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方法》:10条实践收获

楼市   其他   2024-04-13 19:10   广东  

2024年第14篇原创推文

写在前面:年初定了小目标,争取每个月都可以输出一篇读书笔记,这是第三篇。看了两遍《笔记的方法》,第一遍专注看,有感触记下来,第二遍看有笔记的地方,周末整理了笔记,以及我实践过程的收获和启发,欢迎阅读。




一、记录

1、记笔记,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我们每天接收到无穷无尽的信息,但是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对记下来的信息提前处理一下。

2、办法:用自己的话来记录,可以加深印象,同时写也是思考的过程。

3、启发:当我要记下某一条笔记,可以对笔记进行预处理,不是原封不动复制粘贴下来,而是选取我需要的信息储存,结合L先生提到过,可以备注这条笔记的后续使用场景是什么,比如理论性的语句需要自己去验证的,在笔记后加上「验证」;比如需要行动的笔记添加「行动」,即你记下来的笔记有了清晰的指令,下次看到可以直接按照指令展开。

3、记什么笔记

①记录脑海里突然闪过的想法。我一直觉得这些瞬间很珍贵,记录想法就有机会变成现实。

②记录有用的信息。比如朋友家靠近哪个地铁口、之前看到冬天要多晒太阳可以增加人的幸福感。先培养自己记笔记的习惯,先有再优。

书中一句话我很喜欢:“真正值得记录的,恰恰是个人经历、个人兴趣、个人感悟、个人思考等等,这些带有个人特质的东西,才是你独一无二的知识财富,到哪里都搜不到。”

③记录有启发的内容。之前《认知觉醒》也说过,看到书籍某个篇幅对自己很有启发,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感觉不错?这段话还可以在哪里使用?我之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我可以如何做?

我睡前有个习惯是如果这一天非常开心或者非常难过,会回顾发生了什么让我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开心的状态是否可以复制、创造,让其再次出现?不开心的状态是因为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这些都需要先回顾一遍,看到是改变的开始,记录则有了一手的素材。

④记录反直觉的信息。看到意外的信息多留意,培养逆向思考,多用好奇心去挖掘。

⑤记录让自己有情绪波动的事情。可以促进对自己的理解,保持情绪健康,增强决策能力。持续不断地记录,我们就有更多数据可以来调试自己,不断优化自己,走向更理想的自己。

⑥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即在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有价值信息、做过的决策、写作的办法、复盘的思路等等,只要我们在做事情,就有很多实战的经验,都值得被记录下来。如实记录,尤其是尽量详细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⑦精炼核心的内容。不过有时候我因为贪心会想把所有觉得有用的信息都记录下来,都有用,说明都没什么用。比如我在写这本书的笔记也出现这个问题,还是有点依赖书本的大纲去整理笔记,这个过程少了一些自我提问:我读这本书的目的仅是为了输出这些笔记吗?不是的,我想要用起来,主动管理笔记,减少信息焦虑,用笔记影响现实生活。

4、不断对笔记定期整理,删改,增加,对于重复的信息可以剔除,同时增加一些可以长期思考的问题。当然,重要的是记录下的笔记在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比如,我决策原则是什么?会考虑什么因素?我下次就可以参考纬度减少决策的时间。;比如我觉得时间管理是什么?这是由于最近看到的书籍都提到了要主动去管理自己的时间,比如我选择做这个重要的事情,比如用我的价值观来选择,而不是被时间推着走,被待办事情推着走。



二、标签管理

1、没有标准答案,适合我的就是最好的办法。

2、给笔记加标签的目的是让自己使用更方便,即我知道怎么找到需要的笔记。

3、分类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可以参考别人的,但最终要自己合适。

4、因为我不用I.A.P.R标签分类法,所以这里略过,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本书的第二部分。即收件箱/领域/项目/兴趣。先把信息放在收件箱,再定期分类到某个领域,再细化。

5、知识就该主观分类。因为知识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为我所有才有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亦是所有知识的尺度。

6、不错的建议

①给标签设定说明书,即说明xx标签是什么意思,什么类型的信息可以放进来,比如在#关于自我,主要和我有关的,或者我希望自己是勇敢、主动、靠谱的,下一级标签是#勇敢的我、#主动的我,当我做了一些勇敢的事情,我就可以放在里面,不断内化,是的,我就是勇敢的人。

②增加缓冲区域,即不知道这条笔记要怎么加什么标签,先找一个地方放着,再定期整理。

③每天安排10分钟整理今日笔记,目前我都是安排周末定期处理,但一忙我就忘记了,所以还是得重新思考如何更好整理笔记,而不是换个地方存放。

三、定期回顾

1、通过定期回顾来对抗遗忘曲线,推动知识内化,说不定有新的想法碰撞。

2、回顾看曾记录下来的某天信息或者提醒,让其有继续改变现实的触发点。

3、增加需要的,删减不需要的,让知识结构不断优化,留下更需要的。

4、把重要的信息不断重复冲刷我们的大脑,产生更大的影响。

5、新旧知识得以链接,应用更加方便。

6、构建自己的行为原则,比如站立姿势得体,比如不迟到,不要过度猜测别人的想法,类似不为清单。原则是某种给自己的规范,不去做或者要加强的事情。

7、心法:不要把回顾比较当作压力,而要当作一次充满机会的发现之旅,让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不期而遇,发现惊喜。

说到这里,我当时给自己安排了每天回顾24条笔记,可以说一次都没有回顾,因为觉得一口气要看完24条笔记太累了,感觉打开回顾没有尽头,尤其我的笔记还很长。所以原本要让自己看多,但是启动成本太高,结果本末倒置,啥都没看。于是我想到可以减少到最低的4条,先有了习惯再逐步增加,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试行两周后,发现我有80%的概率打开今日回顾。

8、如何更好的回顾:每次写笔记的时候,可以刷一下同个标签之前写了什么,增加印象。

9、自我提问: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系?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者新思考?这条笔记和其他哪条笔记有关系?




四、优化信息源

1、避免信息成瘾,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沉浸在不断有新鲜的刺激信息里,比如刷短视频,一晃1个小时过去了,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条视频是什么,大脑有开盲盒的爽感,刺激分泌多巴胺,我们的行为就会不断被控制,触发产生多巴胺。

2、打破信息茧房,当人们形成信息过滤系统,这种系统会使一个人只愿意接受自己熟悉的细腻系,而看不到其他重要的信息,就像把自己关在一个茧房里。

3、如何跳出信息成瘾呢?三项原则:不必成为全能的专家,我们不需要什么信息都知道,反而给自己很大压力和注意力的分散,从而忽略自己本应该要精进的领域;以具体的问题为牵引,问题越具体,搜集的信息思路就越清晰;主动监控,保持质疑,多问一句为什么?

办法:a、减少信息源,我们的注意力很宝贵,减少那些利用情绪、让自己过于舒适、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越低级的信息,越是充满了主观判断和结论,以及降低接受者的思考难度;而越是高级的信息,越是充满客观事实,尽量避免下判断,将判断的任务交给了接收者。

b、增加优质信息源。把他人当做信息源,尤其有实践的人的分享;可以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博主,整理一手的访谈信息,定期去观看;把自己作为办法,下场去实践。这里有一句话很喜欢:工作现场有神明。

c、用多视角去看待信息。考察概念,概念考察是任何有效思考的基石。寻找范式,被公认的观念理论或者办法。顺藤摸瓜,去看到关注的信息相关联的关键线索。

即做减法、做加法、做乘法。

五、心法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别人的地图没有我的航向。

3、斯多葛学派的先贤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驶向哪个港口,那么哪个方向的风都不是顺风。”

4、构建自己的提问机器,提出待解决的问题。




六、看完后我个人实践应用

1、关闭所有app的信息推送,设置勿扰,删除短视频app。

2、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看的信息,不要算法推荐,要个人品味挑选。

3、记录,记录,记录,很重要。

4、删减我的flomo笔记,以关键原则筛选:这条笔记记下来对我是否有帮助?和我最近的什么问题有关系。

5、设计客观的环境,分开作者和编辑的身份,不能一边写作,一边还要删减,分开进行。因为两者目的不同,前者在意想法有没有表达完,后者在意遣词造句和结构。如果一个人同时扮演两个角色,还要频繁切换,那么不容易聚集于任何一个角色,还要耗费很高的内容生产成本,比如时间、精力,脑力。

6、用价值观管理时间,而不是用待办清单堆积更多的任务。待办容易被推迟,比如我本来计划昨日看书写推文,但是我去聚会了,我的待办被取代了,这个时候看到背后的价值观,我觉得此刻去写作重要还是社交满足重要,再做取舍。

7、增加一个标签是我所在的领域:可持续生活、社会创新、就业赋能、环保、编织等等,倒推我有意识去看到和我行业息息相关的信息。

8、在意自己的信源质量,有意识寻找更优质的信息源,或者努力成为好的信息源,起码没有在生产垃圾信息。

9、笔记管理,前期可以参考不同人的办法,但更重要的前提是让你要下场做,要自己实践,不然看多了反而影响自己行动。

10、把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质量当做一个不紧急但重要的事情去运营。



写在最后: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我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点转变很重要,这意味着我在主动管理和自己有关系的信息,而不是被推着走。如果你看完有什么启发,欢迎留言,或加我微信。周末愉快。

八分二十
目前在更新1000个真人故事计划、星辰周刊、读书笔记、日常、一些阶段性思考和偏见,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