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在大雪初晴时,以其独特的笔法和心境写下了这封简短却韵味无穷的信札。“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寥寥数语,笔法圆劲古雅,点画之间尽显韵味,结体平稳而又蕴含着质朴内敛的意韵,仿佛将那雪后的喜悦与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完美地融入其中,被誉为 “二十八骊珠”“天下法书第一”。
它曾被北宋米芾收藏于 “宝晋斋”,后入藏宣和内府,又随着历史的洪流,历经了金、元等朝代的变迁。到了明代,它被魏忠贤的死党宦官冯铨偶然所得,最终在康熙十八年,由冯铨的儿子冯源献给康熙皇帝,自此进入皇家大院,成为皇家珍藏。乾隆,他不仅自己创作诗歌多达 40000 多首,留下 2000 多幅字画,还热衷于收藏历代名家作品。当《快雪时晴帖》落入他的手中时,他对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乾隆皇帝在这幅仅有 28 字的帖上,竟盖了 172 个章,题字更是多达 60 多处。他在帖前题写 “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八个小字、“神乎技矣” 四个大字,又赞其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那一枚枚印章,有的盖在字旁,似在守护字迹;有的盖在空白处,仿佛为作品增添别样装饰。乾隆皇帝不仅喜欢盖章,而且习惯盖全八玺,如 “乾隆御览之宝” 椭圆朱文印、“乾隆鉴赏” 正圆白文印等。其中,巨型方印 “乾隆御览之宝” 硕大无朋,盖在唐人描摹本《王羲之姨母帖》上遮盖了九个字,在赵孟《水村图》等作品上也留下了醒目的印记。再如《吹箫仕女图》,被大小图章盖得红彤彤一片。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也同样被乾隆题跋和印章填盖得满满当当。这些行为,让后人对他的做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乾隆皇帝的这些章和题字破坏了原作的美感,使原本简洁高雅的书法作品变得杂乱。原本《快雪时晴帖》那简洁而纯粹的艺术氛围,被众多的印章和题字所干扰,仿佛一幅宁静的山水画被过多的色彩和线条所掩盖,失去了其原有的空灵与韵味。他们觉得乾隆皇帝的这种行为是对艺术的一种 “亵渎”,是一种过度占有欲的表现,就像有人嘲讽的那样:“我觉得很有必要出一本画册,将画中他的图章题跋全部用电脑去除,以还书画名作被‘糟蹋’前的面目,回归艺术的处子之身。”然而,也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乾隆皇帝的喜爱和重视,才使得《快雪时晴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在古代,皇家的收藏和重视往往能够为艺术品提供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和传承条件。乾隆皇帝的盖章和题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品的外观,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幅作品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如果没有乾隆皇帝的收藏和推崇,或许《快雪时晴帖》在历史的长河中会面临更多的未知和风险,其命运可能会更加坎坷。乾隆曾派人整理宫中所藏的历代真迹,制成了《三希堂法帖》,其中收录了《快雪时晴帖》等珍贵作品,为现代专家、学者研究 “古法” 提供了重要依据。尽管他的书法水平被认为相较于唐太宗、宋徽宗等 “书法帝王” 有所逊色,如他钦慕 “赵字” 的妍媚、俊逸之态,行笔只求浮华的优美外表,筋骨气力不足,产生庸脂俗粉的浅薄感,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推广之功不可忽视。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喜欢书法,就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