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捣碓式名考释:凡是一套拳都有式名,主要是为了学者便于记忆。取名的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象形的,二是说明动作的,三是说明作用的。金刚捣碓,此式系象形的。“金刚”神明也,“捣碓”如同捣臼之状。陈式老谱又名“护心拳”。
此式共有七个分解动作。
动作一:面向北,眼视正前。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手顺缠以肘为轴走里左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同时逆缠,走外右上弧线转到下颏前方的一尺位置,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图1—1)。
动作二:眼法不变。身略右转,胸向右前斜角。右腿变顺缠,屈膝松裆塌劲,以右脚跟为轴,向右前斜角外摆脚尖45度;左腿同时变逆缠,以左脚尖为轴,向左后斜角旋转脚跟,成右小盘步。同时,右手变逆缠,以手领肘走外右上弧线向右前上斜角上转,高与口齐,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里小弧线,手心侧向右前上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臂宽(图1—2)。
动作三:眼法不变。身继续右转。右腿仍顺缠弓膝,松塌裆劲;左腿随身右转,以脚尖贴地,经过右脚的里踝进行到右脚的左前方,经过左前虚步(约一肩宽),向里斜勾脚尖,用脚跟里侧贴地向前进一大步(约二肩宽,或更大些,最多三肩宽为度)成左扑步。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上弧线继续向右上斜角上转,高与眼齐,距眼尺许,手心仍侧向右前下斜角,手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配合右手顺缠,走里上弧线松肩收肘,肘尖收到胸前,手的高度不变,手心仍侧向右前上斜角,手指仍扬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仍保持一小臂宽(图1—3) 。
动作四:眼法不变。身略左转,胸仍侧向右前斜角。左腿变顺缠,屈膝塌裆劲落下脚尖;右腿变逆缠,膝仍弓住,脚不转动成左侧马步。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里下弧线转到胸前,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变顺缠,松肩沉肘走外下弧线转到脐前,如推物之状,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双手距离一小臂宽(图1—4)。
动作五:眼法不变。身继续左转,胸略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松裆屈膝,以脚跟为轴,脚掌贴地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腿仍逆缠,脚尖贴地走里前弧线,将右脚进到左脚的右前斜角约一肩宽落下,右脚平踏地面成右前虚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里前上弧线变顺缠收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下弧线转到左腕外下侧,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呈斜十字状合抱胸前(图1—5)。
动作六:眼法不变。身略右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劲;右腿变顺缠,提膝走里上弧线到裆前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继续顺缠,松沉肘部走里下弧线,转到胸前,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手指扬向右前上斜角;右手配合左手继续顺缠,松沉肘部,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收转在胸前,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图1—6)。
动作七:眼法不变。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左腿变顺缠弓膝塌裆劲,右腿变逆缠,将右腿旋转踏在左脚的右侧约一肩宽,屈膝塌劲,左脚尖内扣成小正马步;落右脚时,也可以发劲有声,成震脚动作。同时左手顺缠从胸前下转到脐部,变小逆缠,手心略偏向右后,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配合左手变小逆缠,落在左掌心,拳心侧向左后上斜角,拳眼侧向右前上斜角(图1—7)。
要点:第一动作要注意双手以中指领劲先动,肘不要先动。第二、三动作要注意双手的距离保持一小臂宽,不要越走越大。在出左腿时,要注意左脚尖向里斜着勾起,以左脚跟里侧贴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