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现,孩子一生中有“黄金3年”,很多父母后悔看晚了

文摘   2024-11-14 18:31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蒙粉

来源 | 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


昨天,一个宝妈向我吐槽:每一次跟孩子说“不”,他就开始哭闹耍赖。

面对一个闹腾的孩子,想要做到心平气和,于父母而言绝对是一场艰难的修行。

细想一下,生活中我们的确跟孩子说了很多“不”字:

  • 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

  • 饭桌上,不能只挑自己喜欢的食物吃;

  • 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尖叫;

跟孩子说“不”的生活场景实在太多了,然而很多父母会发现,虽然说了很多次“不”字,可孩子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真是让人心累呀。

有的父母会一时忍不住,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企图震慑住孩子。

记得贾静雯在《妈妈是超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越跟她吼她就越大声,因为她害怕了。她越怕就越会用失控的方式,去让你知道我害怕……

大人一定要沉住气,过掉他们的闹情绪。”

面对孩子的闹腾,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说“不”,他不听,可能是方法用错了。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早期经历,对未来影响占比高达80%。

因此,孩子人生的前3年,更是被称为“黄金3年”,这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品质最关键的时期。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

研究人员,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母亲分离,然后同两个人造“母亲”关在一起。

一个是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

另一个是布料妈妈,没有奶,但却有柔软的绒布。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当小猴子饿的受不了的时候,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时候都会跑去和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在随后多年的科学研究证实,母亲与婴幼儿的依恋关系,不仅仅是哺乳这么简单;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身体接触、抚摸、及时回应孩子的互动等等。

不论因为什么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妈妈。

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和母亲彼此需要、相互依赖地一起生活;

让双方都顺利渡过这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共生期”。

孩子在小的时候,尤其是1岁半之内,最好是自己带孩子,有一个固定的抚养人,这能让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

当孩子的依恋和安全感得到满足,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觉,相反,孩子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有吸收性的心灵》书中提到,人类个体从产生、形成到发育成熟要经历两个胚胎期。

一个是从受孕到离开母体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是胎儿期,也称为生理胚胎期;

另一个则是从出生到三岁(0-3岁)的心理胚胎期。

精神胚胎期是婴幼儿逐渐从无意识转化成有意识,形成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重要阶段。

同时也是婴幼儿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发展关键时期。

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艰辛,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6岁前要对孩子说“不”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爱”的关怀,但爱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满足。

更不是百般迁就,满足孩子的“快乐”。

我们常常说要爱孩子,以至于有的父母全盘“接纳”孩子的无理要求,更不懂得怎么拒绝孩子。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一定要拿出勇气跟孩子说“不”。

我们首先要明确,对孩子说“不”,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这两点:

一是,让孩子停止某种错误的行为;二是,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

带着这个目的,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不”。

父母在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一定要情绪平和、淡定,不能带有情绪地去管教孩子;

更不能对孩子冷嘲热讽,对事不对人,这是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底线。

1、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生活中,当你发现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好玩,非要带回家的时候;

或者带他去逛街,看见好玩的东西,明显不适合他这个年龄段,不听劝阻非要买的时候……

当孩子有了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出现的时候,你就要对他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或者耍赖,尤其是第一次拒绝孩子的时候,他的心理会接受不了,继续哭个没完没了。

这时候,作为父母不要责骂孩子,也不要在这个时候讲道理,更不要选择离开,躲得远远地。

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地陪在他身边,看着他哭。

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想哭,我就陪着你,等你情绪稳定了,我再告诉你该怎么做”。

孩子哭一段时间之后,看到你坚定的态度无法动摇,也就平复了心情。

2、用规则正面约束孩子的行为。

与其每次对孩子说“不”,不如及早就定好规则,用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3-6岁的孩子通常被称作“潮湿的水泥期”,这个时候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是立规矩的最佳时间。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为孩子设立六条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孩子心中有规则,有界限,做事就会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也才能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态度负责。

3、先共情,再解释说“不”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


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再跟孩子说“不”之前,不妨先跟孩子共情一下。

比方说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认同孩子的感受,同时给他一个拥抱,在情绪上与孩子产生共鸣。

其次,要引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共情和陪伴,待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可以试着帮他说出感受、总结情绪。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若只是一味的对孩子说“不”而不做解释,这种强硬的方式会让孩子产生倔强、逆反心理。

这个时候,父母的耐心解释就非常有必要。

比如要到睡觉的时间了,孩子想要吃糖;

面对孩子的要求,家长倘若坚持“不行”、“不可以”,拒绝孩子之后也不解释,孩子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不让我吃。

在拒绝完孩子之后,可以这样表达:

“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糖,但是现在我们要睡觉了,现在吃糖对牙齿不好,不如留着明天再吃吧!”

拒绝孩子之后,耐心解释一下,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话是被父母听进去了,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尊重。

即使父母没有答应自己的要求,但一想到父母的建议,也会顺利接受。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与其做一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父母,不如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并建议孩子如何去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montessori-daily),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洞见父母
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