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狂躁,随时沉沦:关于双相障碍的6个误解

文摘   2025-01-17 17:01   上海  


这里是京东健康心理专访栏目“宛平南路600号解惑”。

我们将会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不同科室、不同领域的专家聊一聊,透过他们对心理学的科普和解析,寻找应对这个繁复世界的力量和温度。


电影《一念无明》中,主角阿东是一个双相障碍患者。


“一念无明”本是佛教用语。

“一念”,可以生万念,每个念头似乎都有着希望;

而“无明”,则是指每个人在精神疾病面前的无望和迷茫,最终“念念无明”。



不同于一般影视作品总是聚焦于患者的情绪表现和认知状态。

《一念无明》更多表现的,是阿东双相障碍康复后回归社会的种种困境。

找工作时,他向有意雇佣的老板坦言,结果被一口回绝;

深爱他的女友,难以真正理解他所遭受的疾病;

情绪崩溃大量吞咽巧克力时,围观的群众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录像;

在他们眼里,阿东就是个“神经病”。

对于如何改变这样的环境,阿东没有答案,他的爸爸也没有答案。

只能相互拥抱聊以慰藉。


双相障碍患者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大众对双相障碍有哪些误解?

作为家属或者朋友,我们可以做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和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医师面对面聊了聊。



01|

“不是双相情感障碍

也不是躁郁症


我们对双相障碍存在很多误解。


比如,把双相写成了“双向”。

“双向,是指两个方向。

而双相障碍,英文是‘bipolar disorder’,是指‘两个极端的障碍’。”



比如,将其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很多教科书上之前也会这么写。

但我之前参加国际双相障碍协会相关的学术活动,包括日常口头交流中,大家都更习惯叫双相障碍。

一是它更贴合英文的直译;

另外,‘双相情感障碍’容易让人误解,觉得是和感情问题强相关的,其实并不是。”



比如,将其称为“躁郁症”。

“很多人觉得,双相障碍患者只有躁狂和抑郁两个极端。

其实并不是,有两个原因。


首先,这两个极端出现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如果纵向去看患者的病情演变,你会发现:

真正符合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及抑郁发作,在双相患者的病程当中只占一部分。

之前,有人对1000多例双相障碍患者做了队列研究及其他Meta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患者有一半的时间,情绪状态都相对比较稳定。

还有一半的时间,处于发病状态,其中抑郁会占到绝大多数。

特别是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后面会细讲),抑郁会占到90%以上的时间,而轻躁狂的时间只占到5%。


而且,抑郁发作时间虽然占比高,但可能:

很长时间都是处于一种持续的、慢性的、非常轻度的抑郁;

真正重度的抑郁,包括强烈的自杀倾向、严重的自我否定或精神运动性抑制,时间并不长。

所以你看:

双相障碍患者,大多数时间只是情绪轻度的兴奋或低落。

躁狂、轻躁狂或抑郁等极端状态会出现,但是持续时间很短。

我们如果将双相障碍叫做‘躁郁症’,就可能会错过患者剩下70%~90%的时间。



其次,双相障碍真正的特征不是躁狂或抑郁,而是情绪间来回的波动。

有些人,早上一起来很抑郁,觉得‘这一天我可怎么过’,等到了晚上更抑郁了,觉得‘明天怎么还得熬’;

有些人,明明早上很抑郁,结果晚上突然变得很躁狂、很兴奋、很激动;

还有些人,一天当中,兴奋和低落会频繁交替,循环往复。

如果只关注到躁狂和抑郁,那像这种快速转化的阶段,就可能会漏掉。”


再比如,很多人会担心“我日常情绪也很不稳定,是不是双相障碍”。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

尤其是小孩子和老人。

另外,在遇到一些负性事件的打击和刺激时,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千万不能情绪一波动,就怀疑是不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还是很严苛的。

如果只是单纯问:

你有没有情绪低落、有没有兴奋过头、有没有不睡觉?

大部分人都会说‘有’。

所以,我们更强调:

第一,症状数目。

比如躁狂,三项核心诊断标准,情感高涨、精力体力增加、易激惹,至少要符合一项。

第二,持续时间。

不仅须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抑郁或躁狂发作的状态,且持续时间也要符合标准。

如果是抑郁,须持续至少2周;

如果是轻躁狂,须持续四天以上;

如果是躁狂,须持续七天以上。

第三、严重情况。

抑郁也好、轻躁狂也好、躁狂也好,都要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其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才能算疾病。


可见,偶尔的情绪高涨或是压抑,第二天就好了。

这都算不上情绪障碍。

不要自己吓自己。”



02|

“双相障碍

是最容易漏诊或误诊的”


按症状表现,双相障碍分为三种亚型。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达到躁狂发作的全部标准,部分患者会出现与重性抑郁一样严重的抑郁症状,另一部分的抑郁症状则相对较轻甚至没有。

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躁狂症状更为温和,临床上称作‘轻躁狂’。且至少有一次重性抑郁发作。

环形心境障碍:个体频繁交替地表现出轻度的抑郁症状和轻度的躁狂症状,严重程度不如重性抑郁和躁狂发作。



“从这个分类你大概也能看得出来。

由于双相障碍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加上患者自己也很难准确地描述它们,再加上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症状的变化,因此:

双相障碍的误诊率、漏诊率极高。

陈俊医师在聊到双相障碍的误诊风险时感叹道。


与双相障碍最容易相混淆的精神障碍是抑郁症。

患者在轻躁狂时,精力充沛,才思泉涌,他们不会觉得这种情绪是负面的,更多的是认为‘我的抑郁症好了’。

所以是不会主动来就诊的。

研究显示:

69% 的双相障碍患者最初被误诊,超过 1/3 的患者被误诊 10 年或更长时间。


另外,双相障碍的共病也很多,这一点也会导致误诊或漏诊。

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其特点就是想法多变、情绪多变、行为多变,很双相障碍很像。

比如物质成瘾,包括抽烟、酗酒、吸毒等等,患者本身也有很多冲动性质,和双相障碍是有重叠的。



比如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很多成人会觉得自己‘坐不住、静不下心来’,是不是符合躁狂的症状,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ADHD患者一般不会伴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及精神病性症状;其次双相障碍患者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是坐的住的,是静得下来的,不是持续性的注意力缺失。

再比如焦虑障碍,很多双相障碍患者即便在情绪稳定的时候,也伴有很多焦虑。

所以,很多共病都可能会掩盖掉双相障碍的症状。

这进一步增加了双相障碍诊断的难度。”



03|

“基因是潜在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得双相障碍呢?


基因是潜在先决因素。

在所有心境障碍及重型精神类疾病当中,双相障碍的基因遗传度仅次于精神分裂。

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曾对双相障碍患者子女的队列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他们出现双相障碍的概率,比对照组要高4%~6%。



另外,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

对于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其遗传度更高,且遗传重合度与精神分裂症重叠度超过80%。

而对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其遗传重合度则与抑郁症交集更多。


除了遗传之外,以下这些也是双相障碍的‘风险因素’。

人格气质:比如边缘性人格特质、情绪长期不稳定、持续焦虑或兴奋等。

成长环境:比如社会环境、家庭的抚养环境(父母是否有口头虐待、躯体虐待)等。

不良应激事件:健康/亲人/情感的丧失、财务投资失败等。


所以综上,我的理解是:

遗传是基础。

不是每一个患者的孩子都会发病,但如果孩子本身情绪不稳定,或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长期恶劣的对待,加上不良事件刺激,就可能爆发。

当然,也有的人运气比较好,虽然有很高的遗传风险,比如父母患有精神分裂或双相障碍,甚至兄弟姐妹当中也出现了双相障碍,但他性格比较好,成长过程中也没遇到其它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就可能被掩盖。”



04|

“治疗双相障碍≠

治疗躁郁症+治疗抑郁症”


双相障碍最大的征兆就是“比较长时间的情绪失控”

“当你发现自己情绪很难控制,忽高忽低,而且持续了几天甚至几周时,就要注意了。

很多双相障碍患者,前期比较轻的时候,会觉得抑郁或兴奋的状态很奇怪;

但后期可能就丧失了对情绪的感知,特别是在躁狂的时候,很自以为是,觉得别人都是错的,甚至很享受现在这种特别好的状态。


另外,虽然半天、一天够不上诊断标准,但这样的情绪波动太多,对正常人来说也很内耗。

所以,我建议大家日常一定要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谈到双相障碍的治疗时,陈俊医师首先纠正了大众的一个误区。

治疗双相障碍=治疗躁郁症+治疗抑郁症?

“这不就‘按下葫芦浮起瓢’了吗?

兴奋的时候用神经阻滞剂、心境稳定剂,情绪低落的时候用抗抑郁药吗?

绝对不能这样的。


首先,双相障碍患者下一步的情绪变化是很难预测的。

你不知道这次抑郁控制好之后,是马上转到躁狂,还是保持稳定,或是一段时间后发展为更严重的抑郁。


其次,很多临床研究证明,这种所谓的‘对症治疗’效果并不好。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到底要不要用抗抑郁药’,一直有争论。

之前,《CANMAT(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主编,将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抗抑郁药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等,进行了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并对结果做了meta分析。

结果发现:

在急性期使用抗抑郁药,其疗效非常微弱;

而在慢性期长期使用抗抑郁药,转躁的风险则高达1.7倍以上。


所以,现在对于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我们的理念是:

主要使用心境稳定剂或部分抗精神病药物。

至于要不要用抗抑郁药,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再决定。

常用的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等;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喹硫平、奥氮平、鲁拉西酮、卡利拉嗪等。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控制躁狂症状,还可以用于双相抑郁的治疗。”



在谈到心理治疗对于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时,陈俊医师坦言:

“不像抑郁症、焦虑症那么有效,也不会作为一线推荐的治疗方式。

像人际关系社会节律治疗,更关注的是患者的节律紊乱与双相障碍之间的关联;

而认知行为疗法则更关注认知、行为和双相情感波动方面的关联。

它们更多用于患者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以预防下一次发作。”


此外,陈俊医师还特意提到一个很糟糕的情况:

“大家很害怕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因为它属于重病管理项目。

很多人确诊之后,会觉得是不是误诊,会要求医生修改诊断。

这对于治疗显然是不利的。”



05|

“我觉得自己是积极向上的

一坨屎”


在谈到双相障碍患者对自我的攻击时,陈俊医师谈到了两点。


首先,双相障碍患者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是不同的。

“抑郁发作时,患者看到的图像会更扁平、沉闷、灰暗,严重抑郁时,甚至会失去色彩;

躁狂发作时,颜色则变得非常生动,世界是五彩缤纷的,看什么都特别美好;

而混合发作时,患者往往会带着负面的想法去看待所有事情,甚至还会出现幻视、幻听或妄想,觉得大家都在骂他、都叫他去伤害自己。

情绪的导向非常明显。”



此外,双相障碍是自杀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

“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自杀死亡率为一般人群的15倍。

大多数自杀发生在抑郁期,一个人从极度兴奋的躁狂期骤然转到抑郁期,感受到的痛苦体验是加倍的。


另外,很多双相障碍患者还会出现非自杀式自伤。

躁狂、抑郁的时候都会有,甚至在相对稳定的时候也会将其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的习惯。

而当混合发作的时候就更麻烦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

作为混合障碍患者中最高危的人群,他们可能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突然一下子很冲动、很兴奋,但是自我评价还是很糟糕,消极的想法还是很顽固,就很容易出现自伤或自杀的行为。”


陈俊医师讲到了一个案例,很有代表性。

“有个小姑娘,之前是抑郁发作。

昨天来看门诊的时候,跳跳蹦蹦就进来了,很开心。

她是怎么形容自己的呢?

抑郁发作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坨屎,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想干,身体也很糟糕’。

现在,‘觉得自己是积极向上的一坨屎,精力恢复了,状态也很好,但自我评价还是很低’。

这就是双相障碍患者的日常。”



06|

“不是天才病”


自2015年起,由国际双相障碍学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联合发起,将梵高的生日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根据历史资料和医学专家的推测,梵高的情绪波动和行为表现,均与双相障碍特征吻合。

“他深度抑郁的时间非常长。

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躁狂行为,比如割耳事件,以及他与朋友高更之间的冲突等等。

另外,他在躁狂期间也表现出了极高的创造力和工作精力,产量很高,色彩也很明艳。”



也因如此,很多人将双相障碍称为“天才病”。

对此,陈俊医师很不赞同。

“我觉得这样,会过分美化双相障碍。

像我们前面讲的,对于双相障碍患者,轻躁狂的时间只占5%,剩下绝大部分是抑郁的。

为了追求这5%的亢奋、创意和自我膨胀,要付出十几倍的痛苦和崩溃。

太不值得了。

另外,梵高在情绪稳定的时候,其实也画的很好。

他是一个天才,得了双相障碍;

而不是因为他是双相障碍,所以才成了天才


我们对于双相障碍:

第一,要消除歧视,不能把它看得太重,也不能把它看得太轻;

第二,要消除恐惧,在长期的慢病管理之下,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保留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对于患者家属和朋友,陈俊医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和观察。

抑郁发作的时候,患者通常会拒绝所有的交往,不想见人、不想聊天、把自己锁在房间,这个时候多说一句话,可能都是一种负担。

所以,我们只需要观察和陪伴就好。

当他需要的时候就出现,当他不需要的时候就退到一边。

而躁狂发作的时候,患者会处于极度亢奋、自信、易激惹的状态。

这时候我们要保证减少冲突。

很多家属总是有种执念,‘他脾气也太大了,我就是要把他纠正过来,就是要跟他对着干’,这反而会加重患者情绪的波动。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沟通的尺度,以稳定情绪为主。


另外,平常也可以多了解一些双相障碍相关的知识。

之前,有一个狂躁发作的患者。

一进门诊,就拼了命地狂说。

很躁动,冲动行为也很多,性格跟平时完全不一样。

我当时就问他老婆‘他平时有没有抑郁的表现’。

她回答说‘没有啊,就突然发现他这么奇怪,就送来了’。

经过两个月的住院治疗,这位患者再来门诊时,已经很平静了。

这个时候,我再问他:

‘之前有没有抑郁过?’

他很不好意思地说:

‘其实我抑郁很久了,好多年状态都很低落,工作很卷,也看不到前途。’

我就很奇怪:

‘你抑郁了这么长时间,你家人怎么都不知道?’

他回答道:

‘我不想和她说,说了她也不懂,有好几次我甚至都想到了自杀。’

后来,我给他老婆看了一段关于双相障碍的视频,包括情绪低落时是怎样、情绪亢奋时是怎样。

她才恍然大悟:

‘这里面提到的好多状况,原来我老公都出现过。’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家属对于双相障碍的认知其实都是不够的。”


对于包括双相障碍在内的精神疾病的研究,我们可能还存在着苍穹般的未知;

再多的名词和概念,可能也没法去描述生命本身。

但当自身或他人情绪及心理出现异样时,积极就医,一定是最负责的方式。

我们能做的:

是对生命与未知,抱有敬畏;

同时,也不要让偏见和冷漠,成为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希望明天会更好。

也希望你能拥有拥抱世界的力量、温度和爱。





团结  奉献  勤奋  创新

助力我中心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医院宣传,科室、专家介绍,就诊预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