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亲历了上海的兴盛繁荣、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进步;她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一代代仁济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和“唯一”,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2024年,仁济医院迎来180岁华诞,请听仁济人为您倾情讲述“仁术济世护苍生”的感人故事。
2009年11月24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全体会议上,仁济医院消化科萧树东教授被授予“世界胃肠病学组织大师”称号——这是消化病领域国际最高荣誉称号,当年获此殊荣的大师共有10位,亚太地区共两位,萧树东为其中之一。而在鲜花簇拥,掌声响起的荣耀时刻,萧树东格外思念他的老师——我国内科学及消化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江绍基。
▲ 萧树东(左)、江绍基(右)
“江老师是真正的大医风范。我学生时代第一次见到江老师,是1953年他给我们上寄生虫病学课。一门枯懆乏味的课,竟被他讲得那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没想到以后我竟然有幸一直在老师身边学习和工作,也因此深切感受到,大师的背后,其实更多的是艰辛。老师每天刻苦学习到深夜,多年来从不间断。这都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些年轻的住院医师。”
在江绍基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从年轻时起,萧树东就是以医院为家的。那时他的家就住在医院附近,每天下班后他往往只是匆匆回家吃个饭,又回医院接着忙。在家人和同事眼里,医院更像是他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萧树东充分感受着医学的温馨、恩师的关怀和人情的温暖。
刚毕业时,萧树东原本心仪的科室是仁济医院心血管科——这在当时中国同类学科中是最顶尖的。江绍基的一番话,将他引入另一扇门:“我国急需改变消化病学发展明显滞后的现状。天降大任于你们!”老师殷殷深情至今还在他耳畔回响,这也是他一生追随老师白手起家去创建起仁济医院消化病学科的初心。
凭着精湛的医术,萧树东领衔的消化科很快打出名气,围绕着他的是一个个传奇的医疗故事:在国内首先发现Rotor综合征、率先发表我国恶性贫血病例报道,并将该疾病的诊治系统化等等;他承担的《幽门螺杆菌和其相关胃十二指肠疾病10年研究》等一批课题多次获国家教委和上海市的科技进步奖;他创办的《消化病杂志》很快成为国内对外发行量最大的英文专业杂志。
萧树东说:“我一直提倡学生要在工作中做一个‘快手’,其实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无论在医疗研究或者撰写论文方面,都要高效率。”早在做住院医师时,他发起完成英文医著《实用临床心脏听诊学》的翻译工作。结果夜以继日地在两周内完稿,再花两周统稿,一个月后付印。这本书代表了仁济内科的一批年轻医师的水准,出版后在上海和全国都很有影响。
萧树东是个很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在与信息时代保持同步方面,他从未落伍。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用电脑写文章、做PPT、收发邮件,英文打字速度绝不输给年轻人;每有新款苹果手机发售,他很快“玩转”种种功能……
虽然早已是国内外公认的消化病学“大家”之一,但萧树东对老一辈和同辈教授都十分尊重。江绍基院士去世10年后,在2005年的上海国际胃肠病学学术会议上,萧树东专门安排了“纪念江绍基教授学术讲座”;在萧树东从医执教50周年时,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为他制作了一本论文集,在终审时,他发现集子中少了一张许国铭教授的照片,又让重新排版,尽管此时部分书稿已付印。
“生活中,名利之类的事情不必太在意;而师生情谊这样美好的情感,是我们必须终生铭记的啊!”萧树东曾真挚地说。
董诗亮 审计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