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赵体”行书的天花板,每个字都令人着迷,这字谁能比得上

文摘   2024-10-11 09:19   广东  
赵孟頫的书法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项穆曾批评赵孟頫的书法“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而傅山也毫不客气地称其书法为“软美媚俗,自是贱态”。这种负面评价尤其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播,很多人以“赵字”媚俗无力为由,认为不值得学习。更有甚者,拿赵孟頫投靠元朝一事大做文章,认为他的书法反映了他的人品不端。

然而,真正了解赵孟頫的人知道,他的书法绝非浅俗之作。赵孟頫自幼钻研“二王”笔法,吸收古法精髓,糅合各朝书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用笔灵活多变、从容自若,正如后世所称,他是“亚圣”,其书法堪称精熟无比。傅山晚年改变了对赵孟頫的看法,称他为“管婢亦非常”,而董其昌早年对“赵字”不屑一顾,晚年却后悔不已,称“赵吴兴弗能解也”。

然而,赵孟頫行书《明肃楼记》的书风独特非凡,与赵孟頫早年的行书作品相比,《明肃楼记》体现了其书风的显著变化。早年,他的作品展现出纯正的王羲之风韵,用笔圆融雅致,行云流水。

整体观之,其笔触温润如玉,似有一股内敛的力量在其中流淌,筋骨虽藏于笔画之间,却能透过细腻的线条展现出坚韧的质感,而外在则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感,宛如一位气质高雅的雅士,不张扬却尽显风华。

起笔多如 “二王” 笔法般轻盈含蓄,以尖峰入纸奠定俊秀基调。他不仅继承古法,还融合了李邕法帖的刚柔并济元素,行笔干练舒展且坚实有力。中锋用笔是其一大特色,使笔画线条深沉饱满、富有立体感,在长线条书写中尤为突出。
同时,他巧妙转换中侧锋,在转折、起笔和收笔时运用侧锋,让转折干脆利落又不失圆润,使字体结构清晰稳定。笔画精到细腻,粗细变化自然,通过提按分明的技巧增加节奏感。
字内笔画牵丝映带自然流畅,体现出行书的连贯性。此外,他删减 “二王” 绞转笔法,使造型和笔势简洁大方,增加了书写的流畅性。

墨法上,《明肃楼记》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墨色时而饱满,时而枯涩。饱满墨色在书写起始部分浓重圆润,给人力量感;随着行笔,墨汁减少出现枯涩效果,这种枯涩富有艺术表现力,与饱满墨色形成鲜明对比,产生韵律变化。
墨法与笔法紧密配合,中锋行笔时饱满墨色凸显线条圆润立体感,侧锋转换及笔画提按变化时墨色随之改变。

赵孟頫他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身上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历史的沉淀。他在宋、元两朝都曾担任官职,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智慧,深受元世祖忽必烈、元仁宗、元英宗等皇帝的赏识,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等要职。

然而,赵孟頫的书法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但实际上,这些负面评价是对赵孟頫的误解。他的书法绝非浅俗之作,而是醇厚古法技巧的体现。
《明肃楼记》就是最好的证明,它集赵孟頫毕生功力于一体,字字标准生动,堪称其生平 “扛鼎之作”。如后世所言 “肉不没骨,筋不外透。虽姿媚溢发,而波澜老成”,展现了极高的水准。



在当今书坛,“丑书”“怪书” 横行,一些人打着 “创新”“与世界接轨” 的旗号,将书法搞成了 “行为艺术”,让大众对书法艺术失望的同时,也使那些踏实研究古人笔法的名家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
赵孟頫就是其中被误解较多的书家之一。但真正的业内人士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的字是书法入门和精进的首选,其作品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双绝的特点,雅俗共赏。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

书法寻迹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心灵的流露,是思想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将带您领略书法的韵味,体验笔墨的灵动,感受文字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