瘤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眼黑色素瘤的症状包括飞蚊症、瞳孔形状改变、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



放疗中心主任严森祥教授表示:“黏膜型黑色素瘤是预后最差的亚型,因其高度侵袭性和易转移性,且对传统化疗不敏感,治疗黏膜型恶性黑色素瘤需要综合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但对于晚期病例,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2

放疗的远隔效应(Abscopal effect)

在肿瘤学中,“放疗的远隔效应”是指除了受照射的肿瘤病灶以外,未受照射的病灶地产生了缩小的现象。也就是说局部肿瘤治疗对远处肿瘤产生了治疗效果,犹如“隔山打牛”。远隔效应最早由MoleF在1953年提出,但直到2012年来自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一个黑色素瘤病例报告才引起了医学界对远隔效应的关注。远隔效应发生机制与人体免疫密切相关,放疗促进了肿瘤免疫的激活,进而对各个肿瘤病灶进行免疫杀伤。但是,远隔效应发生的概率较低,属于可遇难求的状况。



图4.放疗远隔效应的机制


在肿瘤免疫治疗时代,免疫联合放疗是相辅相成、互相调节及协同增效的作用。据文献报道,免疫联合放疗可明显提高放疗远隔效应的发生概率,其中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和肺癌中发生率最高。





参考文献:

Ascierto PA, Accorona R, Botti G, et al. Mucosal mela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 Crit Rev Oncol Hematol. 2017,112:136-152.

Sun S, Huang X, Gao L,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outcomes and prognosis of mucosal mela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161 cases from a single institution[J]. Oral Oncol. 2017,74: 115.

Liang X, Wu Y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long-term survivors of oral mucosal melanoma with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J]. China Oncol. 2020,30:531-537.

Trommer M, Yeo SY, Persigehl T, Bunck A, Grüll H, Schlaak M, Theurich S, von Bergwelt-Baildon M, Morgenthaler J, Herter JM, Celik E, Marnitz S, Baues C.

Abscopal Effects in Radio-Immunotherapy-Response Analysis of MetastaticCancer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Disease Under Anti-PD-1 ImmuneCheckpoint Inhibition[

J]. Front Pharmacol. 2019, 10:511.


严森祥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放射学及放射肿瘤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尤其擅长头颈部及胸腹部实体瘤的放射诊断及精确放疗。扎实的影像学基础为精确放疗(包括3D-CRT,IMRT,IGRT,VMRT,SBRT等高精度放疗)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证,并使本单位迅速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放疗科之一。


严丹方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

长期从事头颈部、中枢神经系统及胸部肿瘤等实体肿瘤的精准放射治疗,尤其擅长鼻咽癌及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兼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胶质瘤MDT专科联盟委员,中国医促会互联网医疗分会委员,中国肿瘤防治联盟浙江省联盟鼻咽癌专委会委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精准放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鼻咽癌青委会委员,浙江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委会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口腔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国2017年胶质瘤放射治疗专家共识编写成员。主持及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明专利2项。


浙大一院放疗中心

图文:严丹方

编辑:姚国荣

审核:严森祥,孙晓丽,叶香华


浙大一院放疗中心
浙大一院放疗中心,竭诚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