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

政务   2024-10-22 18:00   四川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小编的话






四川日报10月21日刊登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李晓燕研究员撰写的文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全文如下。

全文内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用“七个聚焦”锚定改革的关键领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重点,其中之一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


《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任务。


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政策,提高环境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通过外部约束倒逼全过程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执法。建立健全覆盖全域全类型、统一衔接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加强自然资源产权保护的基础体制构建,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资产保值增值等责任考核监督制度。在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健全覆盖资源保障、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的跨部门、跨省域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对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进行梳理,编纂生态环境法典,使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一方面,从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四个方面,构建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综合绩效。针对污染治理的痛点难点,提出完善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进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同时,改革披露制度和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建立起以信用为核心,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舆论监督管理体系。创新性提出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从山水林田湖草沙、水资源、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产品等生态资源角度,统筹保护、修复、开发、转换、维护、协调等各个环节,建立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制度。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一系列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提供绿色消费激励、税收优惠、绿色金融支持等,制定相关绿色发展标准,引导绿色投资。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推动政府采购向绿色低碳产品倾斜,发挥政府采购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重提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逐力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和生产模式。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


严守生态安全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以重点保障生态安全为目的,通过政策向具有强制性、标准化的法律制度转变,体现了国家对生态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随着对建设活动与自然资源载体管理要求的日益精细化,各部门不断探索建立针对各类要素的用途管制制度,将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构建和谐规整的制度实施和发展秩序。


实现“两山”转换的必然要求。从政策制定、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入手,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污染治理等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资源保护开发的成效。健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从而保障绿水青山的生态可持续;同时,强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重形成市场为主、政府推动、多方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多种途径推动生态资本向生态财富转变。


落实“双碳”目标的制度保障。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为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机制的完善,明确了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升碳减排效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新活力;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特征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与之前的改革相比,《决定》中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更为全面和深远的目标。它建立起全方位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从制度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市场作用、责任划分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涵盖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领域。这种全面性的改革目标,体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的覆盖,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改革目标更加具体、改革措施更具针对性。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这些措施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针对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问题,如统筹协调困难、部门职责分散交叉、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国家管理资源,优化机构设置,避免机构重叠和职责交叉。坚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强调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综合管理,明确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分离的原则,以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强调重要流域与国家公园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决定》明确要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合作等方式推动重要流域形成统一协调、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体现了政策与制度的协同性。《决定》还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提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建设美丽中国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制度保障和动力支持,通过改革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而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归宿,建设美丽中国是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和检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和完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挑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责任编辑:何丽娟

编 辑:罗洁、石维丹、彭祎婧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之院训,坚守“为党献策、为国育才、为民治学”的办院宗旨,围绕“立足四川、调查研究、服务发展”的办院理念,进一步明确“建设坚强理论阵地、一流学术殿堂、高端新型智库、特色育人基地”目标,努力体现地方社科院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政府直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集科研、教育、编辑、咨询服务于一体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综合实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属于第一方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