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这周公布的通胀数据又走高了,而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1.6%,不及预期的2.4%。为了抑制通胀,美国需要维持目前的高利率;但持续的高利率,有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美股近期有一些回调,在这些数据的干扰下,这周的波动也很大。这周最热血的是港股,连涨5天,恒生科技指数一周涨了13.6%,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也都涨了8.8%、9.1%。很久没见港股这么厉害了,每天都觉得该跌回坑里了,结果又继续上涨。A股周五也迎来了一波上涨,迎来了外资的涌入,成交量也破万亿。当周下跌了5%,不过即使是这样,2024年全年的涨幅,也还有19%,年内的涨幅,稳居各行业指数的涨幅第一名。
不过A股和港股,整体估值太低了,估值迎来一些修复也很正常。只要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起来,股市上涨总归会「虽迟但到」。所以对于长期的投资者,股市的短期波动,可以当个乐子看看,重点就关注经济的表现。看A股整体的估值,从全市场来看,还是在历史的最底部一段区间里。股债比值从2009年统计的数据以来,数值达到最高区域,2.59,历史百分位1.3%。数据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每周A股的定投、美股的操作,也会在朋友圈同步,可以关注的。
美股逐渐止盈之后,整体上A股的股票资产,比美股多了不少,在市场上涨的阶段,A股的定投暂停。
4、
最近几个月,陆续做了几件事,都是方便未来做全球资产配置的,分享下。如果拿到香港永居,拿了回乡证,孩子可以参加香港的华侨人联考,来考内地的这些学校。就现在来看,华侨生联考的竞争,远小于内地考生的竞争。
即使不拿回乡证,孩子在香港高考,考香港本地的大学,或者海外的大学,也会比内地申请起来更容易一些。
我并没有为牛牛做这种高考的打算,牛牛高考还有17、18年,真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无意太刻意的规划他的未来,也觉得没什么权利去干预。不过有一个香港身份,倒是更方便我自己接触更多的金融产品,以及更好做全球资产的配置。香港是全球很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这边的金融行业发展了100多年的历史,积累的都是全球金融行业发展的经验。很多国际金融机构,都会在香港设立中心,以此辐射亚洲。比如香港的分红储蓄险,产品的功能设计,以及底层的投资,都和内地分红险有不少区别。华夏比特币ETF、华夏以太币ETF、嘉实比特币现货ETF、嘉实以太币现货ETF等。这是亚洲第一个发行虚拟货币的市场,比新加坡、日本等都还早一些。
所以在过去的时间,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也相对港币有贬值。
2022年港币兑人民币是1:0.82左右,现在1:0.92 了。深圳物价相比香港要便宜很多,再叠加上港币的升值,来买东西可不香嘛。
以后也会抽空,去考更多的资格考试,接触更多的金融业务。比如,像香港的保险行业,和内地的比,在合规的要求上,就会严格很多。比如考试本身,考场就比内地的很多考试要严格严谨很多,监考的老师真的超级认真负责。
我那场考试有个讲英文的考生,监考官在每一科考试前,就用英文、粤语、普通话,轮流不停的念考场纪律的规则,持续20分钟。
股权投资的比例可以加到很大,例如甚至可以达到70%;也可以做全球资产的投资,比如不少公司大部分资产都投资在美国;
分红险的预期收益演示上,持有到20年-30年的区间,预期年化复利能达到都5%-6%的区间。还有像指数型终身寿险(IUL)这些工具,这类工具在内地基本没有,但在新加坡很流行,今年香港的保险公司也开始开发这类产品。
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以及产品的情况,可以给投资更多的选择,更好做资产配置。
其实,除了了解这些金融产品外,了解简单的金融产品购买规则,也是需要付出不少时间的。
比如之前有个朋友,在新加坡有个银行账户,本意是想做稳健的投资理财,结果反复碰壁。最开始听了客户经理的话,做了一笔换汇操作,损失了一些钱;
然后又在银行买美债,年化大概有4.7%左右的收益,结果银行收费特别贵,买入收了2%的费用,卖出还要收2%……因为不太了解产品买卖规则,她事前并不知道有这个费用……了解清楚不同的操作规则,也能在以后,更多给大家做分享。这个是在大湾区9个城市试点,开通后,可以用人民币,直接买指定的一些存款或者理财产品。
我是在招商银行开通的,但目前他们跨境理财通里是一些存款产品,境外的基金,产品丰富度还不是很好。如果资金在境内想做境外投资,通过这个通道还挺好的。整体来说,其实未来可以用到的做配置的工具,是越来越丰富和方便的。
比如最近把香港银行,绑定了微信支付里的香港钱包,直接可以通过微信支付花港卡里的钱。
之后也会把了解到的配置工具,和自己做的一些配置,分享出来。
有想要详细了解上面介绍的工具的朋友,也可以加微信留言,问的多的问题,会写文章详细分析。
(仅作为个人投资记录,不作为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