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于1967年被首次描述,1994年欧美共识会议制订了ARDS的诊断标准,2012年发布了“柏林定义”。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柏林定义”渐显局限,2023年ARDS全球新定义发布,突破了“柏林标准”的局限,将ARDS的诊断范围扩展至接受高流量氧疗和资源有限地区的患者,诊断无需限定呼气末正压,提出将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SpO 2/FiO 2)用于ARDS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并强调了超声的诊断价值。新定义提升了ARDS诊断的普适性,促进ARDS的早期识别。呼吸支持是ARDS重要治疗措施,已从单纯的“肺保护”发展为“肺、右心和膈肌保护”,但各种细节仍在探索中。2023年欧洲重症医学会发布了新的ARDS指南,其中着重讨论了ARDS的呼吸支持策略。同期,美国胸科学会也更新了ARDS管理指南。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认识ARDS,回答临床上相关问题,编辑部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游教授牵头组织了本期ARDS专题文章,围绕ARDS的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包括2023全球新定义的进步及局限,高流量氧疗及无创通气、床旁超声在ARDS诊疗中的价值,SpO 2/FiO 2用于ARDS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电阻抗断层成像指导ARDS机械通气,俯卧位的已知和未知,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技术在ARDS治疗中的价值以及临床表型导向的ARDS精准治疗。必须清醒认识到,ARDS患者的高病死率仍是严峻挑战,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其高度异质性且缺乏针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治疗药物。未来研究应基于精准医学的理念,致力于深入探索ARDS分型,认识其病理生理机制,并据此发展新的床旁诊断、监测技术和治疗药物等,以期改善ARDS患者预后。
•专题目录•
202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球新标准:进步与局限
袁雪燕 刘玲 邱海波
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
脉搏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与动脉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孰优孰劣?
孟祥林 熊雅欣 赵鸣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床旁超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中的作用
张红玲 尚游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
杨姗 杨婧 康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俯卧位通气治疗:临床疗效的已知与未知
尚伟锋 陈德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
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徐永昊 刘宜坤 席寅 王亚 黎毅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电阻抗断层扫描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
孙骎 刘玲 杨毅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省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型指导精准治疗
刘一娜 马晓春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点击本文章左下方“阅读原文”,跳转《中华医学杂志》官网,免费阅读全文以及下载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