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兴起以后,那些知识分子在书法方面基本就是按照科考的要求来练习的,因为字如果写得不规范、不整洁,那么肯定是不利于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的,于是从启蒙教育阶段开始,他们练习的字体就是这种标准规范的楷体。而这种字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馆阁体!馆阁体起源于明代,最初被称为 “台阁体”。洪武年间及永乐初期,科举考试虽无统一书写要求,但楷书的优势逐渐显现。沈度、沈粲兄弟将楷书写得圆熟、平正,深得明成祖赏识,其书体以秀媚、圆整为特色,号称 “博大昌明之体”,一时追随者众多。《永乐大典》便是由 40 名学子以台阁体书写而成,足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对统一、规范的高度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近百年后逐渐走向衰落。到了清代,“台阁体” 改称 “馆阁体”,并在乾隆中叶后,随着四库馆的开设,风气更盛。其以唐代楷书为宗,融合了欧阳询、赵孟頫的风格以及董其昌的妍媚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在清代,顺治皇帝喜爱欧阳询书法,康熙皇帝早年推崇王羲之,后效法董其昌,乾隆皇帝则对赵孟頫书法情有独钟,在这些帝王的喜好影响下,“馆阁体” 的风格逐渐定型,呈现出 “黑、大、圆、光” 的特点。馆阁体楷书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追求 “乌、方、光”。“乌” 即墨色黑亮,古人认为墨淡伤神,黑亮的字显得精神且有力量感,但这也导致书法墨色单调。“方” 是将字写得方正,大小一致,利于考试增加卷面分,却使汉字的千姿百态变得规整而少了趣味。“光” 指光滑、流畅、流丽,写法美观雍容,对书写工具要求高,且笔笔到位,缺少了民间书风的随意与丰富。其二,结构规范,笔画遒劲有力,形态端庄稳重,体现严谨审美理念。其三,等大、黑亮、字字精准,如 “印刷体” 一般,从唐末发展而来,在明清科举极盛时达到极致。然而,馆阁体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它阻碍了书法的艺术性。馆阁体过于工整、规整、丰满、圆润,符合皇家审美,是考场、官场通用字体,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尤其是小楷,难以表现丰富墨法和笔法,束缚了个人风格和个性发展。清末思想变革时,文人雅士厌倦馆阁体,甚至提出 “宁丑勿媚” 的口号。另一方面,也有人看到馆阁体的价值。它整洁、大方、美观,具备实用性和审美双重功能,易于辨识,是书法初学者的好范本。如林则徐的楷书,集欧、柳、赵、颜于一体,将馆阁体的精华掌握得炉火纯青,其小楷取法晋唐,早年师法欧阳询,后加入颜柳笔意,骨力雄强又不失灵动,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写好馆阁体并非易事,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首先要有扎实的书法基础,深入学习笔画、结构、布局等,通过大量练习提高水平。其次要平心静气,保持宁静沉稳的心态,书写时精纯无杂念,才能写出规整美观的字体。还需要独特的用笔技巧,掌握好墨的运用和笔画书写,使字体乌黑有光泽且方正严谨。此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也至关重要,只有领悟历史、文学、美术等知识,才能更好地展现馆阁体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在当今社会,馆阁体仍有一定价值。从实用性角度看,它字体工整、结构合理、漂亮大方、易于书写,接近印刷体,在公文书写、书法教育等正式场合仍有应用。同时,它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书法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书法史、文化史意义重大。尽管存在争议,但经过历史沉淀,其独特艺术价值不可忽视。
我们应以客观、全面的视角看待馆阁体。它既有整齐美观的实用性,又有千人一面的局限性。我们要认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汲取有益元素,为书法艺术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