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春晚与“非遗”
一一观2025年央视春晚有感
2025年央视春晚节目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紧密联系。
遗产,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和法律规定可以继承的其他财产权益。世界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包括:古代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古壁画等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代留下的实物、艺术品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历史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如,谚语,对联句子等;2,表演艺术,如,民间杂技、戏剧、曲艺、秧歌;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如,端午节、中秋节;4,中医针灸等治病方法;5,传统手工艺技能,例,陶瓷制作技艺,面塑技艺等。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囗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
2024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将“春节一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中国共有四十四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居世界第一。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有:苏绣、吴歌、评弾、川剧变脸、滩头年画、中和韵乐、缂丝、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南汇锣鼓书、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板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少林功夫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尊重“非遗”保有主体的权益,为了增强认同感和彼此尊重,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央视春节晚会,春晚有一定数量的节目,将“非遗”元素融入到演出之中,旨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民间艺术、手工艺等。这些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民族韵味,同时,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春晚中,将传统民俗和“非遗”技艺结合,创造性地再现那些被逐渐遗忘的节日习俗。通过在节目中引入民间戏曲、传统舞蹈和“非遗”工艺现场演示,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更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节目内容不仅有传统歌曲舞蹈和戏曲表演,还有来自各个地方的“非遗”传承人亲自参与其中,为观众带来充满地方特色的艺术展示。
开场视觉秀《迎福》,曾获2021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的李子柒,她在传承非遗这条路上,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传播着快要消失的“非遗”文明。这次,她以“春晚体验官”身份亮相,身披华服化身蝴蝶仙子。李子柒的演出服及头发装饰上,呈现多项“非遗”元素,有北京绢花、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杨州绒花、温州螺钿、洛阳牡丹瓷等。
《迎福》节目中,还有打铁花、庆阳剪纸、绳结技艺、青神竹编,洛阳牡丹瓷,英山缠花,潍坊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其中,打铁花就是来自地方的“非遗”传承人亲自参与其中。总之,《迎福》节目,呈现出东西南北中的年味民俗,为观众送上五福临门的祝愿。
再有,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节目中,背景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有,祈年殿、佛光寺、钟鼓楼的中国古建筑,其中还隐藏着一个“非遗”元素:北京的中轴线。
小品《借伞》,取材自民间传说《白蛇传》。用白娘子和小青这两条史上最著名的蛇,串起了京剧、越剧、川剧、粤剧四种剧种。这四种剧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早在200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中,神奇一幕是机器人扭秧歌。秧歌这种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起源于田间劳作,代表着乡土中国。人形机器人身穿花袄,手持红手绢,与舞蹈演员默契配合,扭起了东北大秧歌。机器人表演,背后是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机器人表演,让世界看到中国是一个温柔而强大的国度。
歌曲《玉盘》,大凉山小明友合唱,歌名取自李白的《古朗月行》,童生唱出“玉盘、玉盘,越过天上万重山,慢慢向星汉”。借孩子们的歌声,演绎出“求索精神”。参与节目的大凉山小朋友的彝族服饰上的彝绣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喜上枝头》,整体是人在画中舞的感觉,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戏。舞者们扮演成喜鹊,符合新年的兆头。 布景是迎客松,迎客松代表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谊的象征。这里迎接的客人是美国朋友埃文.凯尔。他因无偿捐献给中国“二战”相册,而获赠国礼瓷。摆放在他面前的国礼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礼瓷上画的一只喜鹊跃上梅花,和舞蹈节目名称《喜上枝头》呼应成趣。喜上枝头,报喜人间,寄托着新的一年,好运将至的期许。
武术《笔走龙蛇》节目中的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是中国四大国粹中的两大国粹,这两大国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名称《笔走龙蛇》出自李白的《草书歌行》中“时时只见龙蛇走”一句。《笔走龙蛇》将书法艺术融于武术的一招一式。舞台为“砚”,上演太极武术的阴阳之道与书法笔墨的黑白之韵。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书法墨染千里、写意山河的神与魂。
歌曲《斗柄指东天下春》,斗柄说的是北斗七星,呼应了立春。二十四节气,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舞《潮起舞英歌》,英歌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取材自《水浒传》里“大名府营救卢俊义”一节,气势恢宏,又被称为中华战歌。
分会场中,江苏无锡的评弹、精微绣、惠山泥人,竹灯笼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武汉,主会场在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传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有仙人驾鹤经过,因而得名。崔颢、王维、李白都曾为黄鹤楼题诗。
这些“非遗”元素包罗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可爱、可敬的精神向往和民族性情。春晚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人民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更促进了全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贯穿于整台晚会之中,对“非遗”技艺进行展示,融合多种“非遗”元素。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以创新性表达,呈现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激发中国人民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唤醒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正因如此,我们要将这些“非遗”元素与当下生活相结合,积极参与和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