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在漫漫岁月长河中,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幻、亲历了上海的兴盛繁荣、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进步;她始终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不断地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一代代仁济人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攻坚克难,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第一”和“唯一”,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2024年,仁济医院迎来180岁华诞,请听仁济人为您倾情讲述“仁术济世护苍生”的感人故事。
牛惠霖于1889年生于上海,是中国第一代海归西医师,也是仁济医院首位华人副院长,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1907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还领有皇家内科学会开业证书,并任伦敦医院主任医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积极参加伤员救治工作,在战伤外科领域颇有造诣。1919年牛惠霖回国,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他带回了消毒、麻醉等一系列新技术,开展了四肢创伤等新手术。从此,仁济的外科开始与世界同步发展。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牛惠霖作为中国红十字医疗队医务组长东渡救助,积累了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
1927年和1931年,著名红军将领陈赓因腿部重伤曾两次秘密来沪就医。八一起义后不久,陈赓在贺龙的第2军第3师第6团第1营任营长,在会昌战斗中,他不幸左腿负伤,且伤势严重,军医束手无策。1927年10月起义军撤离潮汕后,陈赓经香港转往上海,经介绍找到牛惠霖,秘密治疗腿伤。牛惠霖得知陈赓是共产党员,对他格外照顾,精心治疗,最终治愈了他的腿伤。了解陈赓历史的都知道,他曾在中央特科工作过。这次腿伤治好后,陈赓就化名王庸,在上海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隐蔽斗争。
之后,陈赓去了红四方面军担任师长和方面军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在新集西北胡山寨的战斗中,陈赓右腿负伤。这次他伤得更严重,腿骨被子弹粉碎,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几乎只有截肢这一种可能。陈赓被紧急送到上海,在牛惠霖和他弟弟、骨科专家牛惠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的共同努力下,陈赓又一次被治愈。这次成功的救治也为后来的我国战地救护和战伤外科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牛惠霖后来曾任上海红十字医院(今华山医院)院长,牛惠生则是中山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淞沪抗战期间,牛惠霖牛惠生兄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共同组织战地救护工作,在上海、苏州两地分别设立伤兵医院;牛惠霖先后出任上海地方协会救护伤兵第一医院院长、上海公共租界万国商团华队军医长。他以丰富的经验组织指挥并参与救治了大量伤员,挽救了许多战士与百姓的生命。
牛氏兄弟均为当时名医,在国际上卓有声誉。牛惠霖一专多能,擅长外科,并精通内科、肺科、妇产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专业。牛惠生为骨科专家,1926年获得美洲医学会名誉会员的荣誉。他们兄弟共同创建“霖生医院”,并分别在上海福煦路(今金陵西路)和南京路(今南京东路)设立诊所。他们对病人一视同仁,精心诊治,贫苦患者则一律免除挂号费。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赓因感念牛惠霖的恩情,曾特意来到上海想看望故人,表达谢意。令他没想到的是,牛惠霖早已于1937年病故。此事留给陈赓的,只有永远的遗憾。
牛惠霖(1889—1937),上海市人。中国最早的华人西医师之一。外科学家,曾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第五届会长等职,并在主要医疗卫生行政机构中任要职及医事顾问,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
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并领有皇家内科学会开业证书。曾任伦敦医院主任医师、伦敦叶普斯惠区医院与密它瑟斯医院重伤外科手术主任医师。1919年,回国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归国时带回麻醉、消毒等一系列新技术,开展四肢创伤等新手术,从此仁济医院的外科与世界接轨,取得全新的发展。1927年、1932年红军将领陈赓腿部负重伤,曾两次秘密来沪就医,均由牛惠霖与其弟牛惠生(系骨科专家)悉心诊治而愈。“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牛惠霖、牛惠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组织战地救护工作,在上海、苏州两地设立伤兵医院,出任上海地方协会救护伤兵第一医院院长、上海公共租界商团华队军医长,组织指挥并参与救治大批伤病员。
董诗亮 审计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