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有个周末,我带8岁的女儿出门逛街。
正值双旦,孩子嚷嚷着要吃草莓蛋糕。
于是,我们走进一家装修精致的蛋糕店,里面琳琅满目,光是草莓蛋糕就有七八种。
女儿雀跃着,很快就挑中了一个漂亮的6寸蛋糕。
就在排队买单的时候,旁边一对母女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个小女孩看起来和女儿差不多大,一直在央求她妈妈给她买一个蛋糕吃,哪怕是最小的也可以。
但是她妈妈死活不同意,还不停地指责她:
你就知道乱花钱,我每天累死累活赚钱容易吗?
我一年到头连件衣服都舍不得买,羽绒服都穿了10年了,你还好意思买蛋糕?
这时候,正好店员拿着一盘免费的试吃点心走过来。
女孩的妈妈见状,眼睛都亮了,拎着女孩就走了过去。
“你不是想吃吗?来来来,让你吃个够!”说着拿起点心就往女孩嘴里塞。
小女孩气得扭过头,大喊一句“我不吃了”冲出店门,她妈妈见状抓了一把试吃品也跟了出去。
在一旁的我和女儿看得目瞪口呆。
走出蛋糕店之后,女儿难得抱了抱我,跟我说:“妈妈,你真好。”
我摸了摸女儿的头,心里却一直在为刚才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担忧。
其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妈妈,特别喜欢在金钱上计较。
要么故意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动不动在孩子面前哭穷:
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你要省着点花;
给你买个冰淇淋够妈妈吃一天饭了,你可不能浪费;
去个超市一定要试吃够了才走,平常买个菜也总要求摊主送点东西。
这种妈妈自以为会过日子,浑身上下却透露出一种廉价感。
作家马德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衣着寒酸的妇人在逛小吃街,她借口先尝尝味道,随手拿起街边各种小吃就往嘴里塞。
一条街走过去,她一分钱没花就填饱了肚子。
有个小孩看到了,想学这个妇人,结果刚伸手,就被旁边的爷爷打了回去。
小孩觉得非常委屈,爷爷对他说:你学了她,就会生出穷气,有了穷气就再难翻身了。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超越自己,能出人头地、大富大贵。
却忽视了,心穷的父母,很难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我见过从小就在妈妈哭穷氛围下长大的孩子。
小时候,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没钱,妈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于是,跟大人逛超市他都不敢抬头,因为害怕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
那种不配得感一直如影随形,直到今天他到一个消费场所,只要身上没有带够3倍的钱,就会感到害怕;
只要病得不严重,就不敢去医院;
面对别人的好,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我不配。
那种自卑和匮乏感根植在他心中,成为他一生难以摆脱的阴影。
我也见过那些爱占小便宜的妈妈养出的孩子。
一位网友小时候跟着妈妈坐车,妈妈总是想办法不给他买票。
后来他去国外上学,偶尔发现不刷卡也能坐公交车,后来干脆习惯了逃票。
结果就在毕业之前,成绩优异的他却因为逃票的不良记录被拉入求职黑名单中,只能灰头土脸的回国。
俞敏洪曾说过: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能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也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廉价感的妈妈,永远养不出内心富足,品性高雅的孩子。
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妈妈,她们对孩子特别舍得付出,但是对自己却很“苛刻”。
网上看到一位当妈的记录自家的日常生活。
她某天包饺子,包好一批后,给儿子盛了20个,给老公盛了30个,让他们先吃。
自己继续包,但馅儿不够了,只包出10来个饺子,剩下的面团擀成面条,自己凑合着吃完了。
忙活了大半天,自己只吃了几个饺子和面条的大杂烩,但看着父子俩吃得满足,也没啥怨言。
最后她还满怀感慨:“是不是人当了妈之后慢慢都会变成这样子?”
有太多妈妈,在有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那个吃边角料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点好的。
比如这位妈妈,“有俩孩子后,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这些妈妈貌似非常伟大,甘愿为了孩子和家庭,牺牲自己的感受。
但实际上,我只看到了廉价的自我感动。
这种无私付出的妈妈,她们的孩子真的会幸福、快乐吗?
并不会,反而很可怜。
因为孩子被动成为了一个“亏欠者”,往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带着沉重的内疚。
作家甘北,曾经讲过一位年轻女读者的故事。
他们家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一年收入在七位数以上,绝对算是中上水平了。
但她却活得一点也不舒坦,因为她妈妈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负罪感里。
比如他们家当初买房的时候,她妈妈坚持要把主卧让给她,尽管她再三反对。
但她妈妈却坚持不肯,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只想要把最好的给她。
她只好妥协,住进了主卧。
但从那以后,她的噩梦就来了:
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数落她:“你还不好好学,为了给你最好的环境,家里最大的房间都给你了......”
亲戚朋友过来参观,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人强调:“我们家主卧都给她了,我这个当妈的还要怎样?”
再比如,秋天家里吃大闸蟹,妈妈偏偏不动筷子,说自己不吃海鲜,等到吵架时又哭诉:
“我连大闸蟹都舍不得吃,都给你们留着......”
长此以往,女儿崩溃不已,内心不堪重负,甚至长大后都害怕回家。
妈妈这种苦情般的付出,不仅自己活得憋屈,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一个母亲在家庭里所能感觉到的幸福程度,也是一个孩子在家庭里所感觉到的幸福极限。
如果妈妈把自己活得廉价,她的孩子也很难幸福。
一个教育专家说过:孩子身上的问题,大部分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折射。
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个人活得很廉价:
特别不舍得花钱,一花钱就有负罪感,总爱贪小便宜,目光短浅......很大概率深受他的原生家庭影响。
母亲是孩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对孩子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
不要做一个廉价感的妈妈,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避免廉价感呢?
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富养自己的同时,也富养孩子。
首先,妈妈要先学会富养自己。
看过一个90后宝妈吃芒果的视频。
这位宝妈先是给4岁的儿子削了一个芒果,儿子接过芒果,一脸满足地啃起来。
接下来,她又拿出了一个比儿子手里大好几倍的巨型芒果,让人看了都垂涎三尺。
孩子一看,傻眼了。
原来这是妈妈特意买给自己的大芒果。
这波搞笑操作引得网友纷纷留言: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
“穷养儿子穷养女,富养自己长身体”。
无论何时,爱孩子之前,一定要学会爱自己。
作为妈妈,你可以“自私”一点,平时多多投资自己:
想吃的东西,大胆去吃;喜欢的东西,直接买回来;感兴趣的爱好,大胆去尝试。
你也可以给自己放个假,画一个精致的妆容,约上几个朋友喝个下午茶,逛个街,给自己的身心充充电。
母亲就像一艘大船,只有能量充足、精力充沛,船才会很稳,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
与此同时,也不要忘记富养孩子。
要富养孩子的物质。
不是说要给孩子花多少钱,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
网友@潇潇溪讲述道:
小时候家里很穷,可爸妈从来没有给我过那种“家里很穷,我低人一等的感觉”。
每次楼下水果超市进了丹东草莓、山东樱桃,还有人参果,父母就去给我买,如果买不起很多,就买一两个。
我们家虽然贫穷,但他们努力给我最好的。
所以长大后,即使看到很贵或者新奇的东西,我很少觉得自己“配不上”。
与郭婉莹同时代的罗仪凤,是康有为的外孙女。
她回忆起小时候被母亲带到颐和园野餐的场景。
母亲一边烤着松香的吐司一边对她说:如果没有烤炉,就算用铁丝与煤炉,也一样能烤出好吃的吐司。
所以,哪怕她之后遭遇磨难、贫困潦倒,依然活得高贵从容、坚强乐观。
真正的富养,是用自身言传身教,给孩子传递优良的品性、高素质的修养,以及正能量的精神。
无论家里有没有钱,父母都可以用格局和爱,给孩子托起一片天空。
听过这样一句话:
有些人穿着几十块钱的地摊货,却看起来件件是名牌,有些人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却看起来廉价又庸俗。
一个人从骨子里浸润出来的“高贵和富有”,是怎么都掩盖不了的。
作为家庭的灵魂,妈妈活得自由而舒展、格局开阔,足够爱自己,才能成为一道光,照亮孩子前方的路,帮助他看到更浩瀚的星辰大海。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富有”的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收获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