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所以动人,其根源常在书法之外。
过去写信,有句话叫“见字如面”,我们见到一幅书法,首先是欣赏字,再通过字辨别人,然后联想这个人的故事,气节,风骨——于是这幅书法就厚重起来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陈寅恪先生的字:
陈寅恪的书法根源,深植于其非凡的人生经历与家庭背景之中。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 “清末四公子” 之一,这样的家世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滋养。儿时与哥哥陈师曾同受业于湘潭周大烈,陈师曾作为著名画家,其艺术气息无疑对陈寅恪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年少时东渡日本留学,后又在欧美各地辗转 13 年,广泛学习多种语言和知识,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他的书法审美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他的书法受唐碑影响最多,兼具二王风范、唐贤骨法,这不仅源于对传统书法经典的汲取,更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学识修养息息相关。其书法风格独具特色,楷书灵动活泼,碑帖结合,线条纤细却不失力量,瘦长的字形展现出高大气质,充满文人气和书卷气。行书率真自然,刚正挺劲,流畅的线条中蕴含着清健俊逸之风骨,笔致间尽显其深厚学养与严谨治学态度。行草书则笔走龙蛇,虽字字断开但笔意相连,和谐融洽的穿插布局体现出其对书法节奏与韵律的精妙把握。他的作品雕龙画凤、铁画银钩,笔法婉约细腻,意境深邃,给人以美的享受。从陈寅恪的手稿中,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书法的魅力与内涵。其字受唐碑影响显著,有着二王风范、唐贤骨法,多为行草书,用笔清新脱俗,笔致清健俊逸,风骨毕现。结体修长,清秀可人,一丝不苟,字字稳健,彰显出扎实的基本功。手稿中呈现出的浓淡对比、倾斜的字形以及独特的结构,都为其书法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同时,这些手稿也如实地反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对他的学术精神肃然起敬。陈寅恪的书法在拍卖市场上,他的作品成交额可观,一页纸短短百余字的书信,能在拍卖中拍出高价。这不仅是因为其书法本身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更在于这些作品承载了他的人生轨迹和文化学术进程,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让后人得以透过这些墨宝,窥探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位大师的内心世界。陈寅恪在清华任教时,他被誉为 “太老师”“教授中的教授”,其学识和人格魅力备受尊崇。他的书法作品以文人范著称,体现了文人的气节和风骨,涵盖行、草、篆、隶等多种体式,展现了全面的书法造诣。他的书法虽非专业书法家那般以书法技巧著称,但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文人书法的特点,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晚年的失明和骨折虽给他带来巨大痛苦,但他凭借口述仍写出了 80 万言的《柳如是别传》,其坚韧的精神令人钦佩。
他在任何时候都不以大师自居,只是谦卑温和地做人、读书,这种品质在他的手稿中也得以体现。他的书法,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他人生态度、学术精神的写照。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