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这件草书,风头盖过其父王羲之,凡是临摹的人都成了大师!

文摘   2024-10-22 08:08   广东  
书法界有一位公认的“书圣”——王羲之。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在唐代以前,王羲之并非书坛“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儿子王献之曾一度与他平分秋色,甚至有压过父亲风头的迹象。
王献之,这位在书法史上与父亲王羲之齐名的大家,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为中国书法开辟了新的天地。在唐代以前,王献之曾一度与王羲之平分秋色,甚至有压过父亲风头的迹象。

《鹅群帖》作为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首先在内容上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这是一封写给家人亲戚的书信,原文中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短短数语,既表达了对海盐亲戚们的关切之情,又讲述了刘道士送鹅群这一事件。
王献之在帖中善于运用提按、转折、顿挫等技法,使得笔画既有力道又不失柔美。点画如挺竖、蟹爪钩,字势峻傲,重心向下的行气特征,颇合米芾书法。线条轻重,字之大小皆悬殊多变,纵敛交互的姿态使章法充满纵向穿透力及横向的开拓张力。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不已。

王献之善于根据字形的特点进行巧妙的安排,使每个字都独立成趣,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整体布局上,注重行气与章法的运用,使得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浑然天成。
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王献之通过细腻的笔触与生动的描绘,将鹅群的形态、动态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和谐共生的艺术氛围。
《鹅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充分体现出王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在书写时,王献之并非刻意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性情自由挥洒。

《鹅群帖》在书法风格上更加肆意多变、姿态万千,气势不凡,被称为 “破体”,又叫 “一笔法”。《鹅群帖》虽然是一幅草书作品,但它的书风不仅仅限于草书,还包含了行书的元素,风格多变,挥洒自如。这种草、行相参的书法风格,随兴变化,不主故常,体现了王献之在书法风格上的创新和突破。他的书法比王羲之更加飘逸,注重书为心书,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然而,对于《鹅群帖》的真伪,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北宋时,黄庭坚、黄伯思皆考辨为伪作。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帖中内容附会王羲之书写《道德经》与山阴道士换鹅的轶事;二是东晋时尚无崇虚观;三是其书法 “怒张狂劲”,无晋人韵味。现代碑帖研究家王壮弘先生亦认为《淳化阁帖》刻本之《鹅群帖》乃伪迹。
但即便如此,《鹅群帖》依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历代书法名家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山等多有临摹,这些临摹作品不仅展示了《鹅群帖》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人研究王献之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


书法寻迹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心灵的流露,是思想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将带您领略书法的韵味,体验笔墨的灵动,感受文字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