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守望
——《中华文化论坛》回顾与展望
自1994年创刊,《中华文化论坛》已悄然步入“而立”之年,这份由四川省社科院主管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理论刊物,现已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A刊)扩展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品牌报刊,并曾两度入选南京大学CSSCI扩展版,2019年、2022年连续两次入选四川省委宣传部“重点资助人文社科期刊”。
30载初心如一,30载芳华如歌,《中华文化论坛》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脉,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不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己任,哲思往昔,憧憬未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文化论坛》的初创者们怀揣着推动中华文化繁荣的初心,集结了大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守护文化根脉这一树繁花。“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民族美德,繁荣学术研究,促进社会文明”是《中华文化论坛》的创刊宗旨。创刊伊始,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张岱年亲撰发刊词,季羡林、汤一介、张黎群、方立天、张立文、刘述先、陈大络、童恩正等著名学者不弃刊物初生,“力作深谈古今事,赠书厚意寄情长”。
1996年4月18日,在《中华文化论坛》创刊两周年之际,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京召开《中华文化论坛》编、读座谈会,会议由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主持,出席座谈会的老领导、专家学者、读者代表充分肯定了《中华文化论坛》办刊两年来取得的初步成果,对《中华文化论坛》寄予厚望。
自此,阐发、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探索多元文化共生成为《中华文化论坛》的办刊取向。1998年和1999年刊物开设“世纪之交中华文化笔谈”专栏, 8期刊登论文共35篇,学者们各抒己见,从哲学、文学、历史、文化等角度,对新世纪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了深度思考。代表性作品有张岱年《21世纪是中西文化更宜加强交流的世纪》、费孝通《弘扬优秀传统,实现“文化自觉”》、萧克《传统文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使命》等。专栏的专题化、集成化,促使学者们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汇,激荡出诸多思想的火花,成就了《中华文化论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基调。
进入新千年,《中华文化论坛》推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华文化的源与流”“中华区域文化研究”“中华儒道佛学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建设研究”“文化经济热点”“巴蜀文化研究”等栏目,回应现实母题,力求把理论性与现实性、学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以实现雅俗共赏为目标;将尊重专家学者创见性与扶携人文社科后人相结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作者梯队。
《中华文化论坛》矢志求索期刊高质量发展,在栏目设置、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精耕细作,以期从不同维度呈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栏目设置学理化
为提升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中华文化论坛》密切关注并研究学术热点,重点打造了诸多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专栏,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例如,2013年开始,《中华文化论坛》推出“百年复兴与美丽中国”“诗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公共文化建设”“中国声音”等栏目。这些栏目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探讨了百年中国的文化重构、文化建设中的继承与创新、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价值哲学等论题,同时关注重大理论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华文化基本问题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研究”“中华文化经典研究”“巴蜀文化研究”等栏目,从多个角度深层次地保持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持续关注。
2024年,《中华文化论坛》对原有栏目做出进一步优化,推出“学术笔谈”“学术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区域文化”等栏目;并加大约稿力度,刊发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名家力作。其中,“学术笔谈”在形式上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有利于捕捉学术热点,关注学术前沿问题。该栏目第一个议题“文史对话”,即已邀约到了李怡、王笛、王东杰、李洱等名家大家稿件,并迅速在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制度建设标准化
《中华文化论坛》坚持认为,编辑是学问家、编辑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编辑流程制度设计中,严格执行主编负责制、意识形态责任制、“三审三校”制、栏目负责制和稿件匿名外审制度,突出编辑甑别稿件的主体性,每期设置责任校对一名、统稿专家一名、并实行编辑部编辑集中统校制度,层层把关覆核,力求在编校环节规避意识形态、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在质量方面精益求精。此外,依托良好的编辑规范,本刊推行所有来稿匿名外审,根据文章选题与内容邀请国内外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审稿,为作者进一步修订完善论文提供优质建议。这些制度不仅保障了刊物的日常运营、编校工作,更为刊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队伍建设规范化
《中华文化论坛》注重“追逐”学术名家,“发现”中青年学者新秀,始终重视加强与国内学人的沟通与交流,积极保持与学术密切互动。通过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重点院校的学术名家积极约稿,推出了一批高影响作者的原创性作品,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青年学者是学界的生力军,也是思维十分活跃、创造力较强的刊物坚实力量。《中华文化论坛》全新打造的“学术笔谈”不仅生产出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学术作品,锻造出一支立场正确、观点鲜明的作者队伍,而且产生明显的“标杆示范”效应,增强了中文核心期刊引领文化导向的底气和实力。
未来五到十年,《中华文化论坛》将紧紧围绕“中华文化”这个核心要素,深化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相关议题,建设中华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阵地,搭建中华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打造全国人文社科一流学术名刊。
自臻精选
围绕中华文化的重大问题和基本问题,刊物将认真研究选题,进一步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尤注重对学术热点的把握,紧扣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做好选题策划,推动重大选题的策划与专研;重点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专栏。此外,刊物将邀请学术界、期刊界对编辑部拟定选题进行遴选;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新出刊《中华文化论坛》的选题设定、文章水平进行评价,进一步优化选题。
双向互动
未来刊物将继续积极向名家约稿,并围绕拟定选题,追踪学术名家的研究进展,及时邀约名家的新作、力作。同时开展面对青年学者的征文活动,在坚持文章质量的前提下,发现学术界的新锐力量,培育和支持年轻的作者群体。编辑部亦将积极参加相应选题的高质量学术研讨会,进一步与学术界建立密切联系。
构筑平台
通过开门办刊,将本刊打造为集成果发表与对话交流为一体的科研平台,以加强本刊编辑与学界、作者、同行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期刊学术平台作用,构建学术共同体。具体而言,刊物将定期召开编委会和作者座谈会;邀请学界专家、编辑同行和部分作者召开选题会等;围绕拟定选题,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或小型学术座谈会。
致力传播
通过网站建设,完善刊物投稿系统,构建编辑与作者顺畅沟通的平台,并进一步规范编校流程,提高编校质量;提升公众号的内容和形式设计水平,通过社交平台扩大本刊在全国期刊界的影响;加强与同类期刊的交流,学习、借鉴同行的成功办刊经验,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对标三大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查漏补缺,力争成为人文社科类一流名刊,吸引读者和作者的关注,不断提升本刊的学术水平。
(杨丽华 彭东焕 执笔)
投稿方式
1.中国知网在线投稿系统。
2.邮箱投稿:
文学艺术:zhwhltwx@126.com
历史考古:zhwhltls@126.com
哲学宗教:zhwhltzx@126.com
文化视野:zhwhltwh@126.com
联系方式
地址: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研楼A区605室
编 辑:罗洁、石维丹、何华兰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之院训,坚守“为党献策、为国育才、为民治学”的办院宗旨,围绕“立足四川、调查研究、服务发展”的办院理念,进一步明确“建设坚强理论阵地、一流学术殿堂、高端新型智库、特色育人基地”目标,努力体现地方社科院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作用,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哟