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祁县(87)】祁县贾令狐神庙

文摘   2024-12-09 19:08   山西  

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祁人;

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祁事。


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了解祁县 走近祁县丨祁家心韵—祁县文物古迹专辑


贾令狐神庙


在地理上的晋中一带有一种纪念性的祠庙建筑——狐神庙,虽然由于其历史久远而被拆改很多,但其留存至今的数量仍然不少,比如今天的太原、榆次、阳曲、交城、文水、介休、寿阳、太谷、平遥、清徐等地均有,而作为远古时期“晋中”核心区域的祁县,当然也有这种狐神庙,其中的贾令狐神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该狐神庙位于贾令镇西,祠庙座北向南为一进四合院,总面积约1100㎡,现存庙院外观基本完整,由戏台、正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正殿为悬山顶,明代遗存,戏台为卷棚顶,清代重修后的遗留,这两座主体建筑均保存完好。

不光是外地人,就是很多本地人说起“狐神庙”也搞不清是什么性质---“狐神”是什么神仙,莫非是《聊斋》中的狐狸精?导致这一误会的原因还有这个祠庙的多种名称,比如什么狐仙庙、狐爷庙、狐侯庙等,那么这个“狐神”到底是谁呢?要是说起“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知道他的人就很多了,这个“狐神”就和晋文公关系密切,其实这么多的狐神庙就是他下令修建的,只不过由于历史久远,现存的狐神庙建筑已经不是晋文公时期的了,除清徐的狐突庙为宋代遗留、平遥的利应侯庙为元代遗存外,其余各地的“狐神庙”多为明清遗构。那么晋文公为什么下令修建这么多的狐神庙呢?

原来,这个“狐神”不是别人,正是晋文公的外公---狐突。狐突,字伯行,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人,曾做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狐突的女儿姬实是晋献公的妃子,也就是晋文公的母亲。另外狐突大夫还有两个儿子,一名狐偃;一名狐毛。晋献公22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内乱,晋文公(当时叫“公子重耳”)被迫流亡,狐偃和狐毛均随公子重耳流亡;到晋惠公14年(公元前637年)狐突大夫因其二子跟随公子重耳流亡不奉诏回归而被杀。后来公子重耳回国执政,在晋国境内遍立神祠以供奉为他的霸业而献身的外公,这就是晋国“狐神庙”的由来。由于狐偃、狐毛兄弟两跟随晋文公功勋卓著,他们身后也就被逐渐地配祀狐突庙内。久而久之,有些“狐神庙”里就单独供奉狐偃兄弟两,或者其中的一个。因此残留至今的各地“狐神庙”内所供奉的对象就有了稍微的差别,但都是狐突父子。

贾令狐神庙主祀的据说是狐偃,该庙始建年代未知,重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现存建筑为清代修葺后的规制,正殿建于高约50CM的砖台之上,雄伟壮观;外观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前檐布设五铺作枓栱七朵,明间出斜栱一朵;正殿对面约30米处是清代中后期重建的戏台。狐神庙左右厢房均已被改建,失去了原来的形制,但是左右垛殿各三间尚存完好。戏台是狐神庙的附属建筑,始建年代未知,现存的实物为清代中晚期形制,是祁县现存唯一的山门兼倒座戏台形制。这种倒座形制在晋中一带是很普通的做法,但是在祁县境内却仅此一处了。张登戏台虽然倒座,但不兼做山门。所以贾令狐神庙倒座戏台保持了祁县文物的多样性。

这座戏台为楼阁式构造,造型美观,构制精巧,是一座不错的晚期木结构作品,在祁县现存的三十座古戏台中独具一格。戏台为上下两层楼阁式形制,屋顶构造奇特——单檐卷棚顶前部接出歇山顶出檐。这种奇特的做法虽然相比较常规形制较少,但也很有些实例,而且分布晋国南北各地,比如潞城市辛安玉皇庙戏台、灵石县马和晋祠庙戏台、清徐县小武关帝庙正殿等等,均为此种构造。山门兼倒座戏台和过街式戏台的共同特点是,戏台基座的中部辟有供人出入或行走的通道,这种通道分为两种形制:活动式和固定式。这两种形制的戏台在山西范围内有很多实例,祁县当然也都有。活动式构造用于戏台基座较低的通道设置,唱戏的时候在通道上临时搭架台板,通道就被封闭了,不能正常通行了;而固定式通道不存在这个缺点,无论是否唱戏,通道都可以正常行走,贾令戏台的通道就是这种固定式通道,不受演戏的影响。戏台的上层演戏,下层供人出入寺庙;戏台后壁正中辟有山门,及左右圆形小窗,构造秀气;前台正面的檐下枓栱,除角科外也是错开柱头布置。上层戏台内被装了顶棚,梁架看不全面,但是梁画片段依然清晰鲜亮;三面墙壁上残留着十余则演戏题记,由于墙壁上涂抹着白灰,还裱糊着报纸,看不到全部的题记,在能够清晰辨认的题记中,最早的是清“光绪廿五年五月”(公元1899年),距今110余年。现存戏台保存基本完好。

公元2020年10月,贾令狐神庙被整体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作者简介:李新生,网名: 晋王,祁县牛家堡村人,祁县信用联社职员,“最美祁县”策划者之一。

《走遍祁县》精彩往期(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以打开文章)

了解祁县 走近祁县丨祁县文物古迹专辑

【走遍祁县(86)】祁县古县镇胡累砖塔

【走遍祁县(85)】祁县丰固村普寿寺大殿

【走遍祁县(84)】祁县涧村文峰塔

【走遍祁县(83)】祁县境内的白晋铁路遗址群

【走遍祁县(82)】来远宋家庄堡遗址

【走遍祁县(81)】乔家堡乔致庸墓

【走遍祁县(80)】祁县幽仙寺遗址

【走遍祁县(79)】盘陀村与子洪村的渊源
【走遍祁县(78)】盘陀村古迹
【走遍祁县(77)】祁县古城墙遗址
【走遍祁县(76)】梁村洪福寺
【走遍祁县(75)】北团柏遗址
【走遍祁县(74)】祁县文庙
【走遍祁县(73)】昌源河溯源
【走遍祁县(72)】寻访关老爷寨
【走遍祁县(71)】独角兽和南社村
【走遍祁县(70)】古县镇胡累砖塔
【走遍祁县(69)】来远镇小鱼沟摩崖造像
【走遍祁县(68)】来远镇下坪村诸神庙
【走遍祁县(67)】段家窑遗址
【走遍祁县(66)】来远石崖遗址
【走遍祁县(65)】祁县孙家河村
【走遍祁县(64)】来远半沟五龙王庙遗址
【走遍祁县(63)】“麓台龙洞”的传说与真相
【走遍祁县(62)】贾令镇姜家堡村关帝庙
【走遍祁县(61)】昭馀镇北关村关帝殿
【走遍祁县(60)】回放120年前祁县来远镇的一瞬间
【走遍祁县(59)】下凹石窟
【走遍祁县(58)】追寻胡累
【走遍祁县(57)】唐河底遗址
【走遍祁县(56)】来远镇—泉峪村
【走遍祁县(55)】祁县鲁村纪行
【走遍祁县(54)】祁县来远镇又发现一处抗战遗迹
【走遍祁县(53)】来远洪山寺
【走遍祁县(52)】刘家堡关帝庙
【走遍祁县(51)】千年古镇——来远镇
【走遍祁县(50)】冯静武|南 关 拼 图
【走遍祁县(49)】冯静武|牛家庄速写
【走遍祁县(48)】东观村的“国保”兴梵寺
【走遍祁县(47)】高城遗址
【走遍祁县(46)】河湾村--罗氏宗祠及祖茔
【走遍祁县(45)】冯静武  |  梁村考异
【走遍祁县(44)】祁县--南河石窟
【走遍祁县(43)】祁县--南河村、鱼儿理村
【走遍祁县(42)】祁县--九汲村
【走遍祁县(41)】鲁村窑址
【走遍祁县(40)】祁县—东杜家庄村
【走遍祁县(39)】鲁村永全寨遗址
【走遍祁县(38)】西六支关帝庙及惠安寺遗址
【走遍祁县(37)】峪口下庄遗址
【走遍祁县(36)】新寨堡墙遗址及堡门
【走遍祁县(35)】【三合寺】
【走遍祁县(33)】刘氏先茔及石坊
【走遍祁县(33)】左家滩堡门
【走遍祁县(32)】幽仙寺双塔
【走遍祁县(31)】祁县—石佛窑村
【走遍祁县(30)】阎维藩故居
【走遍祁县(29)】祁县鲁村遗址
【走遍祁县(28)】祁县——大庄村
【走遍祁县(27)】峪口乡下王庄古迹
【走遍祁县(26)】峪口乡上王庄村观音堂遗址
【走遍祁县(25)】大德通票号(光绪帝慈禧驻跸)旧址
【走遍祁县(24)】贾令—光绪帝及慈禧歇脚地
《走遍祁县(23)】晋中战役下八洞·神堂头指挥部旧址
《走遍祁县(22)】白寺岭战役遗址
【走遍祁县(21)】集林坪遗址
【走遍祁县(20)】来远关帝庙
【走遍祁县(19)】里湾杨氏宅院
【走遍祁县(18)】来远东山摩崖造像
【走遍祁县(17)】古县—祁县故城遗址
【走遍祁县(16)】 东磨支遗址
【走遍祁县(15)】私立竞新小学校旧址
【走遍祁县(14)】来远祝家庄石窟
【走遍祁县(13)】岭北庄戏台及寺庙遗址
【走遍祁县(12)】修善观音庙遗址
【走遍祁县(11)】峪口乡—下凹村
【走遍祁县(10)】东观镇—白圭村
【走遍祁县(9)】古县镇—段家坪村
【走遍祁县(8)】闫漫村
【走遍祁县(8)】后庄戏台
【走遍祁县(7)】河湾村
【走遍祁县(7)】涧村歇马庙
【走遍祁县】“六郎城”的传说和历史
【走遍祁县】顶山庙及武克鲁墓遗址
【走遍祁县】黄贝山村
【走遍祁县】郜北村
【走遍祁县】--岭北庄
【走遍祁县】梁村
【走遍祁县】--子洪村
【走遍祁县】—上古县村
【走遍祁县】--古县
【走遍祁县】开栏语


爱我祁中 百廿常新丨祁县中学120周年校庆征文启事


最美祁县——昌源湧
祁县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文脉悠长。今“最美祁县”择祁县古城北大街112号而居,愿为所有爱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祁县的人创建一个雅聚之地。以“昌源湧”为号,是感念昌源之水润泽之恩,崇尚前辈先贤博学笃行,我辈后学意欲见贤思齐,不以涓涓而自弃,将融汇百泉而泱泱。

最美祁县
渐习为祁人;亦无非祁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