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行眼中的“鬼画符”,却是“草圣”的巅峰之作,李白评价:独步天下!

文摘   2024-10-19 07:31   广东  
书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尤其是草书字体,其奔放洒脱的风格常常让外行感到困惑和不解。

张旭、怀素、徐渭的狂草作品更是如此,他们的笔下,线条飞舞,墨韵淋漓,仿佛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然而,对于不懂书法的人来说,这些作品却可能被视为 “胡写乱花”“丑书”。这种肤浅的看法,使得如今 “印刷体” 横行,人们往往只追求工整端庄、一笔一划的字体,而忽略了书法艺术的真正内涵。

怀素的《自叙帖》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段时间,某个论坛上的一个帖子火了,有人在列举 “江湖体”“丑书” 时,竟然把怀素的《自叙帖》也列了进来。这实在是令人可悲又可气。
《自叙帖》被学界公认为 “天下第一草书”,它是怀素一生的扛鼎之作,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智慧。此作写于唐大历十一年(776 年)前后,当时怀素 40 岁,正值创作巅峰期。
无论是笔法之变化、笔力之深沉,还是字数之多,《自叙帖》都称得上 “怀书第一帖”。


《自叙帖》纵 28.3 厘米、横 775 厘米,总计 126 行、698 字,字径大小不一,小的三四厘米,大者足有七八厘米。全卷洋洋洒洒,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怀素在此帖中自述生平大略、学书历程,并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的赠诗。北宋书法家苏轼对《自叙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已经穷进了笔法所有的变化,“如后人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覆起万变而举止自若。
《自叙帖》盖无毫发遗恨”。纵横挥洒,即使张旭也望尘莫及,“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李白更是写诗赞叹:“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自叙帖》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线条细腻而有力,变化丰富,力透纸背。书写过程中,线条的粗细、长短、轻重、虚实皆能自如转换,显示出高超的书写技艺。
全卷草势连绵,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形成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字形纵横斜直,无往不收,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布局疏密有致,节奏感强烈。
通篇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展示出强烈的动感和韵律。


在结构方面,《自叙帖》部件较为灵活,长短大小、穿插错落一任自然;字内、字间姿态万千,字的重心、松紧、外观空间与字内空间处理以圆为主,间用方、尖、多角等不规则空间布局和分割,结体取势灵活多变。
从破体书发展成为解体书,打破了王献之及前人的布白、平正方法,熔篆、隶、真、行、草为一炉,创造了独特的狂草体。
不拘成法,以险取胜,上下参差,左右错落,大小相间,采取大破大立、大疏大密等艺术手法,富有变化。
怀素在三十二岁时,离开湖南前往长安拜谒名师。到长安后,他得见诸多 “遗篇绝简”,同时结交了许多风客骚人与达官贵人。这时的怀素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许多名士雅客纷纷为其赠诗。
《自叙帖》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是怀素对自己书法生涯的回顾和感慨,也是对当时众多名士赞誉的回应。怀素在长安住了大约五年,约在唐大历七年(公元 772 年)十月离长安回家乡零陵,途经洛阳时特意造访以追思狂草大师张旭。
在洛阳,怀素遇到张旭弟子、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应怀素之请,为《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础上,怀素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 或 777 年),写成了一卷《自叙帖》。


如今,《自叙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它的收藏地变迁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件作品原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近代为躲避战乱,帖册被带至台北,如今木匣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作为怀素的代表作,其艺术价值使得它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之一,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学者的目光。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被后人誉为 “天下第一草书”,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怀素在作品中不仅叙述了自己的求学习书经历,还录有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他的赠诗,为研究唐代书法艺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自叙帖》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自汉末魏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与张旭的狂草作品共同构成了唐代草书的制高点。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欣赏书法艺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素养。对于外行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学习和了解书法,才能真正领略到《自叙帖》等优秀书法作品的魅力。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不懂而轻易地否定这些经典之作,而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学习,让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

书法寻迹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心灵的流露,是思想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将带您领略书法的韵味,体验笔墨的灵动,感受文字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