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亲历了上海的兴盛繁荣、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进步;她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一代代仁济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和“唯一”,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2024年,仁济医院迎来180岁华诞,请听仁济人为您倾情讲述“仁术济世护苍生”的感人故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这其中,就有包括全体仁济医院职工在内的上海医务界职工的鼎力支持和帮助。
1950年12月,仁济医院举行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大会,邀请黄家驷医师报告自己为什么参加赴朝服务的思想情况,及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市红十字会组织医疗队的经过。当时,仁济医院外科医师沈健昌当即表示了参加医疗队的决心,并报告了他开始的思想顾虑,怕自己是长子,父亲不放去,谁知父亲完全支持了他。时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倪葆春也鼓励大家赴朝服务。医院还号召全院医务工作者展开捐献运动,仁济护校的护生甚至有以献血来表示爱国热忱的。
1951年2月,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校友们在宏仁医院举行抗美援朝扩大会议,到会的有约大医学院院长倪葆春、宏仁医院院长王以敬(后担任仁济医院泌尿科主任)、仁济医院院长陈邦宪(1950-1954年任仁济医院院长)、校友会主席曹裕丰(1952-1954年为仁济医院副院长,1954-1959年任仁济医院院长)及校友、同学等近百人。会上,医务人员们一致要求把自己的医务技能贡献给前方英勇的中朝战士,立刻组织医疗手术队以表示约大医工抗美援朝的决心。曹裕丰在讲话中指出,到前线去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最具体的表现,约大医工组织医疗手术队是必要的。会上当场表示决心要参加医疗队的有曹裕丰、陈邦宪等。医学生及各医院院长都相继发言,表示一定会将会议精神带回去,积极展开动员工作,并争取在最短期内完成组织医疗队工作,到朝鲜去服务。
1951年4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在抗美援朝期间,为转达祖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关怀和敬意,组织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仁济医院放射科医师魏敦和就是该慰问团中的成员。1954年,魏敦和在接受新民晚报的采访中回忆这段经历,表示:五月初旬,我到达朝鲜黄海道。在各区医院里,我看见朝鲜人民军战士们在休养,他们都有一个争取重返前线,参加战斗的决心。当我的双手被英雄的朝鲜人民紧紧的握着时,我就感觉到彼此之间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在战壕里共同战斗的情感。这让我由衷感到敬佩和感动,中朝人民的友谊,是以鲜血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
陈邦典是当时沪上知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曾在1945-1950年担任仁济医院院长。抗美援朝期间,陈邦典在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中工作,组织发动上海医务人员捐献“白求恩号”飞机一架、“医工号”飞机两架,用以支援前线战士。1951年12月,陈邦典作为赴朝慰问团团长,代表上海市医务界去朝鲜慰问伤病员和志愿医疗手术队全体成员。1952年,其弟陈邦宪也参加上海市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任第十大队队长。他带领医护人员在长春积极救治受伤战士,受到东北军区卫生部的表扬。而除了陈邦典、陈邦宪兄弟外,还有当时在宏仁医院内科工作的江绍基,于1952年2月到长春,参与了军医的培训;同年6月到8月,他进入朝鲜,积极救治受伤军民,与指战员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转眼间,时光已流逝74年。当年许多参与过这场战役的仁济医护人员,如今已不在人世。但他们这份保家卫国的赤诚之心、这份救死扶伤的责任使命,将会被全体仁济人牢牢铭记,并且不断传承弘扬。
岳冰 仁济医院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