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亲历了上海的兴盛繁荣、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进步;她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一代代仁济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和“唯一”,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2024年,仁济医院迎来180岁华诞,请听仁济人为您倾情讲述“仁术济世护苍生”的感人故事。
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一尘不染;一身裁剪考究的西装,衬衫领带笔挺。随着精致的手杖在医院楼道的地板上传来“笃笃”声响,同事们看到了那熟悉和蔼的笑容——是的,这就是仁济医院的黄铭新教授,人称“老克勒斯”。在上海方言中,“老克勒斯”比“老克勒”更高一个层次,指那些出身于名门世家、受过良好教育,又拥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当然,黄铭新教授可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克勒斯”。
他自幼学于上海,后赴美深造,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研究院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后,黄铭新是首批88名一级教授中最年轻的那一位。1954年,他与兰锡纯教授联手,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仁济医院这一开端,促进了我国心脏手术的快速发展。
1958年,党中央发出三年内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黄铭新受命担纲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临床组工作。当时,锑剂是治疗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仅上海青浦一地就有40万例次患者接受锑剂治疗。但是,在治疗中不时出现患者因心脏骤停而猝死,很多患者因此拒绝接受这种当时唯一证明有效的治疗药物。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黄铭新深入疫区一线开展科研攻关。他很快发现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并非锑剂直接作用于心肌,而是与锑剂抑制了大脑皮层引起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导致的。这种情况用阿托品就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一研究结果经新华社第一时间报道,立即引起国内外医学界轰动。患者猝死之谜终于解开!而在更多时候,黄铭新诊断之准确,几乎都与手术后的结论完全一致,被医护人员和患者公认为“火眼金睛”。
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黄铭新就养成了及时了解世界医学科学最新动态的习惯。他的案头总是书籍文献簇拥。进入仁济医院工作后,他勤于诊治、发奋著述,由他主编的《内科理论与实践》、《治疗学》都是国内医界的重量级著作。作为中国内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黄铭新相继在仁济医院创建了心血管病学科、消化病学科、风湿病学科、血液病学科、肾脏病学科、老年病学科等多个亚专业。
黄铭新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生,也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年轻的时候,他曾经以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身份登台演出。上世纪80年代,黄铭新担任仁济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的时候,有时还将小提琴带进课堂,将医学理论与音乐知识结合。他以音乐节拍、节奏来模拟心脏各种病理杂音的变化,高超的演奏技巧把这一切演绎得惟妙惟肖,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同样,他笔下的油画栩栩如生;他喜好金石,刻得一手好印章……他说,他的很多医术灵感,就来源于艺术。
耄耋之年的黄铭新功成名就,早已成为国内外一代医学大师,他依然神情淡定、和蔼;每当为中外患者诊治,每逢为博士研究生讲课,他依然西装笔挺、镜片一尘不染;依然斯文儒雅、风度翩翩……称他“老克勒斯”,还真传神。
谷茜 院长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