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的标普500下跌4.25%、纳斯达克100下跌5.89%; 港股的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下跌 3.03%、3.53%; A股上证50下跌3.07%,沪深300下跌2.71%、中证500跌2.19%,中证1000上涨2.62%。
目前持续3年的A股定投,暂时都停止投入了👉暂停投入的原因
美股和美股基金在分阶段卖出。
这周暂时没有卖出。
如果市场继续涨,会考虑卖出多预留一些现金或者短债在手上,为以后买入寻找机会。
投资信息及生活日记,都会在朋友圈同步,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
建了一个全球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讨论群,可以加微信后留言「境外」,加入。
4.
看到一张图,说的是各个国家经济体的投资者,在进行国际配置时,对「本土偏好」的程度如何。
可以看到,只有中国、巴西和印度人民资产大部分配置在本土,日韩只有50%,而欧洲配本土资产的比例更低。
最近看英国人写的书,要全球配置;
看美国人写的书,也不仅仅只配置自己国家。
但我们中文书籍里,很少有全球资产配置的内容。
5.
可能最大的原因,还是政策原因,我们资金没办法市场化流通。
如果自己在外面没有美元,做境外的资产配置,能选择的方式,通常就是
买QDII基金:有总额度的限制,而且手续费也不便宜;
买中港互认基金:内地人民币份额的占比也有限制;
目前大湾区针对9个城市推出了跨境理财通:但还是小范围试点中,能买的品种也比较有限。
没有通道,形成不了商业模式。
外汇额度对金融机构是稀缺资源。
对我们来说,认真去做全球资产配置,是一件挺有成本的事儿。
比如开一张香港银行卡,
在内地开,通常需要在银行存50万以上,3个月;
或者去到香港当地开,也要做一些功课,之前投资群里有朋友说,他在香港开银行卡,没有提前预约,连续走了5个分行,都没有号。
信息差很大。
很多开了银行卡的朋友,可能对账户的使用也比较陌生。
目前在境外投资群里,有一些零碎的这些工具使用的讨论。
后面也会整理下使用攻略。
6.
另外的原因,可能还是财富管理市场的成熟度原因,以及发展阶段的原因。
过去的十几年,我们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期。
在「人力资产、房地产、股权资产」这三个黄金资产里,过去我们主要靠的是人力资产和房地产增值。
努努力工资多涨一些,买的房子涨价了,这些都让财富快速增加。
投资上,我们更喜欢刚兑。
我刚毕业的时候,支付宝的余额宝的7日年化,还有5%左右呢,和现在美元货币基金一样香。
之后又有P2P这样的产品形态。
即使后来差了点,也还有刚兑的银行理财,和预定利率4.025%的理财险。
但现在不一样了。
经济增速降下来,人力资产、房产的增值变得很难。
银行理财也净值化了,R2理财就要承受百分之几的波动,
比如最近债券市场波动比较大,银行理财就有出现亏损的情况。
保险的预定利率,在一年之内连续从3.5%下降到3%,再到2.5%。
未来内地的保险产品,也肯定会向成熟保险市场靠齐,收益大部分是非保证的,也就是现在的分红险的形态。
9月份的分红险,收益结构还是2.5%保证收益+非保证分红,到10月份,也会进一步降到2%保证收益+非保证分红。
慢慢和香港的分红险0.5%-1%的保证年化+非保证分红的形态,越来也接近。
这个其实不是坏事。
从保险行业的角度,其实可以化解掉潜在的利差损的风险,是一个更健康,更加可持续的模式。
但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做出思维的转变和适应。
比如,在「资产荒」的情况下,如何能做好家庭资产配置,守住财富,这个是很大的课题。
所以,这两年以来,越来越多人关注境外资产配置,
我觉得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短暂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长期发展不可逆的趋势。
对我们来说,现在才关注这个课题,也不需要懊恼,觉得错过了美股这两年的上涨。
这就是历史的进程的一部分,到了这个节点了,很多东西,才会被看到,才会被重视。
7.
想了想自己的境外投资的经历,已经快10年了。
其实对境外投资的实践和理念的操作,也分了好几个阶段。
最开始我也并没有配置的理念。
2015年刚开始买美股的时候,完全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
因为第一份工作在互联网公司,刚好那家公司拆分在美股上市了,周围同事有的被分到了股票。
讨论自家公司股票的氛围很浓烈,烘托到那了。
而且自己比较熟悉的就是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几乎都是在美股或者港股上市的。
加上那几年港美股券商在本土化的发展很迅速,上门提供开户服务,在内地也能比较方便开香港卡。
所以一开始就是买美股比较多。
2018年,比较稚嫩的总结了几年积累的美股投资策略:我的美股投资逻辑
这个总结,就是我境外投资的第一阶段。
8.
第二个阶段,关注了更多的科技股,包括现在带动美股科技股上涨的那几个龙头公司。
还专门开了一个新的股票账号,叫「丸丸股票」。
专门分析港美股的科技股的发展、财报,辛苦写了不少很长的文章。
这个阶段分析的很多公司,到现在都还是我的持仓股,很多持有时间都有6、7年。
陪着苹果、meta熬过了他们的发展低谷。
但自媒体有段时间监管很严格,股票相关的账号很多被封掉了,我那个账号名字估计有点显眼,所以即使是纯做知识分享的号,被误封掉了。
所以之后才申请了一个新的个人微信号,避免以后这个号没了,好歹还有个微信号,还有几个群~
这个阶段,虽然分析了很多公司,但越来越感受到,跟踪个股需要的时间太多,占用精力很大,而且风险也很高。
在大家都在质疑苹果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过来,
在meta因为隐私等问题被制裁的时候,股价连续低迷好几年的时候,其实也不知道能不能挺过来。
那时候在这两个股票上的浮亏,不管是浮亏程度,还是浮亏金额,都比现在A股和港股的幅度要大。
所以这个阶段,也开始更注重分散,投资指数开始变多了。
从2020年开始在实盘里加入境外指数,也主要投资的是纳斯达克100指数、标普500指数、生物科技指数这些。
在2022年大跌时也不断加仓。
这个阶段的投资,在今年有了很好的收获,但其实这些股票和基金的份额。是前面好多年积累下来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9.
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了。
前两个阶段,我把资产配置,锁定在股票资产上,最关注的还是买的股票、买的基金怎么样。
但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我自己身份、生活的变化,开始有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美元本身就是一种资产。
以前对外汇的考虑少一些,但口罩之后,美国量化宽松,通货膨胀很严重。
香港政策和美国很像。
我在香港打车遇到一个出租车师傅,他说他在口罩期间,一共拿到了政府补贴的10万港币。
在撒钱的刺激下,香港的通货也很猛,当我拿着人民币在那边花的时候,这种落差感太强了。
我开始重视不同币种的分散这件事。
我们投资群里,有群友的儿子在卡耐基梅隆读计算机,在匹兹堡,1年学费6万美元,加上生活费,一共80万人民币/年。
如果在纽约,一年的学费+生活费,100万人民币以上~
要是孩子去海外读书那一年,刚好像日本这样,汇率跌个40%,那原来准备100万,就变成了准备150万了。
所以,在房子、自己的收入,如果都是主要都是人民币资产的情况下,金融资产可以多考虑分散成外币一些。
这不是预测未来美元一定强,
也许之后美元走弱,也挺好的,拿着值钱的人民币出去花。
分散本身就是对不可预测性的一种应对方式。
其次,开始关注不同风险收益比的产品,不只局限于股票。
美债今年是很好的稳健投资标的,所以买美债的各种方式,自己都试了个遍。
买货币基金、买债券ETF,直接买美债、境外的保单。
找到适合自己的长期投资方式。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更多是在一个股票账户里,去感受境外的资产,
那第三个阶段,其实是从对未来的生活规划里,去考虑资产的配置。
10.
在阵痛里,最适合寻找出路。
这个从认知,到行动不断转变的过程,其实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同。
所以也不用焦虑,按照自己的节奏,现在开始,一点不迟~
(仅作为个人投资记录,不作为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