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小韩村轶事——小韩村之戴家
小韩村之戴家为昭馀戴家之支脉。戴家,在明清是显贵望族,时称“昭馀世家”。昭馀始祖戴成忠,于明洪武二年(1369)之山西代州迁至祁县城北偏东三十里处,起村戴家堡。安居六世,家世躬耕。七世祖戴公礼,身任县城仓官,始移居城内。八世祖戴宾,已官至大名府通判。
宾有三子:长子戴光政,太学生;次子戴光教,副贡生;三子戴光启,隆庆朝辛未进士(1571),官至二品大员。曾代天巡狩,俗称“戴巡边——戴阁老”。由于光启显著事迹,当时戴氏族长允许其另立神祗,为城内戴氏始祖。同一时期,戴光教迁居小韩村,为小韩村戴氏始祖。这一支,从戴光教至十五世,皆为庠生。十六世戴令德,乾隆四十五年(1782)的县志“饬行”一节有记载——戴令德,字永锡,小韩村人。存心和厚,善医。有患瘫者,家贫苦,医之,愈,不索谢,复赠麦数石。其他行事,多此类。子四人,年六十一,卒。戴氏之为人,之传家,可见一斑。令德次子祥云。祥云生子廷选。廷选生子隆邦。
戴隆邦,即戴氏心意拳鼻祖。这是截今为止,一门拳术的始祖,具体到某一人某一地,还没争议的唯一历史现象。
小韩村之戴街,从现在的“戴隆邦故居”向东一直到现存的古戏台,除了现在的学校(原来的法林寺),戴街东西走向,南北两旁,戴家最兴盛时,为戴家家族所独居。更而延伸至“后街”中部(戴街向北的另一条大街)。
小韩村地处白晋线之子洪口出来到祁县县城的必由之路,又离城仅十华里。听老人们说,解放前,从祁县南山出来,去祁县城办事人(大部分是步行,少数骑个毛驴,坐个轿车——马拉轿车),行至小韩村,往往要休息一晚上,在戴家开的旅店住一宿。第二天进城办事。因此,后街上有戴家的旅店、骡马店、榨油坊、什么的。
据说,我外公买的后街的那个院子,就曾经是戴家的旅店来着。后来由于外公闹病,又卖给闫姓子孙了。从街门看,当时的旅店从安全起见,真的很安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尺寸。(附图,仅作参考,实际尺寸,比此门还窄一尺,拱形是半圆性)。
有时遐想,戴氏之辉煌,除了其他原因外,与其“忠厚传家”的家训分不开吧。
抗日时期,有一戴氏子孙也是我党的联络员。他还有些许武功,晚上出入祁县城,还如履平地。当然也是有人脉,与当时的警察很多人都熟。
我小时候,基本不得病,有赖于小韩村素昌先生。素昌先生是1936年,山西大学堂毕业高材生,被分派到郜北村教书。结果,素昌先生毕业的第三年,我们县成为了沦陷区。据说当时,所有学堂都派有日本老师,讲日语,进行殖民文化渗透。素昌先生上课,难免有言论与抗日有关,就被关在了县城日本宪兵队。
就是戴仲生先生,晚上,用飞虎抓出入祁县城,打通关节,把素昌先生救出来的。至那以后,素昌先生拉起了药柜,开始给人看病。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我小时候),已行医三十多年。我们街上的小孩都受他的恩惠,把病基本消灭在了“未病”时期。论起来,不是得感谢戴仲生公?被日本宪兵队抓紧去,出来的又有几个呢?
不知为何,他老人家没有把武功传下来。
不过,忠厚传家的家风却传下来了。
他的大儿子——戴有喜,我小时候,是我们村(生产大队)的调解员。谁家婆媳闹架说不清了,谁家与邻居闹矛盾了……经他一调解,双方都偃旗息鼓,各自乐乐呵呵过自己的日子去了。
兴许是累世汇集的福德,截止今天,戴家最优秀的子孙,仍然是空军某部少将。其他子孙,在各行各业也安分守己,各安其事,不过还有“好汉护三邻”的做派——兴许那是留在血液里的东西。兴许,这才是文化的具体作用吧。
《易经》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句话,至我们民族诞生起,就奉为圭臬,化为家风就是——忠厚传家。
最后,用戴氏心意拳传人王映海先生的一句话来做结尾吧——戴家的拳是好,戴家的人更好。
最后祝愿戴氏能永世隆昌。
也祝愿戴氏之家风,永世久昌。
作者简介:梁彦竟,男,祁县第二中学校初中语文老师,祁县作家协会会员。始终坚持着教育是良心的事业的观念,甘于清贫,默默奉献,一丝不苟;始终坚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信念!在钻研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深深爱上了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的历史!自己民族的文化!爱好写毛笔字,传统拳艺,笔耕!座右铭: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