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老师杂忆
母校祁县中学成立已120周年,在风风雨雨中跨越了两个世纪。回想在祁县中学学习的六年,犹在昨天,确实受益匪浅,永生难忘。成长路上有那么多优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人生路,非常荣幸,而马融老师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师。
大成殿、柏树院、状元桥、大礼堂、大操场、小操场,少不更事的我,面对这样未曾谋面的环境更激发了我玩的天性。一天,上自习铃响了,我们还在看蚂蚁大战昆虫,全然不顾进教室上课,“赶紧的,回教室!”后面传来一个声音,往后一看是一位面容清瘦年龄挺大的男老师,戴副眼镜,眼神中透着严厉,语气不容置疑,吓得我们赶紧散了,再回头看时,男老师已经走远,直而硬的肩膀不时的抖一下。过后才知道是赫赫有名的马融老师。
高中学习生活开始后,才真正感到马融老师是位既有严肃又慈祥的长者。当时我比较喜欢写点小文章,每次的文章都由马老师细心批改,有时还会叫到跟前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评的等级是A+的,马老师会让把修改后的作文再抄一遍,贴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供大家交流。
进入高二后,教室由学校西面的砖瓦房搬到了刚新建的教学楼。搬入新教室,前面黑板上是梁宝斋老师书写的周总理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也体现了马融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殷殷期望。突然有一天马老师告我让我准备写教室其他墙上和教室后面的标语,但我不知道马老师是怎么知道我有喜欢书法的这个爱好的,1983年暑假在文化馆参加第一期书法培训班后这个爱好一直在断断续续的坚持着,但接到这个任务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因为自知道自己是啥水平。
一天下午活动堂,马老师让我到语文教研室,笔墨纸内容都已准备好,纸是板报纸裁好仿装裱形式,用布蘸淡蓝色广告色滚的边,马老师亲自做的。教研室还有其他的老师,面对这个环境自己也确实紧张,马老师亲自给我拉纸,记得第一条第一个字是“喜‘’字,就把‘’士"就少了一横写成了"十",当时非常尴尬,而马老师却没有任何一点责怪的意思。说换一张继续写,不管怎样,战战兢兢写完了就迅速逃离了教研室。
1985年是祁县中学成立80周年,举行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其中一项是书画展览,马老师又给我布置任务让写一幅作品,当时确实有畏难情绪,自己一个学生,知道好多老师都是书法高手,就迟迟没有交稿,马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专门叫我,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必须完成。当时写的内容是周总理的名句"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后来,我有幸参观了庆祝建校80周年书画展。在展厅才第一次真正见到了马老师的书法作品。融何绍基、颜真卿于一炉,有独特的个人面貌,同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是极力推广用简化字创作作品的。这才知道当时马老师的书法,在晋中地区以及省里面的影响力。自己在书法这条道上能一直坚持,确实离不开马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和支持。
上学的时候,班里有班委会和团支部两套班子,好多事情是共同完成的。我担任班里面的宣传委员,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出教室外面墙上分配的板报。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和新鲜感过后,对这个工作就有些懈怠,以至于有一期快到时间了还没有完成,马老师向我怎么个情况,见我有推诿的意思,就坚定的说自己的事情不要推给别人,必须按时完成,不容有任何借口。当时确实有点想不通,为什么非得让我完成。过后想想,特别是走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才知道这就是责任和担当。几件事下来这才感觉到马老师的用心良苦和可敬之处,知道了教书育人和先生的真正含义!
进入高二年级后,马老师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不再担任班主任,而由小马老师马骁兵担任,但语文还是马老师当课任。
记得学完一课《红楼梦》的节选课后,马老师让围绕巜红楼梦》写一篇作文。作文完成,我在最后提了一个问题:贾宝玉身上是否出现资产阶级思想,怎样理解?想不到的是马老师在我作文后用红批改笔写了两页多作文纸回答这个问题,非常感动。可惜的是这篇文章已经佚落。
日常教学中遇到有些问题,马老师会直接把我们叫到讲桌旁给直接纠正,可谓耳提面命,循循善诱,甚至具体到一个错别字。特别是语文课中的说明文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方面,可以说没有能难倒他的问题。这是马老师的可佩之处。
也是后来才知道,马老师是初中毕业后留校当老师的,后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成为省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在这样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很难知道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特殊时期受冲击下放劳动,甚至在修建剧院中煤烟中毒差点付出生命代价,又忍受了怎样的不公平和痛苦。
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些小事,但在关键节点上的教育,是我成长中的非常重要一课。人生中有你,感谢马老师!
史书上记载,孟子曾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上也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如今,母校祁县中学已经走过百廿路程。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像马融先生这样一位位老师的精神、品德的代代传承才续写出今天的祁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