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2024年11月8日第8版
“免陪照护服务”是指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目前,上海已有部分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在部分住院病区试点。
国家医保局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一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患者或患者家属可自主选择由医疗机构提供的、经规范培训的“免陪照护服务”,也可选择社会化、市场定价的护工服务
“一人生病全家忙”,这是不少家庭遇到的现实场景。这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老问题,有没有新解法?10月26日,国家医保局出台护理类立项指南(试行)和优化调整护理价格政策通知,统一指导各省规范护理价格项目,其中有新设的“免陪照护服务”。
这份国家指南,旨在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后顾之忧。在此之前,天津、浙江、福建等地已陆续开展免陪护理或无陪护病房试点。
(在仁济医院的“免陪护病区”,没有患者家属进进出出,整体坏境安静、整洁。)
日前,记者走访上海多家医院发现,上海也已有部分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在部分住院病区试点推行“免陪照护服务”。对于这一探索,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反响究竟如何?推进中遇到什么新问题、有哪些亟待破题的环节?记者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一探究竟。
在仁济医院胸外科病房见到38岁的徐女士(化名)时,她正坐在床头回复手机上的消息,完全看不出前一天刚接受了肺部切除手术。
徐女士体检发现肺小结节,经影像学观察“不太像好的东西”,在仁济医院胸外科,被诊断为右肺磨玻璃结节,病理为微浸润癌。徐女士说,选择到仁济医院胸外科手术,除了看重医术外,还因为提前考察过这里的一个“加分项”,就是“免陪护住院”。
到底什么是“免陪护”?这其实是指住院期间的一种服务。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消息,“免陪照护服务”是指由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不再依赖患者家属亲自陪护。在仁济医院,胸外科、泌尿外科试点“免陪照护服务”已经两年多。
“我父母年纪大了,让两位老人来回奔波照顾我,太折腾了。之前,我有朋友在这里手术住院,体验过‘免陪护服务’,我觉得很好,所以这次也特地选择了这里。”徐女士是85后独生女,她说,“免陪护服务”解决了她住院手术的后顾之忧,自己请好假、安排好工作,一个人安心来治疗即可。此外,这里的环境也更好,“没有家属走来走去,病房整体的康复、休息环境都比较好”。
在上海,有这类需求的患者不少,“免陪护病房”的出现让患者及家属都能缓口气。
“家里有人生病住院,陪护是个大问题,家属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人住院全家受累’。”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奚慧琴说,国家医保局此次新增“免陪照护服务”项目,将促进住院照护短板的补齐,消息出来后,国内的护理同仁都非常关注,十分期待后续进展。
在仁济医院,几乎所有的医生都知道,在设置“免陪护病区”这件事上,胸外科主任赵晓菁教授是冲在第一线的“头号支持者”,他持续积极发声,希望病区的管理模式能更进一步。
为何如此重视?赵晓菁向记者讲起一个自己经历的场景:上世纪90年代,他还是实习医生时,住院患者会有两根专属签子,在每天下午的专门探视时间,每来一个家属探视就抽走一根,一次探视的家属不会超过两人。赵晓菁感慨,这样的病房环境相对安静、舒适。
“病人身边动辄四五个家属围着,一来影响我们医护人员工作,二来影响同病房其他患者休息、康复。”更让赵晓菁在意的,是医疗质量与安全。
“胸外科病房的不少患者刚经历肺部手术,身体正处于最虚弱的阶段。在眼下的秋冬季,流行性感冒、肺炎进入高发季,倘若携带细菌或病毒的家属在病区内活动,会影响到患者术后的恢复,甚至还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支持‘免陪护病房’,是对患者负责。”赵晓菁向记者强调,“做一件科学规范合理的事情,要‘咬定青山不放松’。”
之所以如此坚决,是因为在“免陪护”试点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有患者家属就对“免陪护”心存疑虑:“我们不能来探望,怎么知道病人有没有被好好照顾?”
仁济医院胸外科护士长倪科春注意到,这种疑虑在外地患者及其家属身上更明显。“有些从外省市来沪看病的患者家属,短时间内不太能理解‘免陪护’模式,因为他们在来沪之前,已经提前安顿好了自己的工作、生活,打算一门心思来贴身照护,结果被告知‘免陪护’,会感觉计划一下子被打乱了。”倪科春坦言,个别家庭条件有限的患者,他们的家属可能就地搭一个躺椅睡在患者脚边,一来方便24小时端茶递水,二来节约了住宿费。“‘免陪护’的推行,可能让他们多了一笔食宿费的开销,需要我们更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采访中,也有多名护理人士向记者强调:“免陪护”不等于“零陪护”。综合考虑中国人的家庭亲情观、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等因素,即便“免陪护”病房也依然会每天设定开放探视时间,通常在每天下午3点至5点。
“其实,家属陪护不仅是家属与患者之间亲情上的沟通,有些时候,家属也承担了病情观察的角色。”奚慧琴说。
当然,有家属陪护一定更好吗?未必。奚慧琴与记者分享了2023年住院患者安全的部分数据,结果显示,发生跌倒的患者大多为有家属陪护的,有家属陪伴未必比“免陪护”更安全。
“我们可以想到这些场景:家属来探视,会建议患者‘别老躺着、起来走走看’,结果患者术后下肢力量不稳,摔倒了,家属也没及时托住……”奚慧琴感慨,术后康复也是一门专业,在这一点上,家属未必都“靠谱”,医护人员在术后不同节点告知患者要下床,至于“怎么走”“怎么动”,其实都有讲究。
从另一个角度看,“免陪护”试点后,是否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压力?
“那是肯定的。”仁济医院泌尿科护士长袁霞说,“免陪护病区”的护士们时常感觉警铃大作,“得实时注意患者情况,谨防出现意外”。
“我们一直在听取各方声音,见招拆招,坚持把这个试点的利民效应发挥出来,还得努力实现多方满意。”奚慧琴说,多种声音的交锋中,“免陪护病区”从最初设立到如今试点两年多,其实一直在持续升级。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下午2点半,在仁济医院泌尿科和胸外科的“免陪护病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安静、整洁、有序,走廊开阔宽敞,只有护士偶尔脚步轻轻地路过。病房里,患者都能安静地休息,床边没什么杂物。
在仁济医院胸外科推行“免陪护病区”后,患者住院满意度较之前提升了,平均住院天数则减少了0.5天。“患者更满意了,康复速度也快了。”奚慧琴说,一方面,这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包括更小的手术创伤、更科学的康复计划有关;另一方面,护理同仁在交流中也开玩笑,或许“适当分离”加深了患者对亲属的想念,积极康复,想着更快回家。
“不论如何,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免陪护’工作模式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奚慧琴补充说,针对护理工作量问题,医院内部也在不断想办法解决。就拿护士配置来说,传统床护比是1∶0.4,也就是一个床位配0.4名护士,而在“免陪护病区”,一个床位配0.5个护士。同时,医院还面向社会广泛招收护理员,现在,仁济医院已配备相当数量的护理员配合护士工作,守护患者健康。
对于家属的探访需求,仁济医院也在不同观点的拉扯中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点:在患者手术前后三天以及每天下午3点到5点,家属可来病房探视。“这首先是考虑到患者的心理需求,外加围手术期有许多事情需要家属帮忙办理,在身边也比较方便联系。”奚慧琴解释。
在推进“免陪护”试点的同时,医护们想做的还有更多。
在全国已试点的城市中,有的已经将这一服务纳入医保,有的探索了“医保+自费”的支付模式。事实上,收费价格、支付模式、护理员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等都是一个个新问题。
而在业内看来,这一试点和探索又是紧迫的。从人口结构看,80后可说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当下“独一代”普遍迈入“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且父母普遍进入“多病共存”的老龄阶段,老人的一场大病就可能变为压垮小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没有可以帮衬的兄弟姐妹,这群“421型”结构家庭的中坚力量很可能不得不抛下一切,以家庭为单位扑进这场与疾病的搏击中,奔波在医院。“免陪护”模式无疑有力且值得信任,可以替“独一代”撑一把。
“家里一旦有老人住院,往往意味着起码有一个人被‘绑’在医院。”奚慧琴忆起曾在病房里看到的种种,“免陪护模式无疑能释放被迫‘困’在医院里的这部分劳动力,为患者的家庭‘松绑’。”
当前,国家医保局在吸收地方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在立项指南中单独设立“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2024年底前,各省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试点地区“免陪照护服务”收费将有据可依。而为避免新项目被滥用,挤占有限的护理服务资源,国家医保局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一级护理患者,且暂不纳入医保,患者或患者家属可自主选择由医疗机构提供的、经规范培训的“免陪照护服务”,也可选择社会化、市场定价的护工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前瞻试点是在为更庞大的家庭之需探索“解题思路”,也将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护理服务需求的同时,引导医疗机构提供专业性、技术性护理服务,不同城市的探索进程中,期待更多的创新模式支撑。
文章来源:文汇报
记者:唐闻佳 见习记者:张菲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