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依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你是否想过,孩子在学校的归属感,可能早在家庭中就已经悄然生根?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且重要的现象——亲子关系和谐不仅能让孩子在家中获得安全感,还会成为他们在学校里能够建立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亲子依恋越深厚,孩子在学校中感受到的支持和温暖也越强(Serna & Martínez, 2019),归属感自然也就会随之而来。
通过对391名小学生的深入调查,本研究揭示了亲子依恋、班级人际和谐与学校归属感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具体发现,亲子依恋不仅会影响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它还能通过增强孩子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间接提升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如图1所示)。换句话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像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帮助孩子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他们在集体中的认同感。研究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发现——两性在感知班级人际和谐和学校归属感间的关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男孩和女孩感知到班级人际关系和谐时,他们在学校归属感方面的变化或反应并不同。当班级人际关系更和谐时,男孩的学校归属感会显著提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相比之下,女孩的学校归属感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下变化较小,表现得更加稳定。这可能与性别角色期望有关。从幼儿出生起,男孩通常被引导表现出独立、自信、竞争力和掌控力,而女孩通常被鼓励表现出相互依赖、友好和关心他人(Eagly & Wood, 2012)。这种性别差异,会导致他们在学校归属感的体验上有所不同(Wong & Csikszentmihalyi, 1991)。在这项研究中,还发现亲子依恋不只是家庭的情感支柱,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家庭与学校。当亲子关系和谐时,孩子不仅在家里感受到温暖和支持,更能通过这种支持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研究发现,亲子依恋能通过增强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到归属感。这一发现提醒广大家长与教师,班级的人际氛围不仅仅会受同伴关系的影响,还与家庭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这项研究从亲子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切入,强调了家庭与学校协作的重要性:和谐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孩子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感受到更多的学校支持与接纳。而班级的和谐氛围又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归属感,构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支持系统。亲子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的共同作用,如同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两根坚实支柱,彼此交织并助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研究显示,家庭的支持与班级的温暖相辅相成,为孩子提供了稳固的情感支撑。面向未来的教育实践,家校合作、亲子关系与班级氛围的双重强化将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接纳中茁壮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Serna, C., & Martínez, I. (2019). Parental involvement as a protective factor in school adjustment among retained and promoted secondary students. Sustainability, 11(24), 7080. doi:10.3390/ su112470802. Eagly, A. H., & Wood, W. (2012). Social role theory.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pp. 458–476).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Ltd. doi:10.4135/9781446249222.n493. Wong, M. M., & Csikszentmihalyi, M. (1991). Affiliation motivation and daily experience: Some issues on gender differences. J Pers Soc Psychol, 60(1), 154–164. doi:10.1037//0022-3514.60.1.154
王长镭,程刚. 亲子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学通讯, 2024, 7(3): 199-206.
DOI:10.12100/j.issn.2096-5494.224026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阅读原文
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主办的《心理学通讯》杂志,于2017年12月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出版号:CN31-2151/B)。2018年6月创刊,季刊,一年4期。《心理学通讯》宗旨为刊载心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等,促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临床心理、认知科学与脑科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研究类型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体现应用心理学和人文特色。该刊将为我国心理学科增加一个崭新的学术平台、为推动心理学科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特殊群体心理、心理健康促进、心理评估、专家论坛、定性研究、案例报告、学术交流和人文历史等。读者对象:主要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临床心理从业者、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相关工作人员、中小学校和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基础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等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