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小韩村随笔
当听说邻村申村写村志,不免有点兴奋——因为我们村与其毗邻①,且有一传说两村本是一村,因此而能知道我们村的一些确切记载。
可惜的是,《申村志》也没有这一确切信息。
不过,不知为何,中师毕业的我,莫名的愿意与老人聊天,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兴许能有些许真的历史?
随笔记来,以飨大家——
小韩村与申村本是一村的证据是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代,位于小韩村东门门楼的800斤大铁钟被拆下来炼铁时,很多人都看见过上面的铸文——“小申村”。
《申村志》里也有这样记载,据传为明初,由河南南阳迁来的“四刘(四个姓刘的)四申(四个姓申的)一闫一赵”八个家族,兴建此村。
虽无佐证,但我相信这个说法。
因为,截止现在,小韩村刘姓村民还有“南刘”、“北刘”的区分。“东刘”、“西刘”基本没有了,据说断嗣了。截止现在,“南刘”基本居住于南半村,“北刘”基本居住在北半村。
据说,刘家是一大家。我小时候,刘家家庙尚在。位于小韩村东北角。
小韩村与申村建村也符合我们古人的哲学——因势利导,两村依地势而建,俩村的俯瞰图大致是东南—西北走向的“8”字图(如下图),两村的走水也基本是由东南方向
向西北汇聚,最后出申村北门,汇入祁县“食邑河”,最后汇入昌源河下端。
这大约是“小申村”取贵的地方。
而居住在小韩村的“申”就是“东申”。“南申”、“西申”“北申”主要居住在申村。
起村时的闫家,还有生息繁衍,在小韩村有个“闫家圪道”,大约那是闫家原始居住点。
起村时的赵家,原来住在小申村村堡。位于现在小韩村村南。原来是在小韩村村墙外有一村堡。
小韩村村墙,我小时候(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地面宽是三米三,以前的尺寸是一丈;高六米,古时,是一丈八尺。
据说赵家曾经拥有过、养过一匹“龙驹”②。按当时的规矩,有了“龙驹”要上报朝廷、献给朝廷的,否则要满门抄斩的。可惜没有及时上报。后来被官府发现,赵家为避难,满族改性为“郝”,并丢弃在村堡居住,迁移到现在申村西部。在古代,更名改姓是很大的欺辱。
还因为,我们村村外的农田的地名。
向南,离现在村址约一里的农田,我们祁县话叫“圪台头”,普通话是“点将台”。“点将台”再向南的农田,分别是“东教场”、“西教场”。
教场向东越一里处,有一条小土沟,现在是公坟地,当地人们叫“阴粮市沟”。不过在以前叫“领粮市沟”。
口口相传下来,“点将台”是杨六郎的点将台。“东、西教场”是杨六郎的演兵教场。
“领粮市沟”是打了胜仗后,皇上发放粮草的地方。
“东教场”、“西教场”再往南的农田,我们村的人叫它“辽地”。
“辽地”再往南,直线走一公里就是祁县的“南山”,老人们把它叫“黄土坡”。
而恰恰小时听说书《杨家将》里有一段叫“大战黄土坡”。说书的内容依稀记得是杨家将被围。杨家的丫鬟杨排风解的围。
因此,“辽地”大约当时是辽兵所占地点。杨家着实被辽兵围困过,最后也着实胜了。要么皇上会有专门赏赐的地点。
上述第二个“因为”,小申村所在地,在北宋还是战场,不可能建村。太原为参照点,太原附近,在北宋一直是宋辽拉锯的地方。南宋,小申村一带属金国范围。元朝蒙元统治,金、元这两朝代汉人发展缓慢。在小申村地址建村的可能性小。
到明朝建立,汉人又一次发展起来,在此地建村,可能性大。
小韩村建村,街道比较整齐,俯瞰图,是大致的开口向西的一个“山”字。东西走向三条大街,由南向北,分别是“南头街”、“戴街”、“后街”。三条大街东段,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其名就叫“大街”大街把这三条街连在了一起。
其中,戴街,最东段路北,建有“法林寺”一座。路南,第一家,是“法林寺”和尚的伙食院。剩下的房屋,基本都是戴家家族所居住。大约因此而得名。
小韩村戴家,明朝时,出过一个“阁老”。清朝时,大约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网上记载,清初,他们家有个叫戴廷栻③的,曾经是反清复明的领袖。与傅山先生,是喝过血酒的磕头弟兄。法林寺内有不少傅山的墨宝真迹,可惜的是,1983年法林寺拆除了,在原址上建立了新学校。唯一的遗迹是法林寺的戏台还在。2022年补修后,我上去过一次,原来的仅存墨迹也没了。
“法林寺”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但是因“法林寺”而有的庙会是农历三月十九。
农历三月十九,既不是普贤的生日又不是普贤得道的日子。
为什么呢?
有一天,我看到明朝崇祯皇帝上吊的日子是“农历三月十九”,我才恍然——也更加相信戴家在清朝的真正社会身份。
我小时候,小韩村也有“九瓮十八缸”的传说,说是小韩村不知在哪里藏有“九瓮十八缸”的奇珍异宝。现在想来,大约是戴家准备起事用的宝藏吧。
当然说“法林寺”什么的不是说这些,而是说“法林寺”里的500斤的大铜钟,上面的铸文已经是“小韩村”的字样。可惜,也是1958年被炼铜了。
可见,小申村分成小韩村与申村起码在明末了。
小韩村得名,据说小申村东北七华里处有个“大韩村”,当时的县太爷就给命名成了“小韩村”。
非常可惜,这些都没记载,只是口口相传信息。
随起一笔,聊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注释 ①——不是本地人,根本不知道两个村是如何划分的,中间地段甚至有齿互现象——东西一条街,南面的大门里住的是申村的,他家的对门也是申村的,他家的下手邻居也是申村的,可是下手邻居的下手邻居又是小韩村的。
②“龙驹”——传说中,跑着跑着,能飞的马。
③ 廷栻,朝廷的顶梁柱。从名字,可见他的志向。也见上辈人对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