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晚年这件书法,有人说是丑书,但其实这字连米芾都惊叹不已

文摘   2024-10-29 09:28   广东  
颜真卿就不用多介绍了吧,楷书四大家之一。世人皆知王羲之《兰亭序》排天下第一行书,而排第二的便是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所以颜真卿的书法地位在历史上不是属一就是属二的。他被人后世誉为书法“亚圣”,第一是王羲之嘛。

然而,有人却提出了书法的“四宁四毋”,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体现了“丑拙”之美,而《祭侄文稿》更是被一些人批评为“丑书”。也有专家认为,颜真卿把楷书写“死”了,事实真是这样吗?

老实讲,那些看不懂颜真卿书法的人,他们都认为书法都得是《兰亭序》这般的,但其实,这群人照样欣赏不来王羲之的书法,也只是道听途说罢了。

看到颜真卿晚年所写的这幅《送刘太冲叙》,他们更不淡定了,说“老年痴呆写的,被现代人奉为至宝,愚昧无知”,但其实只要你稍微学过书法,你就能看出它融合了行、草、楷三种书体。欣赏不来便称为丑,难道书法的门槛就这般低了吗?会写字就能称书法大家了,学习书法成笑话了?

颜真卿晚年的《送刘太冲叙》,此作创作于唐大历七年(772 年),此时的颜真卿已年近古稀。他的《祭侄文稿》创作于758年,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那时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颜真卿此作《送刘太冲叙》,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起伏之后,这一时期的颜真卿,在书法上已然将张旭以及 “二王” 一脉,甚至于汉魏遗法融会贯通,成为了一位书法界继往开来的大宗师。

唐朝 “安史之乱” 爆发后,颜真卿担任平原太守,刘太冲在其身边出大力抗击叛军,两人感情深厚。为感激刘太冲,颜真卿自书自文,写下了这件著名的《送刘太冲叙》。此作到宋朝才逐渐问世,最早见于米芾的记录,南宋时被留元刚编进《忠义堂法帖》,原帖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送刘太冲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它不仅是颜真卿送给好友刘太冲的一份礼物,更是他晚年代表作。全文共计 160 余字,文中赞扬了刘太冲、刘太真兄弟的品格和才识,对刘太冲仕途多舛的遭遇表达了深深同情。颜真卿流露出对刘太冲的惋惜与敬佩之情,也寄托了对他此次西行的殷切期望。

此作其线条饱满而圆实,如龙蛇飞舞,令人惊叹。在结字方面,颜真卿巧妙运用中宫留白、左右开张的手法,将竖弯钩夸张化,撇捺拉长外展,对字形结构进行巧妙处理,既古拙又充满遒劲之力。例如 “勖” 字,他将原本左右结构的字变为了上下结构,通过调整重心和缩小部分笔画的方式,使得整个字看起来稳当而又不失趣味。

这种独特的书法技巧,源于怀素与颜真卿交流时所提到的 “折钗股”“屋漏痕” 和 “锥画沙” 的方法,即逆锋篆籀笔法的使用。此笔法弥补了 “二王” 笔法的不足,使作品达到了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的境界。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健,又气象浑融。”“雄健”“浑融”乃是颜真卿书法的关键审美特质,亦契合唐代追逐气势磅礴、骨力刚劲的时代审美风尚。

颜真卿身为刚直不阿、铁骨铮铮的忠臣义士,其作品尚有“刚劲卓立、挺然奇伟”“雄秀独出”“沉着端肃”“盘钢刻玉”“风神奕奕”等赞誉之辞,遂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格与艺术、道德与审美完美交融的传统士大夫之典型代表。
有人觉得此作融合五种书体“丑”至极点,然而亦有人认为此恰为一种“大美”。米芾以“龙蛇生动,见者目惊”描述此帖气势之盛,董其昌亦评价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逸趣”。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

书法寻迹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心灵的流露,是思想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将带您领略书法的韵味,体验笔墨的灵动,感受文字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