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些中国人学习英语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

文摘   2024-07-25 08:00   浙江  

回国以后,念小学的表弟来家里住,就和他聊了聊他的英语学习情况,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弟弟极其讨厌英语学习。
这种讨厌和其他学科的讨厌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我给他讲了一个英文句子后,他并不愿意按照我的说法重复一遍。就好像害羞的人不愿意唱歌一样,重复一遍英语句子对他来说好像是一种很羞耻的事情。
我还试着稍微和他说了一两句简单的英语,他直接就说:我不喜欢英语那个腔调!我自己过去也不喜欢说英语的那个腔调,但是当我看到我弟弟也和我曾经一样时,还是不禁感到震惊,也渐渐意识到这种抗拒可能是某种普遍现象,有着其更深层的原因。
我过去没想过要系统地聊学英语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一是我的英语谈不上顶尖,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地在英语母语的国家呆过,谈出来的东西可能会有很多偏颇的地方;二是我也没有去总结这些观念的必要,我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就行了。
但是这次弟弟回家,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某种必要性,某种至少说出某些学习方法和观念是不好的 的必要性,或者至少是把它们拿出来讨论,让大家也去思考它们。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来讲讲我自己认为的,中国人学习英语普遍存在的一些可能错误的认知。我会尽量系统地聊这个话题,但是我自己不是专业研究二语习得的,所以读者看起来可能还是会比较凌乱,望谅解!

1 英语是一种音本位的语言
中文是一种象形语言,了解简体中文发展史的读者会知道,最早先的中文甚至是没有拼音的,靠简单字给复杂字注音,比如,古人先学习 古 的读音,再用 古 给 估 注音。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汉字的诞生,很有可能是根据所指客体,先创造出相应的字形,然后人们再赋予它相应的读音,这种读音可能在字之前已经存在,也可能在造字以后进行构想。
相反,英语是音本位的语言。我们可以这样想象英语的创造过程,人们首先创立了一套基于26个字母的发音体系,然后针对某一事物,人们已经对它用某种“声音”去代指,然后再用基于26个字母的拼读体系去将其通过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
我通过这一对比,是想说明,中文拥有两套相对独立的系统,书写与语音,而英文本质上就只存在一套体系,就是语音,而书写完全是为了语音而服务的。同时,中文的书写系统,要比中文的语音系统复杂得多,学过英语以及其他欧陆语言的人都知道,说中文对自己的舌头和嘴唇来说,是一件很省力的事情,表达相同的意思,中文平均所需的音节数往往要比英文少,同时中文的发音规则,在具体句子中的发音变化,也要比英文简单(这并不是说掌握和落实这些规则简单,只是说这些规则本身很简单)。
所以,中文和英文的学习侧重点是很不同的。一个人学习中文,主要靠视觉记忆,学习者要先学怎么写,字形是本质,字音再被赋予上去。但是学习英语,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先掌握好拼读规则,然后主要靠听,调用自己的听觉记忆记单词,然后再用学过的拼读规则,在需要写单词的时候把单词拼出来——学英语所需要的视觉记忆的调用是很少的。
但是我们的英语基础教育中,背单词的方式并不遵循这种语言的本质和习得的规则。学生们总是拿到一个单词表,就开始把英文或者中文捂住,然后开始记忆意义和字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种方式不仅会使学习效率低下,还会浇灭个体学习英语的兴趣:汉字是关于笔划偏旁的艺术或游戏,精于这种艺术或游戏的人就可以成为书法家;英语是关于声音的艺术或游戏,精于这种艺术或游戏的人可以成为演说家。但如果你不遵从游戏规则玩游戏,你自然也就找不到这个游戏的乐趣了!

2 听说是英语学习的基柱
上面提到英语作为音本位的语言,与中文的差异。由此我可以点出我个人的设想:英语的学习应该以听说为基柱,读写为补充
我这个观点概括得并不好,容易引起误解,请允许我展开来说明。首先,我认为英语应该先从听说学起,通过听说建立学习者对英语的基本认知,而读写在起步阶段不应该占用学习者太多的时间。对于一个要靠英语来生活的人来说,听说的学习是更重要的,通过以听说为主而建立的英语体系,就已经基本足够一个人用英语满足日常交流了。但这里也并不说一个学习者只会听说,连单词都不会写,而只是说学习者没有必要专门去学习复杂文章的阅读,以及优雅的写作表达(会听会说,其实就已经回基本的阅读和写作了)。读写在个人学习formal English的时候会扮演主要作用,很多文绉绉的东西,在口语中不常说,我们需要通过读写去学习。这部分的学习帮助你从一个朴实的英语使用者向一个优雅的英语使用者过渡,这一过渡也暗示了你必须先通过听说的大量学习成为一个朴实的英语使用者。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以前,英语教学都应该以听说为主,因为大学以前的英语教育都应该以日常的使用为主要导向。在进入大学以后,可以引入更多的读写的成分。当然这一设想只是在放屁,纸上谈兵。我主要还是想通过上述论述,尽可能地给读者们一些学习英语方面的启发:学习英语,听说的学习绝对是必要的,很多人可能认为跳过听说练读写,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式,因为大家日常并不说英语,只需要看英文材料。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是可持续的,并且最终会影响你学习读写的成果,因为听说的地基没打牢



3 语言学习是一种人格与文化学习
很多人天真而单纯地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工具学习,这种观点绝对是大错特错的。
你去学习英语,也会顺带着去学习英语文化下人们的表达方式。我曾经看过一个ytb采访,一个日裔澳大利亚女孩,在采访中分别使用了英语和日文回答问题,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在切换语言的同时,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我自己在进行英语和中文的切换时,也会存在这种问题,它不是简简单单的语言切换,更是一种表达方式与行为模式的切换。我在比利时的时候经常请各个国家的朋友来家里吃饭,但是我每次都会注意控制中外朋友的比例,因为一旦中国朋友的比例过高,我就会沉溺在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中,不利于我通过英语进行表达。
这或许也是很多中国人不喜欢用母语者的方式说英文的一个主要原因:英文抑扬顿挫的发音方式蕴含着一种性格上的张扬,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就是英文的表达更加expressive,但是这种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被提倡和鼓励的,很多人甚至厌恶它
西方文化下,大家有很多外显的(explicit)表达方式,比如遇到新的朋友握手,见到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拥抱,与家人告别行贴面礼。这些方式在中国社会中则不普遍存在,虽然我在西方社会中已经习得了这些方式,但如果让我和中国朋友与亲人做这些表达,我会心生抗拒,觉得这很奇怪。对用所谓纯正的英文口音说英文的抵触,在我看来与这种抗拒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所以,真正学好英文,实际上不只是语言知识上的学习,它还涉及到一种文化上的暴露与浸染学习者要逐渐能够接纳这一不同的文化形式,习得这一文化下的情感表达模式与行为。这一点由于各种历史与政治原因,对于中国公民显得尤其困难。但是作为个体,我觉得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减轻这方面的影响。
我之前提过,会多种语言的人,大多不会太孤陋寡闻,抱有很多极端思想。上述的叙述也是对这个现象一种很好的解释,学习语言其实是一个放下judgement,无偏见地感知一个不同文化的过程。能够享受学语言,学了多种语言的人,自然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和理解不同形式的文化和观念。
而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自己文化狭隘或文化自大的心态,这样或许可以学好日语,韩语,泰语或者越南语,因为这些语言所对应的文化形态和我们很相近,同处于汉文化圈。但很有可能学不好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偶有语言天赋不错的人,能够学好。但如果抱着文化狭隘的心态,那么大概率则无法享受其中……

PsychoStatisticia
一个统计学研究者的个人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