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关系与实践路径

政务   2024-09-05 18:39   四川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摘要

推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建设的基本主线。本文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发,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归纳总结出了几个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着力点,我们应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数字为文化赋能、加强内容创新、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培养专业性人才,以从整体的角度完善文化产业的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帮助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除此之外,处理好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供给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关系与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多重关系,同样对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关系


作者简介

杨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

目 录


  • 引言

  • 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 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产业的逻辑关系

  •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 结语





全文内容


引 言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进入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确定了新的目标,强调“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大多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存在问题、水平测度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李培峰(2019)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之路。顾江(2022)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文化企业融资难、创新人才严重缺乏以及政府监管缺位成为新问题。喻蕾(2021)从产业创新、产业协调、产业开放以及产业共享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呈(2023)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文化创新能力、协调水平、开放程度、共享水平和产业效益等维度构建衡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魏鹏举(2020)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完善创新评价体系以及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而周新建(2022)则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角度出发,指出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新业态以及文化企业转型方向等要顺应文化消费的潮流。
因此,借鉴已有的研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在深刻理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以及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内部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讨论的“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


(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应该具备全局观,与习总书记一同站在历史长远发展的深刻规律上,把握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立足的精神基石和纽带,必须坚持以实现中国梦为伟大目标,保证中国文化逐步成为世界先进文明的代表,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我们要看到,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切实可行的道路。而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顾江,20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可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努力协同,逐步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出一条可持续的强国文化之路。
(三)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针对推进文化产业改质量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可以说这一番深刻阐述,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未来的工作方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是一个有纲领性质的讲话。
1. 文化产业应以社会效益衡量发展质量和水平
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要衡量标准,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最优先的工作出发点。只有始终以人民为本、服务人民,才能发挥出文化产业对构建中国文化强国应有的力量。
2.文化产业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
数字化发展趋势正重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生态,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高度数字化有助于其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转变,文艺工作也应把握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积极借助科学技术,完成文化产业由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发展形态。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元宇宙、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技术深度融合,使文化内容更“可视化、互动化、沉浸化”。培育数字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文博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延伸文化产业边界,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将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书生,2022)。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文化企业数字化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整体性数字化转型,建构价值共创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张振鹏,2023)。
3.文化产业应结合区域发展策略
我国地域辽阔,注定了各区域差异性较大的特征,我们应充分尊重地区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转化当地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与条件。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也是文化产业应该遵循的一条准则,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必须与当地实际与国家的区域性政策相一致,如此才能激活各地独特的文化活力。
4.文化产业应结合旅游产业共发展
范周(2023)认为产业间融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旅产业融合全面赋能表现愈加显著。当下我国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民旅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体验不同于自身日常生活的风土人情,文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优化文旅产业结构,进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从机构、制度、市场和产品等方面进行内部融合,其还可以从“文旅+”层面与其他产业进行外部融合。因此,促进内外部融合协同发展,有助于打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习总书记指导我们:“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旅结合,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更能极大地满足人民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产业的逻辑关系


文化产业是由多重主体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来的,这里面充斥着精微复杂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其中的主要矛盾,对我们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也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一方面也会实现社会效益。不过要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建设需要正确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就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
因此在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社会效益始终应该被文艺工作者们摆在第一位。
二)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就要求我们也要处理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一方面,文化产业透过消费市场,为人民提供喜闻乐见乃至陶冶审美情操、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文化事业在政府主导下,能够更加宽广的领域中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2021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就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充分保障人民的文化权利。
在新时代,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已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需求之一,平衡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发挥好文化领域中市场主导与政府主导积极作用,真正做到让群众人人都能享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化、文明新成果。
三)处理好文化供给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关系
立足文化产业的基本运作模式,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文化供给与人民文化需求的关系。若要处理好这层关系,就不能仅听凭市场规律,人民“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能“有什么给什么”。
文化,始终是包含精神产物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毛泽东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已提出,“人类的社会盛会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一番话深刻地道出了文化的本质规律,它不仅源于生活且需要高于生活,人民群众也需要这样的文化和艺术。
同时,要严格把握文化供给侧提供的文化产的内容质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生产原料”,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量。
(四)处理好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方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广阔世界的基点,作为文明从未中断、历史悠久的大国,千百年积淀而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今天中国所成就的伟绩亦离不开这些。
习总书记强调,发展文化,一定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以传承不是复古,更不能摹古,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的科学思想和文化,将其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关乎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我国,一个完备的、成熟的、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形态,必然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创新这两大基石作为支撑。我们应该不断守正创新,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出更具中国特色、更走中国道路的文化产品。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实践层面的一些重要着力点:
(一)坚持市场导向
1.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最新的一些数据可以支撑这一观点: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655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98亿元,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占行业比重的73.6%,比上年增长0.9%。分产业类型看,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169亿元和844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和1.7%;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51932亿元,比上年下降1.1%。这些数据足以证明文化产业的巨大经济效能。
2.我国文化市场仍有巨大潜能
我国幅员辽阔,人民的文化需求多种多样,这意味着我国的文化市场有着巨大的潜能,而想要释放这股力量就需要我们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文化市场体制,严格惩戒文化领域内的不法与不道德行为,如抄袭、盗版等,确保文化生产合法合规;不断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题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产业生态与消费模式。使以文化产业为依托的文化市场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行,并为人民带去满足内心期待的优质文化产品。
3.如何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实体依托,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市场活力有力释放的重要前提。推动文化企业竞争力提升,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对文化企业核心创意能力的培育与激发,通过整合文化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产业政策以实现四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展,从而为文化企业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提供坚实发展土壤。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提高文化企业的品牌建设与保护意识,文化品牌是文化企业核心无形资产,是文化企业立足市场、参与竞争的根本,我们应引导企业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意识提升为抓手,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率,打造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强化数字赋能
1.科学技术赋能文化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必定会释放出强大的能量,互相促进对方的发展。在文化生产层面,技术的进步总能带来艺术深层的变化,新媒介的应用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形式语言和风格,也在重塑我们的感觉经验,帮助欣赏者产生新奇却不乏深刻以为的体验。
2.科学技术建设文化产业新模态
 数字赋能艺术不局限于对文化产品形态上的影响,科技还可以改变整个文化产业的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借助高阶数据分析手段帮助研判文化市场的走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快捷高效地产出文化产品;还可以依托物联网技术打造全方位的文化新空间。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促使着在文化产业的框架下,各行业的跨界合作,这无疑会为文化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大助力。
3.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加速发展新兴产业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关键路径(郭克莎,2019)。数字技术创新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边界,不仅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外部之间的合作与融合,还推动了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内部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效能提升。新兴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内部不同门类前后向的关联与其他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产生扩散效应,弱化产业边界,进而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优化。文化产业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会呈现出柔性化发展特征,这种柔性化表现在组织、技术、生产、边界和人才等方面,实现更加灵活和自适应的运营模式,促进文化企业外部边界的一体化发展(周锦,2018)。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文化市场交易活动,逐步拓展文化经济活动范围和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播。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内容的新载体,例如,网络游戏可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故事转制成为数字产品,游戏玩家既可以作为体验者体会传统文化魅力,也可以作为传播主体助推传统文化向外扩散(胡钰等,2022)。各地的传统文化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增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防止文化同质化。此外,可以通过自我品牌建设和创业,推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激发创新合作与跨界机遇,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
(三)加强内容创新
1.文化产品内容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化创新的实质是内容创新,文艺创作者是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加强内容的创新能力,提高内容质量,增加优秀内容供给数量,是文化产业是否能够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因为文化产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文化价值,衡量其内容质量时,就不能只以数据说话,如收视、票房、点击等标准。而是要看到内容是否关心人民所想、表现人民生活,是否可以从中提炼出高于生活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否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文以载道、艺以载道的核心功能,承担起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发扬专业精神,以为人民提供优秀内容的文化产品为首要出发点。
2.全链路内容生产共创创新氛围
不仅创作者要注重内容生产的创新性,如今产业模式的发展,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内容生产,小到一句广告语,大到一支宣传影片,都是一种内容生产。这就更加要求从业人员自身梳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最终的文化产品一同营造出深厚的内容创新氛围。
3.加强文化品牌构建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化产业若想做到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播问题不容忽视。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国内要做好线下实体合作、线上虚拟合作,通过汇集企业间的优势,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整体生产质量,避免粗制滥造的现象出现,构建具有国民认可度的文化品牌;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要对内做好传播,更要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与国外权威专业平台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克服文化传播壁垒,促进文化产品本土化传播,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而优化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化传播。
(四)整合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
1.文旅资源具有同源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旅游资源往往核心在于文化价值的开发,旅游是文化体验的外在形式,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强行硬挂的。我们要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互动,加快二者产业生态、产品服务、消费模式等多维度的融合,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
2.文旅结合助力区域性文化、经济发展
另外,文旅结合,有助于优质的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事实上,这些地区大多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多彩的文化特色,往往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为人民提供深入体会本土风情、特色文化的机会,自然能够更好的释放当地潜能,让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柱,进而反过来丰富壮大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3.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要以文化为核心,借助旅游来展示文化深度(王景盼,2023),始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不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深刻理解两者融合的内在逻辑性,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因此,在文旅产业融合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市场作用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性作用,积极推动文旅资源市场化。如在供给端,企业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技术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以及情感化的消费需求。而在需求端,通过线上和线下双结合,进而拓宽消费渠道以及打破消费的时空障碍,因此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体验。此外,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会倒逼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政府作用层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进行资源整合,政府加强对各种文旅资源进行有机融合,积极助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努力推进有关文旅项目落地建设;二是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政府要培育综合性人才,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强资金扶持,加强财政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缓解相关企业融资压力;四是优化制度建设,保障文旅资源在市场中的流动性,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五)注重专业性人才培养
1.教育是人才的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而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同样在人。因此要把专业化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在推动未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今,我国受教育的成本在逐年降低,我国是世界上义务教育最为普及的国家之一。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仅要注重基本的素质教育,也要注重专业化的教育,为特定的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2.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引领作用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能够引领发展,将人才打造为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对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我们更需要专业性的人才,当今文化领域的发展还有很多不足,此时更加需要有先进意识、丰富经验和专业性的人才来开疆扩土。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要把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上来,以确保有人才不断输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强有力的保障。
3.数字文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文化产业若想做到数字化转型成功,数字文化人才高质量培养问题需要重视起来。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仍面临着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不匹配、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将本地高校培养的人才留住,培养懂当地发展形势的人才;其次,要注重人才的复合性,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课程时,要重视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要培养能解决当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际面临的问题。
清楚把握文化产业的几个重要着力点,有助于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结 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如今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于文化如何进一步发挥它应有的巨大能量已成为关乎中国全方位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始终扣紧文化既是物质生产又是精神生产、既能提供经济效益又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核心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科学思想的引领下,加强文化产业结构的完善,激发深层文化活力,活跃文化市场,理解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挑战,积极应对新机遇,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原载于《文化产业研究34辑》(CSSCI来源集刊)】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END

责任编辑:何丽娟

编辑:罗洁、石维丹、何华兰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之院训,坚守“为党献策、为国育才、为民治学”的办院宗旨,围绕“立足四川、调查研究、服务发展”的办院理念,进一步明确“建设坚强理论阵地、一流学术殿堂、高端新型智库、特色育人基地”目标,努力体现地方社科院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政府直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集科研、教育、编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综合实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属于第一方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