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挨打挨骂,却很少有心理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这么脆弱?

文摘   2024-10-24 18:30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我们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父亲,记录16岁儿子抑郁跳楼后,自己的心路历程。
父亲收到儿子最后一条短信:我实在是走不出来。”慌张冲上天台,不见儿子。
回到一楼,110和120就到了…… 
用父亲的话说:“他的人生和我的人生都戛然而止了。
此后,父亲日日夜夜难以释怀,不敢住家里,不敢进影院。
细细翻看儿子的每一张照片,在梦里给儿子道歉:不起,爸爸把你弄丢了。
看完这位父亲的日志,整个人很压抑,字字句句,直扎心口。为孩子惋惜,为父母心痛。 
可却更为评论区一条留言,深深刺痛:

 很多家长不解。 

我们小时候,就很少有说抑郁自杀的。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有点挫折就抑郁了、跳楼了、自杀了,心理就这么脆弱?? 
这到底是怎么了?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问所有父母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从2000年以后,孩子就变了。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我们小时候,接受到的教育是“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顶嘴这件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跟父母对峙了。 
我们打心底里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违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可现在呢?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最少是2个人,甚至是六个人围着他转。 
这几个人,全身心照顾她,好好听他说话,给他关爱。 
这种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小孩,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和父母、爷爷奶奶、老师都是平等的。 
既然是平等的,那你说的话,我想听就听;
你骂我,我也可以骂你;
你吼我,我自然要还嘴;
你喊我“滚”,那我也可以喊你“滚”…… 
基本上,8岁左右的小孩,就已经能熟练运用“凭什么”这三个字了。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就会觉得:小孩怎么可以这样,简直惊世骇俗,无法接受。 
高话语权带来的就是,孩子的高自尊,高独立需求。
如果父母给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忍耐,孩子就会很难受! 
在父母权威下长大的孩子,却要去养育在尊重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对当代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期待

父母过高的期待,压抑孩子成长的天性。

我们小时候,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

于是,自己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得还不错。

可现在呢?

六个人的关注、情感、精力、心血、资源……全部倾注在了一个孩子身上。

心理学认为,孩子天然是会为父母牺牲的

会把父母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会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父母的高期待上。

就像那个自称“北大废物”的李雪琴,她在节目中沉重倾诉:为了妈妈高兴,每次考试从来不敢考第二。

而她在这种“妈妈爱的期待“下,一度抑郁,曾花了一个小时试图自杀。

这真的就是,孩子得到爱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期待。

父母期待越高,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会越大。

长期在一个高压力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极端的高要求、高目标、高竞争感

这样的孩子,无法承受失败。

一旦失败,他们的信念便会崩塌,人生便全线溃败。

背着沉重包袱的孩子,如何轻装往前走?

当今的孩子,太孤独了 
世界越来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却越来越孤独!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段和女儿的对话。 
李教授和女儿聊天:你们这代人比我们这代人幸福,可以天天学东西,真棒!
女儿却说:我们这代人才羡慕你们,你们太幸福了。
李玫瑾不解,女儿答道:你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妈妈,这不是一天,是12年。
平心而论,女儿说得确实有道理。 
想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软件,也没有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
可孩子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学习之外的时间,全是自由安排。 
无论是踢毽子、抛石子、跳房子,都是最纯粹的互动和嬉戏。
即使挨了骂,转头就能找小伙伴疯跑疯玩,精力和情绪,永远有宣泄的地方 
再看现在的孩子,虽然可以去的地方很远,甚至动不动就能出个国,接触到的玩具和游戏也比我们小时候多且精彩。 
但大多数孩子,放了学,都是急急忙忙被家长接回家,大门一关就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会儿书就该睡觉了。 
家-学校-家-学校 
太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别无选择地被圈养着。 
如同一尾小鱼,孤独地游荡在自己的鱼缸里。 
物质丰富了,快乐却稀缺了。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焦虑、抑郁呢?

当今的孩子,现实感很弱 
准确来说,00后是中国真正的第一代的网络原住民。 
90%以上的孩子,在上小学甚至小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互联网。
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是活在电脑世界里的,现实感很弱。 
心理专家陈默,讲过这么一件事。 
两个孩子呢,都是手办爱好者,经常在网上讨论交流,聊得很顺畅。 
一来二去,俩人准备网友线下见面,坐在一起聊。 
结果,两个孩子一见面,居然无话可说,一合计,得“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 
换句话说就是,他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的价值,就去网络世界里寻找价值感 
这也就是很多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 
去年接过一个咨询。 
一位妈妈忧心忡忡,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看。 
她说,“老师,我女儿上的是重点高中,可我在她手机里看见这个群,这群里玩这个东西”。 
我一看吓一跳,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
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 
现实感虚弱,造就孩子贫瘠的自我,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简·特温格就曾在《互联网时代》中指出:
“现在18岁的孩子,举动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而13岁的孩子就好像10岁的孩子。 
青少年的人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然而他们的心智却更脆弱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 
不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玻璃心,而是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的孩子这样。 
还没长成,就要面对一重又一重的压力。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同龄人的社交压力、父母长辈沉重的期待……
承载了太多的心血、精力和资源,孩子们不愿辜负,也不敢辜负这份心意。 
就像那句话说的: 
“中国的孩子真的太难了,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世界上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孤独与压力。”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结尾,掷地有声的喊出:救救孩子……
然后,写出了那篇令人深思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怎么做父母”,成为我们家长的新难题。
面对着复杂的环境,社会的剧变,孩子的改变……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彷徨、都要焦虑、都要艰难。
可为人父母,本来就从不是易事。
父母子女一场,是我们莫大的缘分。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不做压垮孩子的那根稻草。
用爱、用理解、用尊重,支撑孩子,共同前行。

-END-

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洞见父母,和千万父母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洞见父母
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