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败的家庭教育:缺席的爸爸,暴躁的妈妈,养出抑郁的孩子!

文摘   2024-11-06 18:31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在B站刷到一则视频。

00后博主“有骨老师教教我”(下文简称小骨),因长期被妈妈家暴,19年确诊抑郁症。

忍无可忍之下,她用一纸诉状,将妈妈告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法庭上,小骨背对着43张奖状,哭着向法官展示身上的伤疤。

妈妈把想说的话写成稿子,哭着控诉孩子不理解她的付出。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官司里,爸爸是缺席的。

他既没有出现,也没有说明支持妻子还是女儿。

缺席的爸爸,暴躁的妈妈,养出抑郁的女儿——

中国式家庭最失败的教育,莫过于此。


缺席的爸爸,造就病态的家庭关系

心理学家加德纳说,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在小骨家里,爸爸一直像个隐身人。

不参与矛盾,不理会冲突,不解决问题。

这样的角色,首先毁掉的是夫妻关系。

小骨的妈妈之所以暴躁、愤怒、焦虑,有一半原因源于爸爸。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吹狗哨式虐待”

简单说就是:

我知道怎样能让你生气,但你反应越大,越能衬托我的高贵。

小骨的爸爸北大毕业,认为吵架很掉价。

面对歇斯底里的妻子,他永远一副冷漠的样子,只会通过出轨表达不满。

想起电影《无问西东》里,许伯常就是用类似的方式,逼得妻子刘淑芬跳井自杀。

淑芬说:
“外人只看到我怎么打你、骂你,可他们不知道你怎么打的我。”
这种冷暴力和情感虐待,杀人不见血,真的能在精神上压垮一个人。

于是,被逼疯的妈妈,只好把怒火转移到孩子身上,导致家里永远只有“母女二人在敌对”。

其次,缺席的爸爸也造就了糟糕的亲子关系。

在小骨眼里,妈妈的殴打和辱骂,是造成自己抑郁的元凶。

但爸爸的冷血和恶毒,并不亚于妈妈。

有一次,小骨因急性肠胃炎回家,被妈妈推到地上拳打脚踢。

她绝望地想报警,却被爸爸按住:
“家丑不可外扬。”
这还不是最让人寒心的。

爸爸殴打小骨的程度,就连妈妈都看不下去。

十四岁,正处青春期,小骨没写作业,恰好被出差回家的爸爸看到。

爸爸按着女儿的脖子往墙上撞,抡起皮带狠狠抽她的大腿。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父亲可以干出来的事!

社区有位人士,长期介入小骨的家庭矛盾,他说:

刺猬样式的家长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伤害孩子,但你不能否认,那不是爱。

小骨不被爱的证据,数不胜数:
难过割手腕,爸爸说“我讨厌你这样”;

被打时请求爸爸帮助,却被无情拒绝;

病态的亲子关系也由此形成。


暴躁的妈妈,间接引发孩子抑郁

微博上有个话题,暴躁的家长会养出怎样的孩子?

一位心理医生总结了15个特点:

取悦别人,不断道歉,缺少安全感……

更甚者,导致孩子焦虑、抑郁,走上自残、自杀的道路。

不要低估一位暴躁的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

小骨18岁之前,是在妈妈的辱骂和殴打中度过的。

对外,妈妈把女儿捧上天,到处夸耀孩子学习出色。

可在家里,一言不合就是一巴掌。

不收拾房间要挨打,说错了话要挨打,抑郁生病也要挨打……

用小骨的话说,零星的温暖,都是有毒的糖果。

最严重的一次,妈妈穿着高跟鞋,把她身上踢得青一块紫一块。

没有心疼,没有道歉,没有愧疚。

身体上的伤害,让她痛不欲生,而人格上的辱骂,则是引发她抑郁的直接根源。
她做手工,不小心把胶水洒在桌上,妈妈一巴掌扇过来,骂她败家子。

她戴项链,妈妈指着鼻子骂她:“戴个项链勾引谁。”

言语上的暴力,比身体殴打更残忍。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中有句话:

语言是具有杀伤力的暴力,也具有时间延续性。

最糟糕的是,将来某一天,孩子会用这样的暴力,反过来伤害自己。

心理学上也说,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家长施暴,自己也会变成施暴者。

因为一直以母亲的判断为准,小骨拼命学习,拼了命让父母满意,只为让妈妈不生气。

“我一直怀疑是我的错,是我逃学、不思进取,才让父母不开心。”
她自己对自己的虐待,比父母还要狠。

这是一种受伤后的反噬,自卑、自我怀疑,失去自我认可,用力讨好父母。

最后把自己推进抑郁的牢笼,自生自灭。

抑郁的孩子,在绝望中爆发

小骨的抑郁和性格问题,与父母关系很大。

把妈妈告上法庭,看似“大逆不道”——

其实是抑郁的孩子,最绝望的自救。

她用了三个月时间,准备20多页证据,以侵犯生命权、人身权、健康权为由,把妈妈告上法庭。

然而,随着一审、二审的败诉,这场以“家暴”为名的母女纷争,终究以两败俱伤告终。

妈妈依然没学会和女儿相处,两个人一年多没有交流,形同陌路。

小骨决心要把父母加在自己头顶上的枷锁去掉。

于是,她做了很多反家暴视频,帮助经历相似的人,解决心理问题。

有句话说,童年时的阴影,成年后的疾病。

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伤害,真的要用一生来治愈。

也许,对于那些经历家庭创伤的孩子来说,抚平心理创伤,疗愈心理阴影,是对他们最大的意义。

愿你做一个不缺席、不暴躁的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后盾,而不是利刃。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洞见父母
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