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祁人;
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祁事。
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贾令狐神庙
在地理上的晋中一带有一种纪念性的祠庙建筑——狐神庙,虽然由于其历史久远而被拆改很多,但其留存至今的数量仍然不少,比如今天的太原、榆次、阳曲、交城、文水、介休、寿阳、太谷、平遥、清徐等地均有,而作为远古时期“晋中”核心区域的祁县,当然也有这种狐神庙,其中的贾令狐神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该狐神庙位于贾令镇西,祠庙座北向南为一进四合院,总面积约1100㎡,现存庙院外观基本完整,由戏台、正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正殿为悬山顶,明代遗存,戏台为卷棚顶,清代重修后的遗留,这两座主体建筑均保存完好。
不光是外地人,就是很多本地人说起“狐神庙”也搞不清是什么性质---“狐神”是什么神仙,莫非是《聊斋》中的狐狸精?导致这一误会的原因还有这个祠庙的多种名称,比如什么狐仙庙、狐爷庙、狐侯庙等,那么这个“狐神”到底是谁呢?要是说起“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知道他的人就很多了,这个“狐神”就和晋文公关系密切,其实这么多的狐神庙就是他下令修建的,只不过由于历史久远,现存的狐神庙建筑已经不是晋文公时期的了,除清徐的狐突庙为宋代遗留、平遥的利应侯庙为元代遗存外,其余各地的“狐神庙”多为明清遗构。那么晋文公为什么下令修建这么多的狐神庙呢?
原来,这个“狐神”不是别人,正是晋文公的外公---狐突。狐突,字伯行,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人,曾做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狐突的女儿姬实是晋献公的妃子,也就是晋文公的母亲。另外狐突大夫还有两个儿子,一名狐偃;一名狐毛。晋献公22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内乱,晋文公(当时叫“公子重耳”)被迫流亡,狐偃和狐毛均随公子重耳流亡;到晋惠公14年(公元前637年)狐突大夫因其二子跟随公子重耳流亡不奉诏回归而被杀。后来公子重耳回国执政,在晋国境内遍立神祠以供奉为他的霸业而献身的外公,这就是晋国“狐神庙”的由来。由于狐偃、狐毛兄弟两跟随晋文公功勋卓著,他们身后也就被逐渐地配祀狐突庙内。久而久之,有些“狐神庙”里就单独供奉狐偃兄弟两,或者其中的一个。因此残留至今的各地“狐神庙”内所供奉的对象就有了稍微的差别,但都是狐突父子。
贾令狐神庙主祀的据说是狐偃,该庙始建年代未知,重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现存建筑为清代修葺后的规制,正殿建于高约50CM的砖台之上,雄伟壮观;外观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布设五铺作枓栱七朵,明间出斜栱一朵;正殿对面约30米处是清代中后期重建的戏台。狐神庙左右厢房均已被改建,失去了原来的形制,但是左右垛殿各三间尚存完好。戏台是狐神庙的附属建筑,始建年代未知,现存的实物为清代中晚期形制,是祁县现存唯一的山门兼倒座戏台形制。这种倒座形制在晋中一带是很普通的做法,但是在祁县境内却仅此一处了。张登戏台虽然倒座,但不兼做山门。所以贾令狐神庙倒座戏台保持了祁县文物的多样性。
这座戏台为楼阁式构造,造型美观,构制精巧,是一座不错的晚期木结构作品,在祁县现存的三十座古戏台中独具一格。戏台为上下两层楼阁式形制,屋顶构造奇特——单檐卷棚顶前部接出歇山顶出檐。这种奇特的做法虽然相比较常规形制较少,但也很有些实例,而且分布晋国南北各地,比如潞城市辛安玉皇庙戏台、灵石县马和晋祠庙戏台、清徐县小武关帝庙正殿等等,均为此种构造。山门兼倒座戏台和过街式戏台的共同特点是,戏台基座的中部辟有供人出入或行走的通道,这种通道分为两种形制:活动式和固定式。这两种形制的戏台在山西范围内有很多实例,祁县当然也都有。活动式构造用于戏台基座较低的通道设置,唱戏的时候在通道上临时搭架台板,通道就被封闭了,不能正常通行了;而固定式通道不存在这个缺点,无论是否唱戏,通道都可以正常行走,贾令戏台的通道就是这种固定式通道,不受演戏的影响。戏台的上层演戏,下层供人出入寺庙;戏台后壁正中辟有山门,及左右圆形小窗,构造秀气;前台正面的檐下枓栱,除角科外也是错开柱头布置。上层戏台内被装了顶棚,梁架看不全面,但是梁画片段依然清晰鲜亮;三面墙壁上残留着十余则演戏题记,由于墙壁上涂抹着白灰,还裱糊着报纸,看不到全部的题记,在能够清晰辨认的题记中,最早的是清“光绪廿五年五月”(公元1899年),距今110余年。现存戏台保存基本完好。
公元2020年10月,贾令狐神庙被整体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走遍祁县》精彩往期(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以打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