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逃到”了腹直肌,1cm微创切口巧除肿块

健康   2024-11-04 17:45   上海  

新闻提要

“顽皮”的子宫内膜脱离子宫,“逃到”了腹直肌“安营扎寨”,37岁的郝女士(化名)备受困扰,怎么办?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徐红与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涛团队联手,用1cm微创切口,成功捉拿“逃犯”。该手术也是巧用疝外科技术解决腹直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创新性尝试。

“顽皮”的子宫内膜

7年前,郝女士迎来了她的宝贝,经历了一次剖宫产手术。3年前,在她手术的疤痕附近出现了一个像黄豆大小的肿块,随着时间的流逝,肿块慢慢长大,但由于没有任何不适感,郝女士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就在2个月前,这个一直悄无声息的小肿块却在郝女士的经期时发出了“警告”,带来了明显的疼痛感,这让郝女士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于是,她来到了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徐红的门诊就诊。经过仔细检查,医生发现一个直径大约三四厘米的肿块,深深地藏在了郝女士之前剖宫产切口正下方的腹直肌里。这个神秘的肿块被初步诊断为一种较为罕见的病症——鞘膜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据徐红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本该乖乖待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组织,“不听话”地跑到子宫以外的地方,如卵巢、盆腔腹膜、宫骶韧带、输尿管、肠管甚至肺等远处器官,不仅“安营扎寨”,还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等,造成疼痛。“约有10%~15%的育龄女性会惹上这种‘顽皮’的子宫内膜。郝女士这种情形更为罕见,已经‘逃’到了腹直肌里。”

据专家透露,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灶底部侵及深度可分为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通常发生于手术瘢痕内或瘢痕周围,由盆腔手术如剖宫产术或子宫切除术引起,发生率约为0.03%-1.34%,临床表现为腹壁肿块,通常伴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确诊依赖病理检查。

1cm微创手术抓“逃犯”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听起来不太起眼,但它其实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小恶魔”,因为它有恶变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它的踪迹,首选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

然而,传统手术就像一场大规模的战役,需要广泛打开腹壁,一层一层地切开皮肤、脂肪、筋膜甚至是肌肉层,这样的战斗不仅创伤面积大,组织损伤严重,还可能造成大量的出血,术后还可能遇到伤口愈合缓慢或切口疝等麻烦事。

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就像是特种部队,它们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比如经腹部的腹腔镜手术,来完成任务。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身体的创伤和缩短恢复时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可能会导致腹腔内的粘连,以及手术操作空间有限的问题。

对于郝女士来说,她的腹壁肿块不仅位置特殊,位于下腹部,而且个头不小,深入到了腹直肌之中。面对这一挑战,徐红请来了胆胰外科腹壁疝专业组副主任医师陈涛进行会诊。两位医生精心策划手术方案,决定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从腹膜前方进入,巧妙地切除了病变部位,并对切除后的腹壁缺损进行了补片修复。

手术中,陈涛通过肚脐下方的一个1cm的小切口,小心翼翼地进入了腹直肌后面与腹膜前的空间。在这里,他精细地分离了腹膜前的间隙,建立了气腹环境,而徐红则负责确保手术中肿块被完整地切除。最后,他们用补片修复了切除后留下的腹壁空洞。

术后,郝女士的恢复情况非常好,她对这次手术的结果非常满意。

据了解,此次手术只通过了一个小小的切口,既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带来的大面积腹壁损伤,也没有进入腹腔内部,不仅完整地切除了病灶,还修复了腹壁缺损,完美地体现了微创外科的理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官方微信账号,即时获悉医院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