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由千千万万的自我交织而成,
每一刻都在蜕变,每一瞬都各不相同。
希腊神话里的Chimera,
是狮首、羊身、蛇尾的奇异拼合,
针织、布料、线,亲子连结,
又如何交织成“我”的奇美拉之书?
很高兴与我们合作艺术家王宇秋 Yuqiu Wang一起参与
600号画廊 | 影 映——亲子关系心理健康艺术展
本篇展出作品《奇美拉之书》的
诞生过程以及创作心得
艺术家简介
我是本次的参展艺术家王宇秋 Yuqiu Wang,我最主要的艺术方式是用各种柔软的材料表达一些情感,描述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故事等。目前我生活在伦敦,作为导演和编剧进行艺术创作,很开心有这个机会能够认识大家。
“柔软与纠缠”
ED Healer:您大概从事艺术创作有多久了?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亲子关系,这个主题是您一直在尝试还是某次灵感迸发的产物呢?
王宇秋 Yuqiu Wang:
艺术创作有大概三年的时间,我是22年到的英国,所以是从那时候到现在。
我找到亲子关系的这个作品方向还是有一定的过程的。22年9月我刚到英国,最开始我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是,我和我在国内的家人我们有空间还有时差的隔阂的因素,来自他们的一些控制,还有对我长久的期待,会让我感受越来越浅,仿佛来自家人手中那根栓住我的绳子的牵引力变得越来越小。但是时间长了之后,我又发现,其实这个牵引力它还是一直是存在的,是我不可忽视的一环。
最初到英国,我做了一个作品,名字叫《Sorry,__.I am not》,可能是刚刚感受到那种自由,所以发出了一个内心的声音,比如说我不想再做家人眼里的乖乖女或者怎样怎样的形象,我不想再按照家人和社会的期待去生活,当时是一个想要冲破这些桎梏的想法。随着在这边生活的深入,我发现我并不能完全脱离来自家人的“束缚”,我依然能感受到那条来自家人的“线”的存在。所以后来我会更加想要去深入探讨亲子关系对我个人的影响,我的眼光也开始重新审视亲子关系,想知道它对我的深度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
之后我开始接触针织刺绣,它们可以通过一些非常细微的线的变化来传达非常多细腻的情绪,我就觉得特别符合我想要去探讨亲子关系对我的影响以及给我留下的各方面的一些影响的作用方式。直到后来我开始用针织去做一个母女关系的项目,然后再包括后来可能更加实验性的,更加结合针织刺绣的这个新的项目,就是这次展览中的《奇美拉之书》。
ED Healer:您用线来隐喻亲子关系,那么您会用哪些词来概括亲子关系和线带给您的感受呢?
王宇秋 Yuqiu Wang:
柔软。柔软的话是随着我对亲子关系理解的深入,因为我一开始刚到英国的时候,我更多感觉亲子关系对我来说是一种负面上的影响,我总觉得它给我带来更多的是刺痛,所以可能一开始如果让我表达亲子关系的话,我会用非常尖锐的元素或者说非常刺眼的红色,呈现出比较坚硬的状态。后来的话我感觉可能亲子关系是我内心可能最柔软的部分,它就像一个根源一样,因为它是我觉得我跟这个世界最深的关系,所以后来我可能更觉得柔软会更符合我的作品和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个词是纠缠。因为结合前面的讲述,我的作品从尖锐到柔软这么一个变化,我想亲子关系它可能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柔软和纠缠,这也是我作品中可能会呈现出来的一个视觉上的感觉。
ED Healer:请问您前后的这个转变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还是说有什么生活中的事件,或者是社交媒体的表达让你产生了这种转变?
王宇秋 Yuqiu Wang:
我觉得是在我跟亲人的相处过程中,还有与我自己的相处过程中,还有与作品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因为我一开始用柔软的媒介去表达亲子关系的这个主题的时候,目的是想让我整个人的内心沉浸在做这些柔软作品,因为这做这些东西是比较花费时间的,是一个需要身心去沉浸的过程,它对我来说是一种我想要去疗愈来自亲子关系中的伤害的一个方式。当我真正的去接触这些柔软媒介的制作的时候,我发现在我眼里亲子关系仿佛也开始变得柔软,然后变得让我想起它对我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控制、伤害等,它也是一种非常温暖的存在。所以我就觉得我就觉得可能我的这个心路历程就是多方面的有在作用着,让我加深了对亲子关系的理解。
《奇美拉之书》
奇美拉之书
ED Healer: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作品《奇美拉之书》。
王宇秋 Yuqiu Wang:
这次的作品《奇美拉之书》其实也比较符合我做作品非常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即兴去创作。我可能一开始对它并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想法,不会去想它最后会做成什么样子。我只是觉得应该要出于本能(去创作)。
我会利用手中一些平时做作品留下来的废料、边角料等,比如说裁剪会留下一些什么小布条,然后做针织的时候会留下一些用不到的一些小样品。因为这些东西它每一块的质地还有材质,以及看上去的样子都不太一样,所以如果把它们拼起来的话,我觉得仿佛就像可以代表我自己一样。
一方面我想时刻活成我自己想要的非常自由的样子,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我又无法完全割舍掉比如说来自亲子关系当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对我的一些期待,还有他们希望我长成的样子。因此就是多方面的性格,多方面的对我人生的设想,就拼凑成了奇美拉之书。奇美拉它是神话中的一个多面体,一个拼接成的神兽,我觉得我自己仿佛就是由一块块不同质地的布料拼接成的。
这本作品当时也用了一些印刷的元素,有的来自于小时候婴儿时的模样,然后还有我小时候小学混的那些三好学生的奖状。因为婴儿时的模样其实是代表了来自家人眼中、家人记忆中,孩子特别好控制的一个时期;奖状又代表了比如说小时候得到获得一个三好学生奖状,可能家人就觉得你是一个广义上的好孩子,那你以后就肯定就是成龙成凤。所以说这两者是比较能代表家人也对我的期待的。然后又拼贴了比如说我长大之后的化浓妆,卷发之后的样子,但这些我都模糊处理了,和不同材质的布料拼接在一起,所以就是为了表达一个在亲子关系中成长的多面体的一个形象。
奇美拉之书-左页
ED Healer:您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阻碍或者挑战呢?比如说可能对作品哪方面不太满意,可能不太接近自己理想的那种感觉,这种有碰到过吗?
王宇秋 Yuqiu Wang:
阻碍和挑战体现在我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的质感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个作品其实是可以一直一直发展下去的,一直一直拼接下去的。所以可能未来我也会考虑去拼接更多的面积,更大的奇美拉之书,把我的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真实的串联起来。现在的话现在的版本我觉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算是概括,因为它还不能够真的成为我的人生之书。
奇美拉之书-右页
ED Healer:您希望向展览的受众传递什么情感呢?
王宇秋 Yuqiu Wang:
针对受众的话,我其实想要传递的就是当时我在做我的作品历程当中感悟到的。一开始我想到亲子关系,我太片面地认为亲子关系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负面的影响,是一种控制,是一种不理解;但是后来当我真正通过艺术的手段去介入、去疗愈我自己、去主动的寻求帮助的时候,我更容易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亲子关系它是能够代表我跟这个世界最深度的联结。因为亲人、是这个地球上无可置疑,跟我不管是血型还是性格上跟我最像的一部分人,是我在做很多事情都会有底气的一个存在,是后来我可能跟自己和解的能力和底气。
对这次展览的受众的话,我想说,如果说有一部分朋友觉得从亲子关系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负面的影响的话,其实我会建议去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去介入去疗愈自己,并不是说所有的亲子关系的答案都是和解或者原谅,但是起码我觉得通过艺术的手段,与自己和解是最重要的,这是我想说的,也是我一直以来做作品的一个目标,就不光是疗愈自己,我也想带来更多的疗愈的能力和效果给大家。
ED Healer:您希望这个作品以后还会在哪些平台或者主题展览中展出呢?
王宇秋 Yuqiu Wang:
我个人平时也不只是说做静态的针织和刺绣,我也有做导演和编剧。我想把这样一本奇美拉的书或者人生之书,把它改编成一部短剧之类的,呈现给大荧幕,呈现在舞台上,能让更多在亲子关系有过挣扎的朋友,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启发,这样的话就很好了。
亲子关系的疗愈
ED Healer:其实之前了解您的作品的过程中,有看到您会特别在意母女关系这个主题,也感受到母女关系对您来说还是一种羁绊很深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感受过伤害,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呢?
王宇秋 Yuqiu Wang:
我的另一部作品一开始的名字叫《驱梦》,后来我把它改成了舞台剧《织我,母亲》在爱丁堡的边缘艺术节表演。一开始叫《驱梦》是因为22年我刚来英国之后,我觉得很自由,但后来我突然就感觉到,我仿佛并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让我觉得母亲对我的控制有减小,我在噩梦里梦见我母亲可能有在言语上或者行为苛待我,然后我会从梦中哭醒。这一开始对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存在,所以我想做母女关系的作品,就是想要驱散这些关于母亲的噩梦,所以是叫《驱梦》。然后就是刚才在采访中回答的问题一样,就是做作品的心路历程,我是从做针织的过程中,我想用针织去讲述母亲身上的一些故事,正是在做针织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了我母亲也仿佛没有那么可怕了。我后来果然是感觉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疗愈,我做噩梦的频率真的是大幅降低,一年下来几乎不怎么做这样的噩梦,我就非常感慨艺术的手段领域对我的积极的影响。所以如果提及亲子关系的话,那么母女关系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后来我做过很多其他作品的一个非常深的根源。
ED Healer:除了对您的情感健康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就是对您周围的人会有一些其他的影响吗?他/她们有什么举动或者言语上的反馈给到你呢?
王宇秋 Yuqiu Wang:
在我做作品的过程中,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对我的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会让我能更加加深我对于亲子关系,母女关系方面的理解,以及能够更支持我以另一种积极的方式去看待这种关系。
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是一些同事,女孩子的朋友,她们可能在家里也有和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亲人的这种非常强烈的羁绊。越是有相似经历的一些女孩子们,可能彼此的时间就会更理解对方的处境。比如说大家可能在这个亲子关系的修炼的历程中都会有不同的历程:就像我可能会是已经开始和解的历程;可能其他朋友会是和解了很久,现在的亲子关系的修炼可能非常高深;然后还有一些朋友可能是刚刚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觉得非常神奇的是大家在亲子关系的路上修炼的程度不同,但是彼此都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当对方的引路人,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棒的。后来我可能也尝试在伦敦开相关的亲子关系、母女关系,还有亲密关系的工作坊,大家聚在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我觉得互相分享和互相理解这一点是非常棒的。现在国内也开始做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所以我也非常开心。
ED Healer:您对目前社交媒体中讨论中式父母、原生家庭等话题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吗?您可以基于您自身的亲身经历或者见闻来聊一下。
王宇秋 Yuqiu Wang:
说实话我个人感觉这几年不知道是因为大数据的原因,还是的确有很多同龄人或者作为孩子,越来越多从中觉醒。这几年看到的对亲子关系反省、觉醒,还有一些剖析自己父母行为的帖子越来越多。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其实我也不能说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价别人说的一些话是激进,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经历。
但我觉得这种帖子越多是是一种好事。因为每个帖子下面我基本上都能看到一些想要互帮互助的心,大家给素不相识的网友的建议,也并不只是说未经他人苦只劝他人善,更多是去安慰这位素不相识的网友,比如说劝对方尽早独立,然后尽早跟自己和解。在我认识了不同的可能不同经历的朋友之后,我也发现了亲子关系的答案,并不是说是原谅,或者说彻底的切割,其实在更多是成长过程中丰满自己的羽翼,然后跟自己和解。
ED Healer:除了您刚刚提到的就是利用针织刺绣、拼贴来做作品,还有就是以舞台剧的方式去展示,您还有计划探索其他的艺术形式,以及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主题吗?
王宇秋 Yuqiu Wang:
其他的形式我现在也有,比如和行为艺术家,还有其他手工艺的艺术家,我们会聚在一起更加探讨关于女性、亲子关系、母性等话题,甚至隔代的母系氏族之间的羁绊、联结,大家因相似的经历,自我认知上的相似紧紧凑在了一起。再一个是我可能也开始尝试打破国界的限制,和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们合作,去利用我的一些基于我自己的亲子关系的故事,去讲述不同国籍的艺术家他们自己的亲子关系。最后的话我会把这个亲子关系的故事扩展成连接成一张网。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可能是当下我做的我觉得比较棒的一件事情,然后也会坚持继续做。
其他主题的话,我会更希望在我继续修炼好亲子关系这个课题之后,再去尝试探索其他的话题。
ED Healer:您对这个创作领域的艺术家有什么建议或者鼓励的话吗?
王宇秋 Yuqiu Wang:
如果说对亲子关系之类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或者说一直在探讨这方面的主题,艺术家们我都希望彼此能够相互鼓励,去继续研究这个可能是一生的课题,然后多多探索自己的需求,然后多多地去了解比如说带给自己痛苦或者快乐的根源,比如说父母一些过去的经历。这些可能对自己的创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对自己的一些疗愈和成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也非常欣赏所有人的艺术呈现形式,更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加深联结,也能带给大家力量,这个是非常难得的。还是比较感谢能够参与这次展览的机会。在我看来一开始就是我们展馆的位置,宛平南路600号,一个会让人觉得有一点点污名化的一个存在,但是现在展馆还有整个策展团队把这个展览做的那么美丽,然后能够吸引很多观众来参观,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次采访艺术家的小红书号是:LAoWAngRaCHeL
欢迎大家来解锁更多作品~
采编团队|Healer Arts+项目组
采访撰稿 | 双双
插图|王宇秋 Yuqiu Wang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