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是如何实现谋生和理想的统一的

文摘   2024-08-01 19:34   新加坡  

关注我公众号比较久的读者会知道,我的本科背景是心理学,一硕念的也是心理学,二硕转去了统计学,博士做的统计方法开发,基本就是纯统计学的内容了。通过这一转变,我成功达成了我个人理想与谋生手段的统一。

今天我来聊聊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转变,以及我对这个过程的一些理解。这段经验分享本质上适合所有在寻找生涯规划方向的泛社科类学生,甚至所有在做生涯规划起点的人。


我的心理学本科背景在国内算是很好的,就读的时候所在院系是南方最好的心理学院系,当然这只是名义上的,具体的课程设置有多垃圾,我以前的文章已经吐槽过很多了。毕业以后我在学院的某个团队下当了一年的RA,过程中申请了荷兰Social and Health Psychology的一硕,一硕结束后去了比利时读了统计学的二硕,现在又辗转回荷兰做统计学的博士。

转统计学最直接的动机,其实有两个,一方面是我在荷兰的一硕专业直接对口的是做therapist,对于非荷兰语母语的留学生来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另一方面我自己在统计学方面的天赋逐渐展现了出来,我就渴望去读一个统计学的二硕去发掘自己的上限

这些是最直接的动机,我做决定一般会多方面考量,在做完决定以后还会不断收集信息反思自己所做过的决定,以期在未来的决策中做得更好。我转行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为了充分说明这些原因,我打算从我最早的硕士申请说起。

我最早准备硕士申请时,打算申请荷兰的philosophy of mind研究型硕士专业,但是最终没有履行这个决定的最根本原因是,两年硕士+一年预科的留学费用对家里来说过于昂贵(一年的费用对我家里来说就已经很高昂了),其次,这个专业毕业以后没有硬技能,没有办法直接帮助我就业。我相信这个国内学生找工作也经常会考量这个方面。

我在本科学校做RA的时候做的是临床心理学,我发现临床方面的技能相对更加实在,也更能够帮助就业。所以我最后荷兰硕士申请的也是clinic相关的,不幸的是前四个申请一个没中,所以最后去了一个唯一录取我的health psychology相关的(其实没那么难,就是我本科成绩实在太差了)。

前面提过,不管你是临床还是健康相关,毕业做therapist,在非英语母语国家都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最现实的方式还是做research,做PhD。在我的概念里,做心理学类,甚至社科类的PhD有两种路径:1找到最容易出文章的方向和领域,开始努力发文章,获得优秀的履历,快速在学术体制中晋升2遵循Liberal arts的学生的培养路线,巩固学科思维,注重学科理解的累积,不做流水线科研,做研究讲究智力与灵感齐飞

在两种方式中,无疑,前一种方式比较适合我这种客居他国,兜里又没几个铜板的穷学生。而如果要找到最能够出文章的方向,无疑就是走量化,最好还是收问卷数据那种,或者是可以流水线模板化套路化生产的方向。我最终没有选择这个方向,主要有两个原因:1我通过自学接受过高强度的哲学以及人文社科教育,我知道这个方式很没有品味,没啥意思,我想做贫贱不能移的人2就算是走这个方向的研究者,统计和实验设计能力往往都比较差,很多就是套模型套方法套思路,这意味着,我自己走这个方向大概率要与这样的研究者共事或受这样的研究者督导,我觉得我踏入这个环境很容易使自己的能力受委屈

总而言之,我在接触了这个方向的研究者以后,很多研究者大致给我的感受就是:既没有思想,又没有能力,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就是平庸。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我自己的考量是,工作确实要先解决谋生,但是也不能委屈我的理想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正是因为人拥有自己的信念与坚持。对我来说,人生奋斗的目标不是为了实现理想,也不是为了解决谋生,而是将作为对立面的理想与谋生想办法同一起来,找到能够同时实现二者的手段

而统计学恰好就是一个我能够找到的最佳手段,在数据科学时代,统计学能够解决谋生已经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了。尤其在欧陆,由于产业发展比较完善和多样化,各种公司有明确的数据分析需求,公司领导接受过系统而优质的高等教育,能够理解经数据分析师解读后的数据结果,很多大公司也有成熟的体系支撑数据分析的进行。在当下的时代,作为一个数据分析师,只要你足够优秀,获取高薪是一件毫无疑问的事情。

同时,统计学方法开发,一方面向上触及数学和理论统计学,能够让我在各种极度抽象的世界中遨游,品味各种极显美感的数学定理和统计学理论;另一方面向下触及社科(我做的统计学方法服务于各类社会科学),我可以在积累了足够的方法学基础后,在生涯后半段逐渐转向心理学或者其他社科具体问题的探索,来满足自己在这方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或者,我可以与有品味有实力的社科学者合作,为他们提供严谨的统计学方法。

所以,总的来说,现实的环境逼迫我从心理学转向其他学科,而我的个人天赋与志趣引导我最终走向了统计学方法的开发


最后聊聊一些更普适性的理解。由于还在学校里,所以这些年经常会碰到各种同学,尤其是华人留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抱以迷茫和恐惧的态度。我一般不太能够对这些同学共情,因为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继而找到一项自己真正热爱并且能够维系的事业,应该是每个人类个体的使命和责任。我可以为意识到这一使命和责任的个体提供帮助与认知价值,但是对于在应该意识到这些使命和责任的年纪,却还逃避的个体,共情与提供情绪价值无疑是在适得其反。

很多人说就业环境不好,大环境差,所以自己找不到工作,生活不幸福,某种程度上就是没有意识到这种使命和责任的表现。人生有无数种选择和可能性,你需要拥有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核,继而支撑你去探索这些你曾经没有看到的可能性。比如就业环境不好,那么你完全可以不就业,比如我认识的一些朋友讨厌,嗯他们什么都讨厌,就在武汉租了片房子,一起搞行为艺术(虽然不知道他们的运营模式为何,但是确实已经维系了很多年);也有很多人选择去打工度假,在探索世界的同时积攒财富……

所以你也可以探索去别的国家就业的多种可能性,甚至去流浪,去徒步……不要一天到晚被一些诸如就业,买房,买车,结婚,过日子,体制内,铁饭碗,编制,躺平,工资,211/985,双一流,名校,QS100等等的概念绑架……这些概念是在一套大模板设计下的某种理想社会,这种共有的理想概念势必会与每个人个性化的理想有出入,过度被这些概念绑架,势必无法帮助你将自己的个性化理想与谋生同一。多想想你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人生拥有无限种可能性,而具体有多少种,由你自己决定!


PsychoStatisticia
一个统计学研究者的个人天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