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话健康:食养并重,医防结合

学术   2025-02-03 15:06   云南  
( 正月初六 )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大自然奏响的新年序曲。


新旧交替,寒冬渐远、暖意与料峭并存,大地生机萌动。这不仅是季节的交替,更是大自然给予我们调养身心的重要契机。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可能影响我们过一个轻松愉快的春节。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句话寓意着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又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进一步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养生的重要性。


立春时节,人体阳气如同破土的新芽,开始缓缓升发。此时,顺应天时进行养生调理,为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立春时节的健康与养生。


食养并重——捂春与咬春


“捂春”:减衣莫心急,保暖护阳气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民间俗语可大有学问!其中“春捂”,说的就是立春之后别急着脱掉厚重的冬衣。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到,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摄生消息论》则云:“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立春时阳气刚刚开始升发,但冬天的阴寒之气还没有完全消散。这个时候如果过早地减少衣物,寒邪就很容易乘虚而入,损伤我们体内的阳气。


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适宜的温度能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各个器官都能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儿童则是免疫系统还不完善,身体抵抗力较弱。所以这两类人群在立春之后更要注意“春捂”,做好保暖措施。
“咬春”:美食正当时,吃对更健康

立春时节,“咬春”的习俗可是由来已久。每到这个时候,萝卜、春饼、春卷纷纷登上人们的餐桌。咬春,咬的不仅是一口新鲜,更是对健康的追求。

传统中医认为,春季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脏,而春天正是肝气升发的时机。所以在饮食上,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些辛甘的食物来养护肝脏。

“辛”和“辣”有啥不一样?辛是一种温和的、带有微微刺激性的味道。比如我们常吃的生姜、大葱、薄荷,它们都有辛味。辛味的主要作用是发散和行气,例如感冒时喝姜汤,会觉得身体微微发汗,鼻腔通气,这就是辛味在起作用。

辣,则是强烈的刺激感,主要来自辣椒、胡椒、芥末等。辣味会让人感觉嘴巴“火辣辣”的,甚至有点疼。它的作用主要是刺激唾液分泌,让人食欲大增。比如吃火锅时,辣味会让人越吃越香,但同时也会让刺激胃肠道。
“踩春”:适当户外锻炼,拥抱活力春天

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起来。“踩春”就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适度的户外运动好处多多。它能增强心肺功能,让心脏更有力地跳动,肺部呼吸更顺畅;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毒素,让整个人都充满活力;运动还能调节神经系统,缓解日常的压力和焦虑情绪,让心情更加舒畅。
医防结合——保护心血管,预防传染病


倒春寒,温差大,保心脏,防感染

立春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此时,常出现“倒春寒”,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给健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寒冷刺激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心脏供血量减少,增加心脏负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数据显示,收缩压短时间内可能上升10~20 mmHg,舒张压也会波动,让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发病风险显著提高。

研究证实,气温骤变还会削弱免疫系统。白细胞活性降低,吞噬能力下降20%-30%,人体抵抗力减弱。此时,致病微生物活跃,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趁机传播,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发病率可达夏季的4倍以上。而且,气温变化还影响胃肠道,引发胃肠道疾病,低温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引发急性胃痉挛、胃溃疡等。

慢病重管理,疾病早预防

在倒春寒的影响下,气温变化剧烈,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面临更大挑战。

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致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立春期间,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此外,还要保持平和心态。据统计,情绪激动时,收缩压可能瞬间上升 20~30mmHg,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因此,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监测血压也必不可少,每周至少测量2~3次。若收缩压高于140 mmHg或舒张压高于90 mmHg,或出现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患者也需格外注意。呼吸道疾病患者要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出门戴口罩。胃肠道疾病患者要注重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变质食物,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立春之际,大家都要行动起来守护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均衡,多吃蔬果。此外,还要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清洗,每次不少于20秒。家里多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传染病高发时,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必须去就戴口罩。只要大家提高防护意识,做好这些,就能轻松应对立春的健康挑战。


参考资料

[1] 王美华. 立春:健康养生自此始[OL].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2-2].

[2] 彭欣.立春时节话养生[J].益寿宝典, 2017(4):1.

[3] 邓玉霞.立春 迎春 咬春[J].中医健康养生, 2018, 4(2):1.

[4] 李苹.立春养生重养肝,饮食调养有讲究[J].康复, 2021.

[5] 缪国斌. “倒春寒”时节 小心疾病找上门[J/OL].健康报. [2023-2-27].

[6] 人民好医生. 立春时节有哪些常见疾病进入高发期?人民网. [2024-3-19].

[7] HU SG, LIU RJ, ZHU H, et al. Effects of the air temperature on immunoglobulin concentrations of healthy people[J]. 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 2023, 32(7): 1439-49.

[8] 周人杰.'倒春寒'来袭,慢病患者更需警惕[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3):1.

[9] 潘春华.初春养生保健“六要”[J].家庭医学, 2019.


来源:CHTV百姓健康


医学论坛网肿瘤号
医学论坛网肿瘤发送国内外肿瘤相关的前沿资讯、学术进展、病例讨论等内容,是肿瘤医生学习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