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亲历了上海的兴盛繁荣、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进步;她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一代代仁济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和“唯一”,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2024年,仁济医院迎来180岁华诞,请听仁济人为您倾情讲述“仁术济世护苍生”的感人故事。
仁济医院风湿学科的种子,始于医院内科学的前辈黄铭新和江绍基。
1960年,澳大利亚学者麦克法兰·伯内特的“克隆选择学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自身免疫病的研究从此在世界拉开帷幕。3年之后,仁济医院大内科主任的黄铭新教授和消化科主任江绍基教授找到时年33岁的陈顺乐,亲手交给他一叠英文文献,希望他主攻风湿病学领域。那个夏天,陈顺乐把这些文献手写翻译成一本70页的小册子——《自身免疫过程与自身免疫病的病损》。从那时起,陈顺乐便开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1979年5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成立,并在仁济设立临床免疫研究室。免疫学家余㵑教授任第一所长,黄铭新任第二所长,江绍基担任副所长及临床免疫研究室主任,陈顺乐任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不久,仁济医院成立以临床免疫研究室为基础的风湿病学科。当时,只有3个工作人员,8张病床。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风湿病学科。
建科伊始,陈顺乐选择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作为风湿科的主攻方向,SLE被公认为自身免疫病的原型,可累及几乎全身所有脏器,病变复杂,治疗棘手,死亡率高,并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83年,陈顺乐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附属皇家墨尔本医院访学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建立SLE自身抗体谱的检测平台。1985年,仁济风湿科在32668名上海纺织工人中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内首次报道中国SLE患病率为万分之七,其中女性为千分之1.13,据此推论,中国有100万的SLE患者,病情以轻中度为主,女性多于男性。这一研究结果被写进中国医学生的教科书,也吸引世界的眼光。而风湿科最早建起患者“专卡”,这是仁济患者数据库的雏形,也为后来的患者队列研究和药物经济学研究奠定基础。
1988年,陈顺乐主持制定出中国SLE的诊断标准,经过全国27家医疗单位相关科室的验证,确认与1982年美国的ACR标准相比更有利于我国SLE患者的早期诊断,被采纳为全国标准,载入医学院校的教科书。SLE患者多为年轻女性,而本疾病曾被认为是妊娠的禁区, 为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风湿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中国SLE患者的妊娠适应证及诊疗方案,即SLE患者在疾病缓解1年、无重要脏器禁忌激素用量小于等于10mg前提下可考虑妊娠。并使超过1000名SLE患者成功并获得健康婴儿。该项研究内容已纳入中国SLE临床诊疗指南。1999年,仁济风湿科对中国SLE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10年生存率从60年代的25%提高到84%,18年生存率达到70%,已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后的岁月中,作为这些临床研究工作的延续,鲍春德教授领衔的狼疮肾炎治疗的临床研究,吕良敬教授主导的结缔组织病患者生殖的研究,也逐渐拉开帷幕。仁济风湿在重症狼疮的治疗、难治性肾炎的治疗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开创了风湿病诊疗和研究的崭新领域。
2003年,仁济风湿组建GROPEC合作组织,纳入包括妇产科(Gynecology),放射科(Radiology),骨科(Orthopedics),儿科(Pediatrics),内分泌科(Endocrinology)和心内科(Cardiology)在内的、与风湿科联系最为紧密的科室,学科群的组建,进一步推动SLE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疗。并以此为平台,率先在国内推动免疫性疾病的多学科联合诊疗,相关亚专业深度融合,多学科集群式发展。2005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版,这是亚太地区第一本SLE专著。
2010年1月11日,陈顺乐走进人民大会堂,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仁济风湿的第14张科技奖励证书——“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及临床治疗技术”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SLE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奖。
40余年来,通过风湿病学家们的不懈努力,SLE从急性的、致死性的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国SLE的诊治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40多年的岁月里,仁济风湿多次举办全国风湿病学培训班,推广风湿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协助兄弟医院创建风湿科,开启风湿病学的启蒙与普及之门。从SLE起步,到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齐头并进,仁济风湿破茧成蝶,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风湿病学领域的先遣队和排头兵。
李杨 放射科 主管技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