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抑郁症来源于头脑的“独裁统治”?|心理学好书《抑郁的力量》

情感   情感   2024-12-26 20:02   河北  

创号9年第1067篇

安慰记作者高佳欢

编辑tianQ



糖丸儿:小绿你好,我的孩子最近确诊了抑郁症,当从医生口中听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很吃惊,在我的印象中,Ta一直是一个乖巧,懂事,受大家喜爱的孩子,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为什么一夕之间,我的孩子就变了个样子


现在的Ta不愿去学校,只愿呆在房间里,我们尝试跟Ta沟通却只能得到沉默或者大哭,多次沟通未果后,只能任由Ta将自己封闭在房间内。可我不明白,Ta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又该怎么做才能帮到Ta呢?


同时我也有查到近几年很多孩子因患有抑郁症而伤害自己的新闻,我很害怕我的孩子也会变成其中的一位。我也很疑惑,是不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才会出现抑郁的症状?我又应该如何做才能找回从前那个正常的Ta呢...


读书小绿:从你的叙述中,我感受到了你对孩子的爱与担心,想帮助孩子的无助与急切,但同时也看到了你对于抑郁症的误解和焦虑。我想和你分享泉谷闲示《抑郁的力量》这本书,也许能给你的困惑能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抑郁的力量》

[日] 泉谷闲示(著),佟凡(译)



糖丸儿:读书小绿,我觉得我的孩子本来挺好的,可为什么抑郁症会突然找上了Ta?


读书小绿:抑郁症看起来像是突然发生的,但实际上是“头脑”与“内心”斗争了很久的结果。回想一下,Ta是不是平时特别听话,规规矩矩的去做“应该”的事情?


糖丸儿:是啊,Ta一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生活和学习上都不会让我担心,老师也经常夸Ta,可这和抑郁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小绿: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头脑”和“内心”经常会产生分歧。头脑总是试图控制一切,用“应该”和“必须”的话语体系去指导我们。比如“你应该听话”,“你必须取得好成绩”等等。它的矛头既指向外界事物,也指向自己的内心和身体。而我们的内心更偏向直觉和感受,关注“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如果孩子总受制于大脑的理智控制,便会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期望,时间长了就会通过情绪和身体来进行反抗。


糖丸儿:可...这不是一件好事吗,在头脑的理智控制下,去做“应该”的事情有什么错呢?


读书小绿:表面上看,头脑确实有利于完成任务,遵守规则。但如果Ta总是在满足外界的期待,便无法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压抑如果得不到合适的缓解与释放,便会向抑郁的方向发展。


糖丸儿:可我一直关注着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没发现Ta有什么异常啊......


读书小绿:这也是问题的关键。大多时候我们都会关注“外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你有没有留意到,孩子可能早就通过一些行为或身体症状来发出“求救信号”呢?


糖丸儿:身体症状?你是...说像生病一样的表现?


读书小绿:对,也就是“躯体化症状”。在大脑的“独裁统治”下,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会被自动驳回,使压力无法被正确表达和处理时,这时内心便会求助于“身体”,用疼痛,疲惫,睡眠问题等方式发出警告,来告知大脑,自己正处于危险状态中。回想一下,孩子最近是否有类似的情况,感觉无精打采,莫名身体不舒服,或者突然对某些事情失去了兴趣?


糖丸儿:这么说确实有,Ta总说肚子疼,可在医院查来查去也找不到原因,我以为Ta不想上学在装病......


读书小绿:这可能就是孩子发出“内心呼救”的一种表现,Ta的头脑可能一直在告诉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去学校,但却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当这种内心与头脑的矛盾持续存在时,内心就会被压制,最终只能通过身体“罢工”来反抗。


糖丸儿:我明白了,原来在我未曾注意的时候,Ta的内心已经在尽力呼救了。




糖丸儿:小绿,我现在明白了抑郁症是“内心”和“头脑”长期斗争的结果,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在我未注意的时候,也曾忽视了孩子发出的“呼救”,可我现在还是有点困惑,是因为Ta太脆弱,性格有问题,所以才容易抑郁?


读书小绿:其实“脆弱”并不是导致抑郁的原因,反而很多抑郁的孩子性格坚强,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优秀。


糖丸儿:那怎么会得抑郁症呢,我经常听到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过脆弱,才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难道脆弱不是抑郁的根本原因吗?



读书小绿:恰恰相反,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往往非常“强大”。Ta们可能有极强的意志力,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是追求完美。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Ta们可能比别人付出了更多努力。可正是因为过度追求“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让Ta们渐渐失去了认可真实自我的能力。


糖丸儿:Ta确实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孩子,也总说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可努力才能成功呀,这怎么会让人抑郁呢?


读书小绿:努力本身没有错,但当这种努力建立在对自我的过度要求和否定真实感受的基础上,就会让人陷入困境。抑郁的「精神母胎」往往是对自己的高标准和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当一个人总觉得“我不够好”“我必须更优秀”,Ta们内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超出承受范围。


糖丸儿:那抑郁症会不会是失败的表现,正因为Ta没办法承受压力所以才会......


读书小绿:不,这也是对抑郁症的误解,疾病是为了警示,试图将患者从糟糕的现状中拯救出来。抑郁症并不代表“失败”,它其实在告诉我们:当前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不能再用头脑的“高压”去忽视内心的真实需求。


糖丸儿:我懂了,抑郁其实也在警醒我们,应当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Ta的求助。可如果是当下的思维和生活让Ta变得抑郁,我还应该期望Ta变回原来的样子吗?


读书小绿:这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其实真正摆脱抑郁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重生”去找到新的自己。抑郁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它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来去找到更自然、更接近内心需求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回到过去的状态,那种压抑的内心矛盾可能还会重新出现。我们要尝试着理解抑郁传递的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它。同时帮助孩子一起探索Ta内心的真正需求,以及为什么会对自己有那么高的要求。引导Ta 从“应该”转向“自爱”。让Ta知道,爱自己并不是懒惰或放弃,而是尊重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当然,专业的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医生可以帮助病人一起解读抑郁症传达出的信息。改变Ta的思维模式,找到Ta自我否定倾向的原因,帮助Ta们重新找回自爱。


 
「预约咨询请点击上方图片」

糖丸儿:谢谢你,读书小绿!听了你的话,我觉得自己能更理解孩子了。抑郁其实也是一种提醒,是孩子改变和成长的契机。我要去学着真正的理解Ta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引导。


读书小绿:你愿意理解和陪伴孩子,这本身就很了不起了!加油,相信你和孩子一起,会找到适合Ta的节奏和方式的。



糖丸儿:小绿,我之前对抑郁症带有太多的误解和困惑,这些困惑也让我在我与孩子的相处上走了许多弯路。现在我想要去有效的帮助Ta,可我又怕用错方法,你觉得我应该怎样做呢?


读书小绿:想帮助Ta是一件好事,但面对抑郁症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方式。首先,别急着“鼓励”或“解决问题”。我们总以为积极的话会有帮助,但对抑郁的人来说,鼓励有时反而会让Ta们更自责,因为Ta们会觉得自己“做不到”。


糖丸儿:啊,这我还真没想到。我之前确实总说“努力一下就好”“坚持就是胜利”,但好像并没有用,原来这是错误的方式。


读书小绿:是的,因为抑郁并不是简单的懒惰或消极,而是长期内心与头脑的对抗。过度的鼓励会让Ta们感觉压力更大,甚至强化Ta们“我不够好”“我没有用”的念头。我们已经了解到推翻大脑的“独裁”与“控制”是抑郁症患者的本心。但鼓励却会强化大脑的“控制”,令病人将源头归于是自己不能严格控制内心,去采取有意义的行为。在这时,自我厌恶便会伴随而来。


在这个时刻,接纳和陪伴是最重要的基础。你可以尝试着和Ta说:“我知道你现在可能很辛苦,我在这里陪着你,不用急着改变什么。”让Ta感受到你的支持,而不是强迫Ta改变。


糖丸儿:我知道了,但如果Ta的状态一直不好呢?最近Ta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不愿意出来,我看着就很着急,这种状态正常吗?我总觉的出去走走也会对恢复心情有好处。


读书小绿:完全正常。当Ta们精神能量不足时,心理屏障会变得非常脆弱,面对外界的刺激会感觉压力倍增。这个时候物理屏障便成为了替代品,选择“家里蹲”就像小鸡在蛋壳里,它既是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伤害,也是在为重生积蓄力量。在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不逼迫Ta走出安全区。对正常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却可能给Ta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可以选择用温柔的方式提供机会,比如说,你可以说:“我觉得外面阳光挺好,如果你想出去走走,我可以陪你。”给Ta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像做任务。


糖丸儿:明白了,我应该学会接纳Ta的状态,并用温和的方式给予引导。可在我的认知里“逃避”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令人越来越退缩,失去勇气......


读书小绿:其实逃避不完全是负面的。对抑郁症患者来说,逃避是在积极地回避危险,可以理解为逃避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尊重Ta的节奏,让Ta有足够的时间去修复内心。如果Ta觉得某件事压力过大,选择回避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自我调节。


糖丸儿:那是不是就一直逃避也没关系呢?



读书小绿:当然不是。逃避是阶段性的。当Ta们逐渐恢复力量时,试错和探索就变得重要了。试错的过程能帮助Ta们找到新的方向,帮助Ta慢慢重建自信。


糖丸儿:试错……就是让Ta多尝试一些事情吗?


读书小绿:没错,但要从小目标开始。比如试着完成一件小事:散步十分钟,完成一幅画。这些小尝试能让Ta体验到成就感。即使没有做好,也要告诉Ta:“没关系,这本来就是尝试。”通过这样的方式,Ta会慢慢减轻对失败的恐惧。最终Ta会摆脱头脑的“独裁统治”,学会倾听抑郁症带来的警示,接受更加自然的生活方式。


糖丸儿:明白了,我会试着调整自己,不再急着让Ta“变好”,而是学会陪Ta走过这个过程。谢谢你,小绿,我会仔细读一读《抑郁的力量》这本书,相信我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知识,来正确的支持帮助Ta。


读书小绿:你已经做得很好啦,记住,每一步都很重要,也要照顾好你自己,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支持Ta。












后台私信回复「指南」

可以获得一份心理咨询使用指南哦~


糖丸儿们及时星标🌟安慰记哦

不然就和安慰记失联啦!



想购买《二次成长》,请点击下方链接↓


安慰记心理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