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转身捣碓式名考释:象形同前。《陈式太极拳》(注:《陈式太极拳》指1963年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沈家桢、顾留馨合著一书。以下如本书中再出现《陈式太极拳》,皆同此注)名第二金刚捣碓,以数字区别式之次第,亦便学者记忆,今加左转身,以明确方向的变化。此式似乎相当于各式太极拳的提手上式,但均无此名。
此式共有六个分解动作。
动作一:眼法不变。身左转,胸向左前斜角。左腿变顺缠,右腿变逆缠,松裆垂膝成左半盘步。同时左手变逆缠,沉肘旋腕走里下弧线,转向左前方,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继续顺缠,勾手变掌,松肩收肘贴右肋,手走外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图5—1)。
动作二:眼法不变。身右转,胸向正前。右腿变顺缠,屈膝塌劲脚尖外摆;左腿变逆缠,松展左膝成右反弓蹬步。同时左手变顺缠,肘尖向里收到左乳下寸许,左手下塌外碾走外上弧线收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右手变逆缠,走外上弧线,向右前上斜角转出,高齐右眼,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图5—2)。
动作三:眼法不变。身左转,胸向左前方。左腿变顺缠,以左脚跟为轴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腿变逆缠,松裆垂膝成左大盘步。同时左手变逆缠,走里上弧线转到胸前,肘贴左肋,腕部贴胸向左旋转,继续前挤,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手指扬向右后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变顺缠,松沉肩肘,走外下弧线转到脐前,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5—3)。
动作四:眼法不变。身继续左转。左腿仍顺缠屈膝塌劲;右腿继续逆缠,提膝带脚走里前弧线,落在左脚右前斜角约一肩宽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以腕为轴走里前弧线在胸前旋转,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继续顺缠,走下弧线转到胸前合在左手外下方,交叉为斜十字状,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图5—4)。
动作五:眼法不变。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左腿逆缠,屈膝塌劲;右腿顺缠,右膝提起,膝盖里合,小腿松垂,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握拳,拳眼侧向右后上斜角,拳心侧向右后下斜角;右手亦变逆缠,扣合在左手背上,手心侧向左后下斜角,手指略扬向左后上斜角。(图5—5)
动作六:眼法不变。身略左转,胸仍向正前。左腿顺缠,屈膝塌劲;右腿逆缠,震落在左脚的右旁,约一肩宽;左脚尖扣向正前,成小正马步。同时,双手仍逆缠,左手经心口下落在脐下,拳眼侧向右后上斜角,拳心侧向右后下斜角;右手随左拳下落在左手背上,手心侧向左后下斜角,手指斜向左前上斜角。双手的下转,要与右脚的震落同一时间。(图5—6)
动作六作用:加强抱缠,并松合裆劲法。有病,体弱者,不可震脚,震脚应自然松落,以声音沉着而响,脚底不感震动为准,不可用力,震后脚疼。
要点:第三、四动作时,注意脚尖的外摆和上步时要提膝带脚。最后一个动作是左手握拳,跟第一个捣碓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